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男工绣唯一传人一根线能劈64份,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疗的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在我们的印象中,手拿针线缝缝补补的一直是女性,很少有男性会去做,更不要说是极需耐心的刺绣了。当然凡事没有绝对,今天要讲的这位主人公赵亦军就是一个例外。

他从14岁开始学刺绣,一根绣花针拿了整整60年。从青涩少年到满头银丝,赵亦军独自一人在刺绣的道路上踽独行。

“男工绣”

这位有着74岁高龄的老人,所选择的刺绣种类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四大主要刺绣门派——苏绣、蜀绣、湘绣粤绣,而是融合四大刺绣之长却鲜为人知的杭绣。

杭绣,起源于吴越,在南宋时期发展到达鼎盛。在当时,这种刺绣专为皇家制作服饰,皇宫还为此设立了“文绣院”。

因为旧时宫廷的特殊需求,需要绣出来的作品柔中带刚,所以从事刺绣工作的绣工都是男人,因而杭绣又被称为“男工绣”。

并且杭绣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新中国解放前期。当然也因为传统的限制,一直以来擅长杭绣的人数都不多,以前兴盛时期最多也不过人,而如今就只有赵亦军一人还在艰苦持续着。

白描

当然杭绣传人的数量稀少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其工艺复杂繁琐,一幅绣品的完成要经历画稿、配线、描稿、盘金、盘银等数道工序。

而且这种刺绣糅合众多的刺绣技法,单工艺针法就有五六十种,想要全部熟练掌握,起码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

“阴差阳错”的选择

年,赵亦军在杭州出生。从小就在杭州浓厚文艺氛围下长大的赵亦军,在年报考了杭州工艺美术学校。当时学校开设的专业以雕刻为主,报考的学生可以从木雕、石雕、竹雕这三类中任选。

也是在那一年,政府不愿看到杭绣这一优秀的传统工艺失传,便开始专项扶持杭绣。为顺应政府的号召,学校首次开设了刺绣的专业,每个考生在填志愿时可以报两项。

因此,赵亦军在填报时,首选木雕,第二项则选择了刺绣。当时的他在填写时,绝不会想到他的人生会就此改变,他会成为杭绣唯一的传人。

学校为了能延续杭绣和培养优秀的杭绣人才,将当年所有填报刺绣的考生都划到了刺绣班。即便如此,所有的学生加起来也不过三十多人,而男生包括赵亦军在内也只有6人而已。

在教学上,学校找来了有名的杭绣大师张金发。张金发其人,为人低调,但做事极为严谨,对刺绣有着信仰一般的忠诚。

他不仅严于己,在执教时,对学生同样很严格。若是有人绣得差,不管那个学生绣了多久,他都会当场将绣品剪掉让人再重绣。

虽然张金发认真地将自己一身经验悉数教授给学生,但杭绣的繁琐还是让不少人打了退堂鼓。

当年那期刺绣班的学生,不是因为耐心和毅力不足而放弃,就是在毕业后觉得杭绣无法赚快钱而转行。在这个凡事讲究快速度的时代,杭绣这种慢工活实在是不太吃香。

庆幸的是,张金发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他到底还是培养出了一个可以传承他衣钵的赵亦军。而老师张金发对刺绣的态度,也对赵亦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今后的杭绣道路上一直保持着恭谨的态度。

佛像与杭绣

出师后的赵亦军,绣作品时不用那些市面上常见的大众图案,而是自己设计创作。这样一来,从设计底稿开始,到可以上画布最后完成,少则耗时几个月,多则需要数年。

除了耗时旧,杭绣所用针线也极为讲究。若是想要绣出来的图案精细,那么所用丝线是越细成品效果越好。如此一来,为了搭配细线,杭绣用针也极细,需要特制。

但是所用细线并不是特制的,而是需要根据图案的精细程度将一根丝线分成好几份再用,这种行为用刺绣术语称为“劈线”。而赵亦军也曾将一根丝线劈成64份,只为了能更好地绣出人物的眉目神态。

51岁那年,赵亦军得了一场大病,不得不做一场大手术,切除胆和胰。“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场大劫让赵亦军整个人虚弱不堪,连拿一根针的力气都没有了。为了养好身体,他在病床上躺了一年多。

在那段不能动弹的时间里,无聊的他偶然间接触到了佛学典籍,便从此着了迷。钻研佛学典籍的赵亦军发现,杭绣很适合佛像。

因为杭绣有笔画清晰和金碧辉煌的特点,而佛像同样金碧辉煌宝相庄严,两者的结合是最佳的搭配,可以通过佛像这个载体,将杭绣的针法、技法,一一呈现出来。

有了这样念头的赵亦军,在身体恢复后便开始了佛像的绣制,他将杭绣中的传统技法全部运用到了一幅幅新作品中。

他的代表作《观经图》,高1.84米,宽1.67米,光是底稿图案设计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而整幅作品完成花了17年的时间,是杭绣史上绝无仅有的。

《观经图》正面有个人物,背面绣了个字

杭绣继承的寂寞

年,在政府的扶持下,“赵亦军刺绣名师工作室”成立。赵亦军成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绣的唯一传承人,而他本人对于杭绣未来的继承问题也很是焦虑。

毕竟杭绣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若是让它断在自己手里,是一件会让他遗憾终生的事情。在赵亦军还年轻的时候,他总是抓紧时间多绣一点,将杭绣的各种针法都保存在自己的作品里。

另外,他还专门写了一本关于杭绣的书籍,希望能留下一些素材可以供后世研究。但只是靠这些,对于传承刺绣而言,还远远不够。

为此,在空闲的时候,赵亦军会在社区为刺绣爱好者开班,也会在一些大学讲课。他希望他能像他老师张金发一样,为杭绣找到一个继承人,可以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倾囊相授。

然而,愿意同他学习的人很多,但是能坚持下来做到有始有终的人几乎没有。原先,他也想着把这一门手艺传给女儿。但女儿嫌杭绣过于复杂繁琐死活不肯学,最后选择学了设计。对此,他也满心无奈。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耐不住寂寞,静下心来专门学习一项技能了。况且,杭绣门槛高、工艺繁琐,不仅要有耐心和毅力,还要求有绘画、色彩、造型等各方面的基础。

光是学会就需要五年以上的历练,而且就算学会了,一幅小的作品就要耗上两三年的时间。试问,如今还能多少人能熬得住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无名呢?

从英俊少年到满头华发,赵亦军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杭绣。几十年的岁月里,与他而言,除了有对杭绣的热爱,更多的是责任。要想传承杭绣,除了需要耐得住寂寞,更要能守得住清贫。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纷扰扰,而他始终如一,保持一颗沉静无争与一针一线的匠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0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