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发开国上将董其武的家风

董其武与大女儿开国上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与夫人姚勤修结发终生,相濡以沫。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他们对自己的七个儿女,既倾心呵护,又严格教育,用心血和智慧打造了一代家教新风。正如其次子董都祥在《董其武日记·后记》中回忆的那样:“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凝聚着父母亲的辛劳与汗水。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亲在思想上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关心和爱护。……当我们做错什么事情的时候,最怕见到又最想见到的人是父亲,因为我们既怕他的严厉批评,又想得到他的亲切教诲。他对我们每个子女的优缺点都能作出准确评价,也能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性格和具体情况,进行不同方式方法的开导和教育。他对我们既严肃批评,又循循善诱,总能让我们心悦诚服,备感亲切,备感温暖。”如今,董其武副主席培养教育的儿孙们,正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党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他们那种质直好义、厚朴善良的公民形象和爱岗敬业、好学上进的公仆作风,无疑源于董其武副主席的严教与薰陶。将门出虎子,严师出高徒,邻里亲友知情者,无不竖起大拇指夸奖他们:“董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样!”这就是董其武副主席家教的特色、魅力和效果,堪称中华家教典范,时代楷模。百善孝为先:一旦回家,首先到母亲房间问候长女董健民:父亲是个孝子。在入朝参战前,他专门站在祖母身后留了一张合影。这是父亲与祖母唯一的一张合影。祖母的眼睛很早就失明了,又是小脚,行动不便。父亲只要有机会回家,一定首先到祖母房间去问候。这时祖母则要拉拉父亲的手,摸摸父亲穿的衣服,如果是冬天,一定要问穿的冷不冷。后来祖母病重的时候,只要父亲在家就会守候在祖母床前。祖母临终,是父亲亲手为祖母擦洗身体,送祖母干干净净上路。父亲的行为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当我的父母年老病重期间,我们姐弟依然轮流日夜陪护在老人身边,直至送他们安详地闭上双眼。二女董健申:父亲是有名的大孝子,可是他常年在外打仗,很少回家,但我知道父亲抓空回家探亲,一进门必须先到奶奶房中喊:“妈!我回来了!”脱下军装马上到伙房,亲手做奶奶爱吃的煮白猪肉沾盐,白猪肉汤下面片。奶奶年老眼瞎,总是摸着父亲的头说:“我的好娃子玉盒子回来了”。父亲把做好的白肉白面片双手端到奶奶面前,一口口的喂着奶奶吃饱,才会离开。父亲经常给我们讲人生百味孝为先,所以我的奶奶、姥姥在父母亲的精心照顾下,生活的很好,奶奶和姥姥都是高寿而终。尊重工作人员:为保姆养老送终,亲自向厨师敬酒长女董健民:父亲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很尊重。逢年过节,他总要到厨房为厨师和工作人员敬酒。每顿饭后,他都要亲自把他用过的碗筷送到厨房去。他的警卫员、司机、秘书都是多年跟在他身边,无话不说,甚至成了贴心的朋友。我家原有一位保姆,我们晚辈都称她李姨。李姨青年丧夫无子无女,已在我家多年。父亲只是让她为父母二位老人洗洗衣服作些家务。孩子们的衣服都是自己洗。李姨老了就留在我家养老。我的父母过世了,遵照父母的遗言,李姨依旧在我家养老,由我的妹弟照管。