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林中,长出一座美术馆

经常去看展的话,不难发现,其实看展的人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喜欢艺术,奔着美术馆或是博物馆里的“展览”而出发;另一类,主要是受“展览”以及其所在的“艺术空间”所吸引,喜欢它们的外观、地理环境等。

对后者来说,看展本身可能没那么重要,沉浸在艺术空间所带来的美学氛围,被建筑的美感所吸引,享受空间结构所带来的磅礴气息或是精巧设计。兴致到位,再拍拍照、留个影,同样也是一种对艺术的欣赏。

甚至一些艺术空间的存在本身,就一直凭借其极具设计感的外观,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吸引着大家前往打卡参观。

在我们身边,有湖边的麓湖·A4美术馆。其开阔的视野和周围优美极具舒适感的地理环境,总是吸引着大家往城南跑,在A4看展从来不止是看展,湖景、草坡、红岩,巧夺天工的景观设计让散步都变得极有意思。

图源/麓湖·A4美术馆

而地处老君山下的知美术馆,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便已是让人欣然前往的理由。靠山而生、清幽雅静,望外是一片山色,观内又是一场又一场的艺术展览。

看展览,艺术空间本身,便是第一件艺术品。

图源/知美术馆

有的美术馆靠湖而居,有的美术馆生于山下,而在今年,城南又新添了一座“长”于森林中的美术馆——森的美术馆。

森的美术馆位于城南的天府新区老龙梨花公园,离城市远,离自然就更近,也为看展旅程平添了一些期待。白墙、青瓦,远远地隔着梨花便能瞥见其净白的外貌,简约中,又透露着传统的中式之美。

而为其锦上添花的,还有两棵含苞待放的蓝花楹。最大的一棵种在美术馆外的庭院当中,而另一棵,“长”在美术馆里。在外的与美术馆本身相映成趣,在内的又和馆内展览、作品隔窗互望,两抹生机,使得森的美术馆“活”了过来,即充满生机,又让自己在所处的“森林”环境中自然适宜,毫无违和。

从外入内,在森的美术馆中正在展出两个展览,一楼的架上视觉七人展“他者的灵光”,以及二楼的“Sense+”国际艺术交流展。

在一楼可以尽情感受架上绘画作品的美感与情绪传达,来到二楼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用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向我们展示他们的艺术风格。

01

“他者的灵光”

观看,是与作品最直接的交流

一楼的展览是一场架上视觉七人展,全是架上绘画,上一次看纯画作展览,还是在成都博物馆看欧洲的油画展。在那个阶段,画家以工匠身份存活于世,岩洞中的壁画、宫廷中的肖像、皇家指定的场景画……

而这次,观众成为创作现场唯一的“他者”,七位艺术家通过架上绘画作品的展示,在“他者”的观看中,完成了这场情绪的直接交流。

胡峻涤,《无题》

刚一进门,便被胡峻涤的《无题》牢牢抓住。其实很多时候看到“无题”的作品我都会更感兴趣,因为能够理解艺术家不想用名字去概括,或是表达一件作品的心情,无题,反而留足了想象空间。

冷峻的画面透露着冷静的直觉,但细观大幅布面的呈现,冷静的外衣之下却充满了冲突感。

整个作品分为上下两部分,据说上面的部分还是这次展览专门补画的。婴孩、女性若隐若现,由下至上,好似一次生长,即将突破天窗,破开天际,逃离这黑压压的场域。

以往看展,遇到绘画作品总会不自觉地避开,或是一眼扫过。因为总担心自己看不懂、不理解。但慢慢尝试着去观察与了解之后发现,其实欣赏架上绘画和摄影、装置、雕塑等其它形式的艺术类型都是相通的。

观看、注视,直观的情绪传达,自身情绪与画中所描绘的场景之间,无时无刻在进行着最直接的交流。

胡峻涤,《潮—92中国沿海印象》

如果说谈观感上的情绪传达,没有那么容易入手,那么从观察作品的细节开始,看架上绘画就会开始变得有点不同。朱沙的风景画作品大多以鸟瞰式的视角为主,而宏大、广阔的大局之下,细节,反倒更加吸引人。

朱沙,《巴蜀遗韵》

他的作品有着丰富、厚重的色彩构成,远看满目秋色、白雪皑皑,近看色彩又有许多不同的层次。而且近看画幅表面,颜料的堆砌、仿佛使得色彩如霉菌一般是从画面上生长出来的,细节之处的特殊,使得整个大景生活起来,富有活力。

而在廖新松的画作里,强烈的色彩映入眼帘,随之而来的就是强烈的情绪宣泄。

廖新松,《皮筋列传2》

在这种意象具现化明显的画作当中,个人特征尤为突出。而廖新松的特征,就是头顶上的灯。

艺术家段君说到,“廖先生是在传达一个内在的情绪。作为一个内在情绪的表达,需要找到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就是头顶上的灯。”

