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晴雯是一个漂亮美丽,风流灵巧的人,“晴为黛影”是很多人对她的褒奖。
晴雯原是赖大家用银子买的,未留头时常跟赖嬷嬷到贾府,因贾母喜爱她,所以被赖嬷嬷孝敬给贾母。贾母看她长得伶俐,模样爽利和针线活都好,所以派给了贾宝玉。
晴雯优点很多,缺点也很明显。她性格张扬,有些时候率性而为,不计后果,让人生厌,最终被王夫人狠心地撵出了大观园,病死在表哥多浑虫家里。
细剖晴雯之死,在她所做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她做了三件不该做的事,在这三件事中她的人性之弱也暴露的一览无余。
01在骂袭人和宝玉偷试之事中,晴雯不顾大局,曝光了主人的隐私,行为不妥的背后,其实是有私心在作怪。
晴雯被贾母派到贾宝玉身边的意图,晴雯心知肚明。在贾府里,丫环们的出路无非三种,一种是当通房大丫头或是姨娘,另一种是外放出去嫁人,还有一种是配给家里的小厮。三种选择中最好的出路是第一种。
晴雯自然是想当姨娘的,她在临死前曾经跟宝玉说过这个的想法,原文如下:
“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
所以在晴雯的观念意识里,她被贾母派到宝玉身边,就是要与宝玉在一起的。她的这种想法很正常,因为贾府里的生活水平很高,一般丫环过得都比外面普通人家好。
但是按照贾府里的规矩,少爷们未成亲之时,屋里一般要先放两个人服侍。所以贾母还在宝玉身边派了一个袭人。
袭人是卖了死契进贾府的,贾母把她放到宝玉身边后,她的目标就很明确,一心一意给宝玉当姨娘。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她做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贾宝玉到宁国府里赏梅花,梦游了太虚幻境,学会云雨之情,梦醒后被袭人发现了秘密。晚上两人回家,趁人不备偷试了云雨,贾宝玉因此对袭人另眼相看。
袭人此举虽有私心却在情理之中。她和宝玉偷试时有过犹豫,但想到“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所以便遂了宝玉之意。
但此事在晴雯看来却认为她做错了。在晴雯的认知世界里,袭人和自己应该公平竞争,袭人偷试属于“抢跑”犯规。所以在端午节期间,宝玉因跌扇子之事骂她,她则毫不客气的冷言相对,袭人前来相劝时,说出“我们”的字眼后,她指翻了老账,当众骂道:
“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
睛雯骂袭人好像名正言顺,似乎正义凛然,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她当众骂宝玉和袭人,在曝光了袭人隐私的同时,也公开了宝玉的隐私。这不仅是吃醋的表现,更是一种不顾大局的表现。她这样做既不是为了正义,也不是为了所谓的“正气”,而是对袭人和宝玉偷试不满,本质上是为了一已之私。
晴雯骂出宝玉和袭人的偷试的丑事,使她和袭人彻底成为对立的两派。尤其是袭人为了息事宁人,带领众丫头给宝玉下跪求情,更在无形中使大家站到了晴雯的反面。
人有七情六欲,有一点私心也并不可怕,但是为了自己私心,曝光了他人的隐私,牵连了无辜之人,最终成为众矢之的,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02在处理坠儿偷东西一事中,晴雯擅自作主,执意将她撵走的背后,透露了她仗势欺人的劣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贾宝玉是一个十分宽容的人,对待犯错的丫环,他往往都给予体谅和宽容;对待暗中帮助关怀自己的女孩子,更是竭尽全力的配合。
怡红院里的小丫头坠儿偷了平儿的虾须镯,被平儿暗中查出来之后,为了保全贾宝玉的脸面,私下里找了麝月,让她等袭人回来后想从容的办法,悄悄地将人打发走。没想到此事被宝玉听到,私下里告诉了晴雯。
晴雯听到此事后气的蛾眉倒蹙,凤眼圆睁,即时就叫坠儿。宝玉忙劝道:“你这一喊出来,岂不辜负了平儿待你我之心了。不如领她这个情,过后打发她就完了。”
但是晴雯并没有听从贾宝玉的安排,而是擅自主张,趁贾宝玉不在家,用一丈青在坠儿的手上面乱戳,发泄心中的怒气之后,晴雯又叫宋嬷嬷进来,假借宝玉之名要把坠儿撵出去。
宋嬷嬷心知镯子事发,所以笑着劝道:“虽如此说,也等花姑娘回来知道了,再打发她。”晴雯道:“宝二爷今儿千叮咛万嘱咐的,什么‘花姑娘’‘草姑娘’,我们自然有道理。你只依我的话,快叫她家的人来领她出去。”
晴雯执意不从,坚持让人将坠儿带出怡红院的做法极不妥当。不仅辜负了宝玉、平儿和麝月的等人的好意,还明显的越权了。因为在怡红院里处理这种事情是袭人说了算;平儿交代时说过一点,宋嬷嬷也说过这一点;宝玉为了成全大家,也不让她马上撵走坠儿。
但是晴雯却一意孤行。她之所以这样,不仅仅是因为嫉恶如仇,还因为受到宝玉的恩宠,恃宠而骄敢于仗势欺人。
这一点坠儿之母巧妙地说了出来。她同晴雯理论撵走坠儿要等到宝玉回来,晴雯理亏让她自己去找宝玉时,她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我有胆子问他去!他那一件事不是听姑娘们的调停?他纵依了,姑娘们不依,也未必中用……”。
这句话虽然是气话,但说的是实情。宝玉对身边的女孩都很呵护,对晴雯则是很娇惯。不仅平时如此,生病之后更是百般呵护,这让晴雯有了一种错觉,认为袭人不在家时,自己是怡红院的“一把手”,所有事情自己说了算,哪怕做错了宝玉也会给自己撑腰。