李姨年老时生活自理有困难,小妹还为她请了一位小保姆照顾她的生活,直到她近百岁时故去。司机马志富:董老家的李姨,叫李馨茹,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年到董老家工作后,董老让孩子们和工作人员,都称呼她“李姨”,并要求孩子和工作人员要尊重她,照顾她。董老常对孩子们说:“李姨孤身一人,我担心我过世后没人照顾她,我希望你们把她当自家人,替我把她养老送终。”孩子们深知老人家牵挂这个无依无靠的李姨,所以董老去世后,孩子们认真执着地落实了董老对李姨的承诺。年近八旬的李姨,一直享受着董老儿女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经常给钱、给物、问寒问暖。李姨病了,孩子们跑前跑后侍候;李姨得了白内障,孩子们安排她住院做了手术。孩子们都上班,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怕不在身边时对李姨照顾不到,就给李姨请了个保姆,专门照顾她。从此,李姨的心情、身体比以前都有更大改观,有说有笑,生活非常开心。我们这些工作人员,董老去世后,都离开了董家,但也时常去董家看望李姨。每次见到李姨,她都感谢董老的关怀,夸董老教育出的子女真孝顺,并说:“我就是有儿女,照顾我也不会这么周到啊!”董老的儿女们,一直把李姨照顾到96岁,年无疾而终。李姨去世后,董老的儿女们把她安葬在一个公墓里,每年都去扫墓。董其武与夫人善待相邻:安排孩子们看电视,为偷枣摔伤的孩子治病二女董健申:60年代我们家原来住西城区光明胡同,那时候电视不普及,父亲总是每周安排一次让街坊邻居小孩看电视。晚上七点电视一开始,很多小孩有时也有大人,把我们家的客厅地毯全坐满,挤不下还开门坐在走廊的木凳上看。小孩们嘻嘻哈哈、高兴万分。有时父亲还给他们一些小食品吃,有的小孩满院跑,还把院子里、厕所里弄的又乱又脏,这样到第二天得让勤务员小应打扫半天,时间久了,小应见到孩子们胡闹便难免不悦,父亲语重心长的对小应(也对我们)说:“小孩们来看电视是好事,长知识,比在街上打闹好,让他们来看吧。咱们麻烦点算什么?”就这样每周一次看电视一直坚持下来。所以父亲晚饭后在街上散步时,街坊的小孩们拥前挤后的跟着一大群,显得特别融洽和谐。三女董宁祥:我家住在光明胡同47号,父亲和邻里关系处的非常好。父亲每天在街上散步,邻居们热情地打着招呼,就连小孩子们也爱围着父亲请他讲打仗的故事,亲切地喊父亲董爷爷。60年代电视还很稀少。我家有台苏式的电视机,当时中央电视台只有周六晚上才有节目,每到周六晚上,我们家就挤满了孩子,客厅里沙发上,小板凳上,父亲打趣的说,我们家成了花果山了,一群小猴儿。有时大人也想看,就故意说是找孩子的,来了没地方,就站在门口,父亲热情地招呼着。后来我们家换了彩电,小客人还是捷足先登挤得满满的。只不过换了辈份,是六十年代那批小客人的儿子了。父亲总高兴地看看这个,望望那个,心与他们一起幸福。二女董健申:五十年代一个小孩上我们家后院房上偷枣吃,不慎从房上掉下来,摔断了上臂,父亲马上让警卫医院,住院治疗,并交了住院及治疗费,街道主任知道后到我们家说:“董老,这个孩子一贯调皮捣蛋,您还给他出钱住院治疗,就让他家给钱”。父亲说:“他爸爸是个骑三轮车的,收入低,根本給孩子治不好病,如不把孩子胳膊治好,今后他长大成人落下残疾怎么生活呀!不把孩子治好我于心不忍呀!”。经过住院治疗后孩子胳膊完全治好,没有落下一点毛病。正因为父亲佑爱相邻,平易近人,所以我们被推选为“拥军爱民模范之家”。五女董兰祥:父亲永远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永远保持着朴素的民众意识。每当逢年过节是我们家最忙碌的,部队慰问父亲的各种蔬菜食品,父亲总是吩咐家人拿出一部分,送给胡同里的邻居。在生活困难时期,父亲与母亲合计着总是从我们的生活中,分去一些接济生活更困难的人家。好多邻居感慨地说,是父亲救了他们。在我们居住的胡同里,有人住院,看病,找父亲帮忙,父亲总是乐意去做,尽心尽力。