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用划拉一大车”。这句话有一个语境问题,在古代这话没毛病,为什么呢?
古代的儒家思想愚弄老百姓,权贵者可以拥有“三妻四妾”,而对于百姓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也就是说男人可乱搞,女人则必须恪守妇道。
对于女人来说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木头跟着走。”这就是统治阶级的的双重标准,是“规矩是由实力来说话的”真实写照。
如果一个女人的丈夫死了,这个女人自然成了寡妇,接下来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唐朝的寡妇和慈禧除外)
古代要求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人没有社会地位,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和生育工具。
“女孩小时从父,大了从夫”,最早女人根本就没有名字,称呼都是丈夫的姓加自己的姓,比如丈夫姓张,妻子姓王,人们就称她为“张王氏”,如果丈夫姓朱,妻子姓杨,那么她就被人们称为“朱杨氏”。
古代打光棍的男人很多,权贵们都把女孩占尽了,尤其是皇帝,一个人占有上万女人,老百姓没有了“资源”,没有女人和谁结婚呢?
这时寡妇成了男人们追逐的对象,无事献殷勤的光棍汉们聚集寡妇门前,争风吃醋的事情时有发生。
一方要寡妇解放思想,儒家思想却要她从一而终,两者之间产生激烈的冲撞,寡妇也想找个男人好好过日子,但是道德的束缚让她寸步难行。
在这种背景下就会产生两种结果,要么清心寡欲作贱自己,比如有的寡妇孤枕难眠,夜晚拼命作针线活转移和消耗精力,然后疲惫不堪的沉沉睡去。
要么做一个追求幸福而被人唾弃的女人。比如潘金莲,武大郎死后不久就和西门庆搞在了一起。
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寡妇本来就想得到自己“爱的权利”,加上隔壁老王的骚扰,亲们想一想,寡妇门前能清静吗?
自古以来,人们对“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话很熟悉,但很少知道上一句是什么?
多数人认同的答案是:“鳏(guan)夫房顶炊烟少”。
还别说,上下句对仗比较工整。鳏夫指死去老婆的男人,一个死了男人的“寡妇”,对仗一个死了女人的“鳏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死了女人的男人不擅长作饭,吃饭将就,经常不生火,房顶上自然炊烟少了。
其实这句话有瑕疵,“是非”怎么能和“房顶”对仗呢?
我的答案是:“光棍被窝温暖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大家都知道“光棍”吧?没老婆叫“光棍”,光棍的被窝冷清清。“光棍”对“寡妇”,“被窝”对“门前”,“温暖”对“是非”,“少”对“多”,大家觉得是不是比“鳏夫房顶炊烟少”好一点呢?
文/秉烛读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