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咨询 http://www.xxzywj.com/
农历的二月初二是我国的传统的龙头节,也叫春龙节、青龙节。那么在古代过二月初二,皇城与民间都有什么风俗吗?
一、龙抬头的民俗
“二月二龙抬头”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在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
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就连小孩剃头也叫“剃龙头”。
在民间,二月二的俗语、习俗也越来越丰富。比如,“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不下雨”,意思就是龙抬头意味着天地交泰云兴雨作而万物生长。
唐代以后,北方部分地区把龙抬头的二月初二认为是“迎富贵”的日子,流传有“二月二,龙抬头,金子银子满地流”的俗语。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
二、古人怎么过二月二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武林旧事》中介绍说: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将民间的挑野菜习俗艺术化、游戏化,对挑中书写的野菜名的人给予奖赏,挑错惩罚。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
明清以来,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名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
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
三、古籍关于二月二的记载
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里的《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就描绘了雍正皇帝出宫至先农坛祭先农神的礼典,以及皇帝作示范性演耕的情景。
据有关史料记载,为了保障亲耕典礼的顺利进行,清代皇帝在耕耤之前,都要事先进行演练耕田。圆明园里的山高水长,中南海的丰泽园,是两处重要的演耕场所。
《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
农家咸以粗米面做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清人《宛署杂民》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
在科举时代,“龙头”代称考了第一名的状元,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词就曾提到:“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所以,凡有学子之家,在二月二绝不能动针,以免影响学业、功名。
总之,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很多关于龙的传说,龙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代先民们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而二月二是一个关于龙的传统节日,自然受到黄帝的重视。各位看官,您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