陈晔有一种刻骨的乡愁叫怀念母亲雪绒花原

有一种刻骨的乡愁叫怀念母亲

文/陈晔

翻日历,过几天就是母亲节了。

有母亲的过节,没母亲的只有愁苦和怀恋。前几天,一位朋友说你怎么总是写乡愁啊。我愣了一下,总书记号召我们记住自己的乡愁,作为写作者写乡愁是责任也是明德铸魂。乡愁是在找根固本呢!只有身在乡愁的人才能有根,不会迷失方向,懂得珍惜。而乡愁里远去的亲人,是不愿提及的痛。

我乡愁里的母亲离我又远了一年。而我记忆里的母亲依然那么年轻。

静夜,睡不着,写写母亲吧。只有写她的时候,我才知道没有母亲生存的艰难,我才能把泪水和心酸交给冥冥中最爱我的那个人。尽管她听不见看不到,我也只能说给她。母不嫌儿丑,她能容纳包容我的一切。其他的人,不会真心对你的。唯父母是真心于你,对你掏心掏肺。

母亲把我送到世上,应该是幸福和喜悦的。在生我之前,我有一个夭折的姐姐,她未能生存。我是母亲的第二个孩子。我出生在石榴花开的五月。红红的石榴花是我的本命。石榴应是多籽多富。在我出生后,我父亲在我家新房种下一棵石榴树。

我的童年在八岁之前是幸福的。我和母亲也只有八年的缘。小时候的我,白白胖胖,母亲擅针线,给我一针一线亲手缝小衣小帽斗篷,尽情打扮于我。

有研究说,人六岁之后才能记住事。那我记住的也就是两三年的片断。六岁,我是一个玩泥的孩童,住在村里老家院的东屋。东屋一天见不着太阳。那是我的出生地。

偶尔梦一回母亲,都是很遥远的,也不真切。

这些年过得好不好,我得挺着。因为母亲在天上看着我。她早早走了,我们得继续,让家有炊烟。

母亲走后不久,我们搬到村边爷爷奶奶处。这里有石榴树。又过了几十年,村里老房和村边老房也拆了。母亲的记忆连同老房拆而消失。那种情结是难以割舍的。有些人不痛不痒,拆就拆了吧。房子拆了,与亲人相守的物证没了,童年直观的记忆没了。根还在,但是根的印证没了。魂也就散了。

老房拆前,搬完东西,我跪在老房前,不同的方向各磕了三个头。给老房磕头,也是给母亲磕头。我走那天下午,我回到省城,挖掘机就上去把房拆了,我心扎了一下。

我背负着一种缺爱的痛走在人生路上,自卑过,胆小过,懦弱过,甚至无助过。很多的时候,是凭着一股志气,一步步走过的,不仅为自己,也为生养你的母亲。你的优秀也是她的优秀。我不能因为不优秀,而让在天堂的她不安。前几天,姨姨告诉我:“人们都说你娘没命,孩子们有出息,她活着多好!”是啊,我写的文章她一篇没有读过。既使母亲去世多年,既使我们不常回去,但是言行举止为人做事也能传回乡土。这是她教育得好。

我母亲卒年三十一岁,她去世那年我八岁刚上学,她用各种颜色的布给我缝了一个拼花的小书包。书包里有课本和石板。她辅导过我学习,但仅仅几个月,腊月她去世的。

母亲留给我的有她和父亲结婚时的一领毛毡一块包袱皮。多年过去,我仍留着。睹物思人,这是做儿子的一份感情。

再就是,母亲活着的时候,带我去父亲教书的学校,看见一个叫高丙祥的在墙上写黑板报。回家后,我用木炭在我家墙上涂黑,我写了一块儿黑板报。她没怪我,反倒欣赏,给我留着。这是我“写作”的第一步,那一年应是七岁。我的文字“生涯”是母亲带我看人家写黑板而引起。

算卦的说:“你家娃是‘文曲星’”。

母亲咯咯笑了。

她爱和大奶奶(陈选爷爷家的)五十七奶奶(陈居爷爷家的)一些人在大奶奶家门前做针线活儿。我从田明家回来,看见姑姥娘(田明娘,我母亲叫她姑)给田明在灶堂里用灶灰“烤”火烧。我也想吃,回到家,站在自家檐台上喊饿。母亲只顾和大奶奶她们拉话没理我,我自己开门进去。从面瓮里挖出一小瓢面来,在一个小盆里倒水和面,要做“烧饼”。母亲半天不见动静,跑回家,看见我的面盆面手,问明原委,没有揍我,而是把我拉到檐台上对大奶奶她们笑着宣布:“看俺娃会和面烙饼!”

我不会做饭,但和面烙饼是我的强项,今天晚上我做的就是烙饼。我和面烙饼是从七岁母亲活着的时候开始的。这也是遗传母亲的。

没母亲就没主心骨。孩提时,受了欺侮,只能忍着。中学同学聚会,我没回去,甚至不愿与他们打交道,因为个别坏同学经常欺负人。被人欺负的童年少年时代,那种刻骨痛心的往事不提也罢,人不见也好。

我穿着母亲给缝的小黑棉祆,在母亲咽气的那一刻被大人抱起,用双手扒住门框,如果这招管用,母亲还可回来。我咧开嗓子用尽力气喊:“娘,回来——;娘,回来——”

娘,还是走了。可能是我的力气小,拽不住母亲远走的魂。

送走母亲回来,一位爷爷拉着我的小手说:“娃哎,没了自己的娘,受罪吧!”

我似懂非懂,几十年过去了,把生活中的一切咽进肚里,不忘初心,自强不息,而回忆母亲和怀念与母亲相守的日子竟成为我一生的乡愁。

年5月9日凌晨三点到四点写

作者简介:

陈晔:笔名阿晔草莓树。石家庄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涉猎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儿童文学等,出版有多部个人著作,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中国文化报》、《诗选刊》、《广西文学》、《当代人》、《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发表。作品收入小学课本和中高考试卷。有“平民诗人”“扶贫作家”之称。年,响应国家号召在河北省阳原县大田洼乡精准扶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6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