但其实是一种错觉,是晴雯自己的一厢情愿。事实并非如此,袭人回来之后,麝月如实将事情做了汇报,面对晴雯的越权,袭人婉转地说她太性急了些。
恃宠而骄作为一种人性弱点,容易在人在受到重用和赏识时暴露出来。如果一个人恃宠而骄但能做到不损坏他人利益,最多也只会带来别人的羡慕和嫉妒;如果因此而侵犯别人的利益,就变成仗势欺人了。晴雯撵走坠儿一事中,无论在袭人眼里,还是在宋嬷嬷和坠儿母女两人眼里,就是典型的恃宠而骄仗势欺人。
03在王熙凤带队抄捡大观园过程中,晴雯逞一时之快,不计后果的对抗检查,表面上是做事鲁莽,本质上是一种“势力眼”的表现。
贾母身边的傻丫头在山石后面发现了绣春囊,被邢夫人发现后,转交给王夫人。王夫人非常生气,找到王熙凤指责她没有管好家。为了挽回颜面,王熙凤提议晚上抄捡大观园。
抄检完下人后,王熙凤带人到了贾宝玉的怡红院。袭人带头打开自己的箱子和匣子,大多数丫环也如袭人一样,唯独晴雯没有打开箱子。就在袭人等人要代晴雯打开时,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她的这个举动让王善保家的非常难堪,让很多人对她赞赏,认为她的做法和贾探春打王善保家的一巴掌相媲美。
简单地看,两起事件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熙凤带人到贾探春的房间前,贾探春就得到消息,点烛开门而待。王熙凤极为聪明,随便走了过场就要离开,王善保家的不知好歹,仗着自己是邢夫的陪房,掀了一下贾探春的裙子,没想到贾探春扬手就是一巴掌,并当场痛骂起来。
查抄大观园中,晴雯和贾探春的举动分别代表了丫环和小姐们的反抗精神。但他细分析却并非如此,贾探春的反抗是真,晴雯的反抗则不是。
我们都知道,判断一件事情的好与坏,评价一个人的真与假,比较是最好的办法。晴雯反抗抄检,确实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抗争精神。但是与她白天做的一件事比较就能发现,这并非真正意义的抗争。
抄检大观园之前,王善保家的就在王夫人面前进谗言,说晴雯的坏话,王夫人想起晴雯骂小丫头的样子,心中恼怒,当即让人把晴雯喊到自己面前。
王夫人先是骂晴雯长了一副轻狂样子,后又问她和宝玉之间的交往,晴雯不敢实话实说,撒谎自己平时不到宝玉房里,自己除了要做贾母屋里的针线活之外,只是负责外间房里的上夜。王夫人信以为真,吩咐她不许到宝玉房里睡觉。最后让她走时,喝声“去!站在这里,我看不上这浪样儿!谁许你这样花红柳绿的妆扮!”
晴雯如果真是勇敢,真要抗争,她为何要撒谎,为何不敢与王夫人据理力争?同样道理,如果她真是勇敢之人,为何在被王夫人撵走之时,只会发发牢骚,而不找贾母做最后的抗争?
所以通过睛雯在不同人面前的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她在王善保家的面前,掀开箱子往地下的尽情一倒,只是逞一时之快,发泄心里的怒气而已,有抗争的成分,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抗。
睛雯为何会这样做?因为她摆脱不了生活的困境。她的身上在贾府奴才的影子。贾府这个大家族里,人人都势力眼。对于这一点,贾母就曾经深刻的指出过。
贾母过八旬生日,穷家里的喜鸾和四姐儿来时,她特意命鸳鸯去园中交代:
“留下的喜姐儿和四姐儿虽然穷,也是和家里的姑娘一样的,大家照看经心些,我知道咱们家中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未必把她们放在眼里,有人小看了了她们,我听见可不依。”
从贾母的里话里可以得知,贾府里的人都是看客下菜碟的人。
自古以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晴雯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她怎么可能脱俗?
04一点思考
《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现实生活中,知人者不少,自知者不多,一个人往往很难认清自己,甚至有些时候,还会把自己的缺点当作优点,把自己私心当作公心,把鲁莽当作勇敢,把性格缺陷当成个性鲜明,一味沉浸在自以为是里。
晴雯身上的三种缺陷,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单纯地看,往往都是占尽了理,做对了事,但是深究内在的根源,却发现事情的本来面目却并非那么的单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侧面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就不相同。所以晴雯觉得自己身上都是优点,自己做的百分之百的正确,在别人的眼里,优点却是缺点,做出的事情也是漏洞百出、遗祸无穷。
所以,晴雯被撵,晴雯之死,有各方面的原因,但从内在的原因看,还是她的人性弱点所致!人的一生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同自己的弱点对抗,所谓的修行就是弥补弱点的过程。一个人如果不注重克服弱点,由弱变强,他的结局也会如晴雯一样,虽有美好的心灵,有向善的勇气,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败于人性之弱,从而做了不该做的事,最终得罪了周围的人,成为孤家寡人,铸就可悲人生!
声明:本文图片素材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