记得一次邻居的一位叔叔病了,找父亲帮忙,那时父亲正好不在,当母亲给父亲说明情况后,父亲让母亲积极张罗,帮助这位叔叔住院治疗,如今这家人还念念不忘这件事。董其武与夫人循规蹈矩:不许孩子们胡折腾二女董健申:我永远忘不了上小学时,父亲给我买的那个小铜墨盒,上面刻着四个字:“能忍自安”,就是这四个字激励了我的一生,使我一遇上困难就想起这个忍字。所以我总是以大度忍让对待一切。我一直从教近40年,期间经历各种政治运动,遇到了多次整风、反右,文化大革命等,我没有犯过任何错误,也没有挨过整,更没有写过一次检查,这和父亲正确的教育有关,就拿文革来说,父亲把我叫回家里说:“这一次文化大革命让人造反,你不许造反,更不许胡折腾,如果社会上知道了我董其武的孩子们造反了,将会产生什么影响?那会给坏人钻空子,如果造成坏的后果,我就不认你这个女儿”。我说:“爸爸我听您的话,只谈老三篇,背语录,不造反,我也不会造反,更不会胡折腾”。就是这样,在父亲严格的要求下,我们亲兄弟、姐妹七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读过大学,表现也很好,在各种政治运动中,没有一个人犯过政治性错误。就拿我来说吧,从教36年一直受领导重视,在党的爱护、关怀下被推选为崇文区连续三届、长达十二年的政协委员,直到年满退出。节俭过日子:限制用电,节约用水三女董宁祥:我们家住的房子是部队负责修缮的。这样,我们家的水电暖这些开销,全由部队支出。父亲知道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家的优待和照顾,但从不搞特殊。我们的房子住多年了,有些陈旧,部队为此派人来维修,可父亲就是不同意,几次都没修成,最后一次是父亲出去考察了,部队瞒着父亲,在他回来之前把房子维修好。部队越是这样照顾,父亲越是感到不安。为了节约用电,我们家的照明用电父亲都做了规定。客厅的照明不能超过60W,院里的路灯、卫生间的灯用40W,所有过道的灯用25W,并要求我们随手关灯,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晚上休息前,父亲总要从前院转到后院,把所有的灯都关上。看到这种情况,我心疼地对父亲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小心摔倒,这些儿女们就做了。父亲说:“我是泥捏的,就这么不经走!随便走走,顺便就关了。”言语自然的如流水般的,其实我们知道父亲是不放心。三伏天,屋里又闷又热,我们想用水浇浇院子,间接降降温,父亲是从不允许的。记得又一次,屋里实在热得难耐,母亲想让警卫员浇浇院子,父亲发现了,批评了我们,还责怪母亲:孩子不懂事,你也跟着瞎掺合。夏天城里水这样紧张,不浇院子热不死人,但没有水喝会渴死人的!朴实的话语把我们懵在那里,同时悟出了许多。五女董兰祥:离休后的父亲安享着晚年,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但他时刻不忘国家。他常说,如果我们家一天节约一度电,一升水,时间长了计算一下要省多少电,多少水?生活就要精打细算。再说,我们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特别是个缺水的国家。我们要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多给子孙后代留着点。一次,我忘了关卫生间的灯,父亲发现后,走过去亲手关掉,然后回到沙发上说,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随手关灯。有时,厨房的龙头滴水,父亲都要过问。多年来,父母都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惯。房门后面放着洗脸架,架上放盆水,是供洗手用的。家里洗菜用的水,父亲让倒在一个塑料缸里,用来浇院子里的树。