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www.xxzywj.com/居家养老享受自由■周立上海社会工作者我奶奶今年90岁了,除了腿脚不太好、走路不是很方便外,日常生活还能自理。爷爷奶奶生育了三儿一女,我是孙女。我从小由奶奶带大,对奶奶感情很深。两年前,我从国外读书归来后,在奶奶家住了近半年。多年来,家人和奶奶之间有默契,在奶奶生活还能自理的情况下,为她选择了居家养老模式:一是家人来去自由。平时,爸爸每周六陪伴奶奶;叔叔每周两到三次看望奶奶;姑姑、姑父和奶奶住在一个院里,每天送三餐以及牛奶、水果。如果住养老院,特别是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家人探访有时连院门都不能进,就会有许多不便。二是老人进出自由。奶奶有个习惯,天气好时,每天下午都要去社区公园走走,会会老同事、老邻居,每次都有说不完的话。好几次我陪奶奶散步,都会有不少人跟奶奶打招呼,奶奶会很自豪地说:“这是我孙女,刚从国外读了博士回来。”三是饮食自由。奶奶有时会想起年轻时吃过的东西,比如大饼、油条、麻花等。只要她有念想,我们随时买给她吃。根据奶奶的需求,姑姑和姑父及时调整一日三餐的荤素搭配,做到营养可口。尤其是用餐时间可自己掌控,下午和晚间还可以加点水果、糕点。四是起居自由。通常讲,老人早睡早起身体好。奶奶却不这么认为,她还是喜欢顺其自然。平时,她睡到自然醒,时间还早的话,她会躺着养神。午饭后,她会在房间里散步半小时左右,然后躺下休息。晚上,她坚持收看新闻,爸爸陪伴时,还会跟爸爸讨论一下国内外大事。遇到爱看的越剧或者电视连续剧,也会像年轻人一样追剧。五是电话自由。奶奶有好多亲戚、同事、老邻居,年龄大了,腿脚不便,电话成为她最好的交往方式。每次看奶奶打电话,都有讲不完的话,喜气洋洋的。我们觉得,老人居家养老优点多,一旦生活不能自理了,下一辈年纪也大了,再去养老机构也不迟。微宇整理金窝银窝不如“土窝”■杜碧顺陕西西安退休干部我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今年92岁了,身体挺硬朗。前些年老父亲辞世后,母亲仍继续生活在农村老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母亲性格开朗、乐观,是个闲不住的人。每早天刚亮,她就起床,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是街坊邻里开门最早的一户。去年初,我母亲在家做饭时,不慎被烫伤。进城治疗后,在我家恢复了半年多。我和爱人商量,借机让她搬到城里。但母亲身体痊愈后,坚持要回老家,再怎么挽留都拦不住。她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城里再好,我也待不惯。”母亲愁眉不展,儿女只好放弃自己的想法,把她送回了老家。我知道,那里有她的乡亲和熟人,可以聊天唠家常。平时,她喜欢和邻居大娘们聚聚,玩玩纸牌、看看电视、听听秦腔、做做针线、补补衣服;后院小菜园里,种着南瓜、辣子、韭菜,母亲自己施肥、除草、浇水,每到丰收季果实累累,她还叮嘱我多带些回城里……我大哥在农村生活,见了我说:“不让咱妈干活,她就是不听。”我笑了笑:“只要老娘高兴,就随她意吧。”我哥俩商量,母亲的日常生活由大哥操心照看,生活费用等主要由我承担。每逢周末,我和爱人带上孩子们,尽量回家探望一次,有时也小住几天,帮母亲收拾下小菜园、翻翻地。每年母亲过生日,我们请来至亲,为她贺寿、祝福,传承家风。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母亲年过九旬、身体健康,是儿女最大的福分。其实,我和爱人也已过了耳顺之龄,自身的养老,也提上日程。如今“上有老,下有小”,我们也选择居家养老,既能尽孝尽责、照顾老娘,也能协助儿女、抚育孙辈。能发挥些余热,我俩很开心。当然我们也期待今后有机会旅居养老,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毕竟人生虽已过大半,还是期待更多精彩呀。本报记者高炳整理人到老年自有空间■梁嘉琪四川乐山金融投资人“快来吧,今晚做羊肉汤。”接到电话,我赶忙出发,前往妈妈的新家。5年前,年近六十的妈妈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居家养老生活,不过并非在我们家。19岁那年,我爸爸去世,妈妈一人把家撑了起来。后来我独身前往广东打拼,尽管事业逐渐有了起色,但每想到留守乐山的妈妈依旧孤独,总不免心中担忧。在一次同学会上,妈妈遇到了自己初中时的老师,这位叔叔的老伴也已离世。少年时的倾慕加上老年时的怀旧,妈妈与叔叔成了好朋友。相处一段时间后,二老组建了新的家庭。妈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年轻时的我从未考虑过,现在有了答案。