在时代瞬息万变的当下,他以头顶上的灯为口,推开了自己的情绪传达之门,各式各样的人物,或歪或斜或平或正,以各种姿态顶着头上的灯,你要说讽刺?有,痛苦无奈,也可能存在。

艺术家负责表达“自我”,提出问题,给到意象,而不同的观者,正如不同的朋友,聊的天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

廖新松,《杂耍的时代系列之二》

相比隐晦、偏个人情绪的表达,公众情绪的传递是大家最容易接收的。

在孟涛的《物欲》之中,整个世界都是物欲的化身,贪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用多种材料在画布上进行创作,将这些物欲世界最露骨的公众情绪,展现在你我面前。

孟涛,《物欲》

珍珠项链、宝石、筹码、金币,这些欲望的化身都是七彩的,而深受欲望牵扯的人类,都是黑冷的。夸张的表情,吃人的神态、渴求一切的双手,还有永远填补不满的欲望,满溢画布。

在这场魔幻又荒唐的狂欢之下,物化的人性显露无疑。深受消费主义消耗的你我,似乎都能从这幅作品当中捕捉到共感的情绪表达,在那一刻,不同时空、时间下的你我,心神合一,共同与艺术家进行着情绪的对话。

感受架上绘画的魅力是一件需要平心静气才能做的事。但当你捕捉到其中的情绪,摸到门路的时候,便会被其牢牢抓住,时而在一幅作品前驻足良久,时而近看远望,前后踱步,去感受作品的变化。

唐骐,《森斯提夫.生存的权利》

02

“Sense+”

感官叠加,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

从建筑风格上来看,森的美术馆既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青瓦,同时,也拥有象征当代艺术活力的白墙。在展览内容上,亦是如此。

走入二楼,中庭回廊显得更加明亮,将人瞬间从一楼较为深沉的环境中抽离而出,接下来的半程,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将通过不同的感官,不停冲刷你我的大脑。

视觉上的感觉来的最快最直接,王睿的作品系列都拥有非常丰富又饱和的色彩,各种渐变色块堆叠凭凑,形成的背景简易而又具有未来科技感。

“未来佛”出现在画面中央,传统文化的影子以新的形态呈现,毫无违和感,竟还让人觉得甚是合理,未来佛,自然是在未来。

王睿,《未来佛》

在二楼展厅的中间,作品《未来佛》又通过亚克力板的悬挂形式在此呈现。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展厅,站在作品前,不同的折射角度与材质,使其变得魔幻起来,拼凑的不仅是色块,自身的影子也变得虚幻、如梦亦如电,而当我们换个角度再去观看时,一切又重新回归碎片,宛如一切从未发生。

王睿的作品中出现了代表传统元素的神佛,而说到杨家勇,“修行式绘画”便是他的日常生活。

杨家勇,《theone系列》

他的绘画作品初见时常会觉得与草间弥生相像,但他也不排斥,在他看来,图案和绘画语言就是他与外界之间,最真诚的通道。

他的作品之所以称之为是修行式的绘画,站近了看,你就全明白了。这是近乎于变态的点状式绘画,巨量的点出现在眼前,任何一个密恐看了都会睡不着觉。

而且他的细节之处更是夸张,画作的留白之处,居然也是点状绘画所形成,大写的一个服气。

多样的创作形式不仅如此,在艺术家斋藤研佑的作品之中,还借鉴了唐卡创作的方式,把藏区的矿物颜料运用到自己的创作里,并以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宗教,去诠释他一直以来的创作主体:生与死的轮回。

斋藤研佑,《colors》

当我看到德国艺术家ElmarDiks的作品时,甚至误以为是自己眼花,但其作品确实具有模糊感的效果。他试验性地把材料转换为数字的格式,用这种方法来对画面进行重新进行诠释。

ElmarDiks,《PublicWebcam》

细观每一处便会发现,艺术家弱化了原始的照片,将破裂的天花板、墙面的裂缝,和磨损的痕迹相结合,并将它们转换成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神秘而深不可测的世界。

对于艺术家Alice而言,无论一件作品是否好看,她都试着在创作过程中彻底地处理每一个细节。画幅之上,各种新鲜的创作手法都在作品中呈现,咖啡或是茶水的污渍,还会用针线的缝合效果来加强肌肉的线条感。

Alice,《weboflife》

当代艺术不拘泥于某一种风格或技巧,艺术家们将精力,投入到去发现和融合每件艺术创作的独特所在。从“自我”的情绪出发,通过各种感官传递,最终回归于观者的情绪共鸣。

在“山林”之间,艺术馆的存在既是人类存在的痕迹,又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征兆。馆外是自然“森林”,馆内是艺术“森林”,作品透过感官传达情绪,艺术馆透过展览与人联接,林与林之间达到和谐共生,使得看展不止是看展,更是走进自然又贴近生活,为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身心舒展之旅。

他者的灵光·架上视觉七人展

年6月5日-延期中

森的美术馆

free

Sense+·国际艺术交流展

年9月25日-延期中

森的美术馆

free

●●●

编辑丨不睡觉

未标注图源来自丨不睡觉、谭诗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5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