在节约用水方面,父亲常常提起老家吃水难的问题。讲他小时候,家里吃水要到村后的沟底去挑,洗碗用的水沉淀下来,第二次又用;洗衣服,大都是祖母用筐子装着拿到涧里或沟底去洗。老家吃水是那样的艰难,他记着。他常常坐下来就念叨着。这么多年了,老家现在的生活一定好了吧。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永远是那么朴素,那么勤俭。一次他的背心破了个洞,妈妈说另给他换一件,父亲执意不肯,他说,不就是个洞吗,缝缝就可以了。小心的父亲还怕我们扔掉,就让我找来针线,自己缝了起来。我坐在旁边觉得好笑,那双持枪打天下的手,竟然会飞针走线!警卫参谋应福良:在家里,董老强调最多的,还是节约、节俭。他多次利用吃饭空隙和孩子们算这样一笔帐:咱家每天节约一度电,一升水,一年要节约多少?相反,我们一天浪费一度电,浪费一升水,一年要浪费多少?他说,我们国家人口多,资源少,要想着子孙后代,多给他们留点资源。家里的电灯,将军吩咐一律按最低度数安装。为了引起大家注意,他专门写了“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叫我贴在水池边、电灯开关处。董其武的长孙海龙,从台湾来看望病中的爷爷坚持原则:家里人一律不准坐首长的车三女董宁祥:退休后的父亲仍然享受着部队一切的待遇,有车、有司机、有警卫员。优厚的条件在别人眼里我们是多么幸运。我们的家人,我们这些正在求学的子女,或走上工作岗位的儿女们将会怎样的享受!说实在的,父亲退休回来,我们真的很高兴,一是终于能和父亲朝夕相处了,一是我们有车了。然而我们想错了,父亲好像早猜透了我们的心事,语重心长地说:国家这样地照顾我们,我们确实从心里感激,但不能无原则地乱了规矩,车辆是为我工作提供的,工作以外谁都不准动用。记得我和母亲上街买东西,都是走出胡同,然后乘坐公交车,从不敢向父亲开口。有天,父亲没事,司机见我们又要出去,就主动给母亲说,首长今天没事,我用车送你去吧。母亲知道父亲的秉性,就说不用了,我花五分钱坐路无轨,一下就到王府井了,再花五分钱,从百货大楼就可以坐到前门,很是方便。有件事藏在我心里,让我既感到委屈,又倍觉庆幸。当我彻底从中悟出其中的理儿时,我真为父亲高兴,尤为自己庆幸。在这件事上,我和父亲共同坚守了一个原则,坚守了一种道德,一种让父亲永远站直的道德操守。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在北京顺义县龙湾屯中心校教书,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每月回两次家。家离学校较远,路又不顺,坐公交车都要花费三四个小时。由于路不顺,这期间要倒三次车。当时龙湾屯去县城只有三趟车,若赶不上早班车就得等到中午,要不就到了下午三点钟。常常因为等车,来去坐车最是让我懊恼了。一次我想早早回到学校,想让父亲的司机送我到长途汽车站,只想让送到长途汽车站,我觉得这个要求绝对不过分,然而父亲断然拒绝了。当时我很委屈,我埋怨父亲不尽人情,根本不考虑女儿的难处,心里真的不是滋味。母亲看出我的情绪,想对我说什么,但终于没说出,因为父亲已走到我跟前。就这样,父亲陪我走出胡同,看着我上了车,才转身离去。以后,我每次回学校父亲都亲自陪着我走出胡同,眼看着我坐上车,我懂得这其中的内涵。那时父亲已八十高龄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挥手的动作,那包含着希望的眼神里让我读懂了父亲,读懂了那颗平常心。每当客车缓缓启动,看见父亲转身的背影,我感动的总想哭。其实,他是想把女儿留在他的视线里,那种没有说出的爱,不需要语言来证明,就已经找到答案了。父亲有他的做人原则,我庆幸我没有破坏他的原则。胡同虽然很短,但人生的路很长。老父亲,你的儿女们可以走出胡同,但一生都不会走出你的视线!司机李会起:我为董其武将军开了5年车,5年里,董家的所有成员从来没有因私事或个人原因用过车,这让我对董其武将军敬佩不已。印象最深的是,毛毛上山下乡、宁祥到顺义县支教这样的大事,首长也不允许孩子用车。