叔叔爱弹琴,妈妈爱唱歌,楼道里总是回响着他们欢快的乐声;阳光好的时候,他们会在小区里跟朋友们喝茶聊天,或者索性凑一桌麻将,一直战到天黑。赶上工作闲暇,我时常带着二老外出旅游,不仅把四川周围的好去处转了个遍,还去过海南、云南、泰国……操劳大半生后,妈妈终于体会到了安稳、惬意的感觉。事实上,并非所有子女都能接受老人在晚年重组家庭。妈妈决定搬出去时,我年幼的儿子一直哭闹:“我不要外婆离开我!”我对儿子说:“外婆已经为我们付出了一辈子,我们应该尊重她的选择。”叔叔那边也有一对儿女,想必也经历过好一番思想斗争。如今逢年过节,两边的家人聚在一起和和美美,这无疑是对老人的理解与尊重结出的善果。作为子女,我们应当让老人“放下心”“放开心”地走进养老生活。“放下心”是我们自己事业顺利、小家幸福,自己的生活富足安定,既能为养老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也让老人不再为我们担忧;“放开心”则是充分尊重老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像他们当年支持我们的梦想一样。近几年康养、旅居养老流行起来。我征求妈妈的意见,她说愿意尝试新事物,但有一条原则:给她留一点自己的空间。我想这也是不少老人的心声。从我家到妈妈的新家,只隔了几条街道。我从小到大的记忆里,妈妈从没离开过家。人到老年,我们之间第一次有了距离,我觉得这距离刚刚好。本报记者李凯旋整理孝道传承天伦之乐■陈青松吉林长春公务员我的父母特别传统。他们成家之后共同赡养我的祖母,直到她93岁无疾而终。所以他们对于居家养老的选择是必然的、中意的、坚定的。居家养老,关乎老人意愿。父亲在我未成家时和我开玩笑说过:“儿子,我要老了、糊涂了,你可千万别把我送敬老院去啊!”几十年耳濡目染,这句玩笑对我而言,如同使命一样越发刻骨铭心:父母意愿务必遵从。居家养老,关乎孝道传承。老人千辛万苦养儿育女,老来换得儿女养而不敬都是天理难容,何况不养?养又不能居家,那也多是物质之养而让老人匮乏精神之乐,并非传统孝道。居家养老,关乎现实状况。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是现实状况,家庭养老功能减弱也是现实状况,做好居家养老,既能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又能为完善社会养老机制争取更多时间。父母居家养老,一晃十余年了。起初10年,父母身体还算康健,各忙各的,父亲每天学摄影、练书法、写文章;母亲每天理家务、逛市场、下厨房。我们姐弟把那10年定义为养老的第一阶段。现在处于第二阶段初期,父母均已年逾七旬,身体相继出现问题,父亲有些小脑萎缩,母亲心脏常有不适。父母每天都不分离,早晚一起走步、做操锻炼身体,一日两餐控制饮食,其余时间多数居家休息。至于第三阶段,便是大部分时间要用来求医问药和康复治疗。为了父母的生活质量,我们只能祈求它不要过早到来。我们姐弟4人,养老尽心竭力。确保老人身体状况平稳最为紧要,定期全面检、不适随时检,小病县城断、大病省城看,常用药物备满、遵照医嘱增减。至于衣食住行可谓无微不至,换季添上新衣、果蔬配上新米,房中不缺用物、迎送出入电梯。日常陪伴,我们也是有原则的:离得近的下班能到家的到家,离得远的周末能回家的回家,下班没能到家的或是周末没能回家的也都会视频聊天,年节假日多数时候都会是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天下父母,不想在天伦之乐中居家养老者有几?若有,那可能只是不想给儿女添麻烦。无论是久病床前,抑或是风烛残年,纵使粗茶淡饭,我也会让父母居家养老。健康起居滋养温暖■医院会计我家两边的老人目前采取的是居家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是最传统的养老方式,从某种层面上说,采取这种方式是遵从了习俗。从经济方面来说,两家的老人都是退休干部,不存在需要子女在经济上供养的问题,他们的退休工资足以维持日常开销。可是现代社会养老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养活”,老人们除了身体上需要照料,精神上更需要抚慰。居家养老在这方面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当然,居家养老不是说宅在家里,盼星盼月盼儿归,而是充分享受居家的自由,喜欢宅的,就在家里看看报、上上网。孩子们回来,就一起张罗晚餐,一边享受美食,一边谈天说地,惬意和天伦兼得;喜欢玩的,或走亲访友、或结伴旅游,享受老友团聚的欢愉。信息社会也提供了方便,每家都有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0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