当时,两个孩子有许多行李,骑自行车驮不了。没办法,我们只好向邻居借了一辆三轮车。那时,我还不会骑三轮车,就和毛毛一起推着三轮车,从西城区府右街一直走到北京火车站;一路上我们推一段,骑一段,跌跌撞撞,总算到了火车站。不过,收获不小,从此我学会了骑三轮车。艰苦磨炼:从自己洗衣服做起,到大山深处当兵儿子董都祥:上中学以后,父亲开始让我自己洗衣服。我那时才十二三岁,常常把衣服拿给家里的老阿姨“李姨”帮我洗,父亲只要知道,就让我再把衣服取回来自己洗。后来我就把衣服偷偷送到李姨的房间,李姨洗完再悄悄给我。有一次被父亲发现了,他把我的衣服端到水池边亲自动手给我洗,李姨和工作人员劝他不要洗了,他根本不去理会。工作人员赶紧把我叫来,我惭愧地从父亲手里接过衣服,自己洗净。当时我就感到非常的难为情。父亲这是在用自己无声的行动,批评教育我。同时也间接劝说了李姨,让李姨不要惯我懒惰的毛病。这以后有相当长的时间,我都不敢让李姨给我洗衣服。父亲说生活环境太好不是什麽好事,这样的孩子容易养尊处优,不知道劳动人民的疾苦。他常常说,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早已经给地主扛长工,上山背炭(方言称煤为炭)了,还要帮助家里干很多活,即使吃不饱穿不暖,也要抓时间挤时间读书。你们现在的环境这麽好,要从小养成爱劳动能吃苦的习惯,从洗衣服这样的小事自觉做起。就是为了让你们从小懂得自食其力。五女董兰祥:年,我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军营。当时,军区领导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对我的照顾,想把我留在北京,这样离家近点,方便些。我把这些情况给父亲说了后,父亲很严肃地说:既然选择了军营,就不要怕吃苦,都走不出家门的兵还算是兵吗!对于父亲的话我默认了,我答应父亲听从首长安排。那时,我被分到铁道兵医疗队。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离开生我养我的北京城,这是我经受的人生第一次考验。生活上的落差让我感到很是痛苦,害怕。那时,我真的害怕坚持不下来,多少次提笔想给父亲写封信,终于没有勇气又放下了。我怕看见父亲的眼神,那包含着鼓励与期盼的眼神,昭示着一种精神,一种从一位军人骨子里透出来的精神。那时,我们部队住在山区老乡家,山区的房子都是低低矮矮的小房子,很难遮挡风雨。在严冬里,呼呼的北风透着椽缝挤进屋里,彻心透骨的冷。铺盖又稀又薄,晚上大衣棉衣都盖在身上,还是挡不住那股冷气,记得我偷偷流泪了。我之所以偷偷流泪,怕首长知道,更怕父亲知道。父亲是最不愿看到儿女们软弱的表现的。随后,父亲来信问我这里的情况,我说还行,我哪敢说太艰苦了。我知道,如果我向父亲说这里的条件太差,父亲一定会拿他的过去给我上一堂我都背熟了的政治课。我懂得父亲,父亲是在苦难中泡大的,他知道什么是苦!不过,儿女永远牵着父母的心。不久父亲又来信了,他鼓励我要在艰苦中学会生活,学会吃苦。他说:人生在世,本就是件苦差事,因为你要生活,要生活就要创造,要创造就要付出艰辛。何况我们国家正在建设时期,我们就是这个时期的建设者。哪有建设者不吃苦?能吃苦,能在艰苦的条件下生活,是你的本钱,更是你的财富!每当回忆起当兵的那段生活,那段艰苦的磨练,就会想起父亲的话,想起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父亲是怎样扶着儿女们前行的。清点那段时间的收获,觉得还是满值得的!儿子董都祥:年父亲送我参军,他说你从小就有从军之志,想当司令员,那就从今天的普通一兵做起吧。父亲每周、最多十天就会给我写一封信,每封信都饱含深情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00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