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一个义利之辨的故事
——《黄英》解读
《黄英》虽然写的是人与菊花精的婚恋,但表达的重心却是世人关于义与利的辨析问题。蒲松龄在《黄英》中将世人“义与利”两种对立的观念形象化,以此组织并展开故事,最终以陶家姐弟艺菊治生的成就否定了马子才“君子固穷”的迂腐观念。
一、自言陶姓,小字黄英
故事的起因是马子才从北京到南京寻找菊花佳种。马子才听说南京有一两种北方没有的菊花,马上整治行装去南京,如愿以偿得到两棵菊花嫩芽,回来的路上遇到姐弟二人。弟弟丰姿洒脱,谈吐风雅,骑着毛驴,跟在一辆油壁车的后面,交谈得知姐弟姓陶。当陶生知道马子才千里奔波只为两棵菊芽,说:“菊花品种没有不好的,关键在于养花人的培植浇灌。”马家世代爱好菊花,马子才尤其痴迷,知道懂菊的姐弟将要迁往北方,诚心邀请到自己家中居住。弟弟请求姐姐,姐姐说:“屋子倒不怕小,只是希望院子能大一点。”简单沟通,达成协议。表面看来,陶家姐弟与马子才只是偶遇,其实根据故事脉络,完全有理由认定陶家姐弟就是两棵菊芽幻化的,他们要跟随马子才迁往马家。
马子才的妻子与陶家姐姐很结缘,一起做针线活,还不时接济陶家,一来二去,成为闺蜜,进而知道她的小名叫黄英,已经二十多岁了。黄英的命名很有讲究。《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唐陆德明释文:“鞠,本又作菊。”黄英即黄花,黄花即菊花。蒲松龄将小说主人公命名黄英,是在提示读者,陶家姐姐是菊花精,不是凡人。而且黄英这个名字非常雅致,不直露,不俗气。马子才与陶家弟弟也逐渐熟悉起来,两人在一起饮酒时听到黄英喊他三郎,借着这个由头,马子才趁机问道:“你姐姐为什么还不出嫁?”陶生回答:“时候未到。”马子才又问:“什么时候?”陶生说:“四十三个月之后。”马子才很好奇,又追问:“这是什么意思?”陶生只是笑,并不回答。陶家姐弟都明确知道出嫁日期,那黄英将来要嫁给谁,当然心知肚明。蒲松龄在此卖了个关子,没有点破,留待后文解答。后来,马子才的妻子病故了,他想娶黄英,便悄悄请人去探听黄英的意思,黄英只是微笑,看上去像是同意了,但说要等陶生回来再定。过了一年多,有一天突然有人带来陶生的信,马子才打开一看,原来是陶生嘱咐姐姐嫁给马子才。核对一下发信日期,正是马子才妻子死的那天。马子才回想两人在园中喝酒的时间,到今天正好四十三个月,大感奇怪,感到冥冥之中好像有人特意安排。其实这正是陶家姐弟预知未来,特意安排的,只是瞒着马子才罢了。
陶生喜欢饮酒,酒量又特别大,马子才从来不曾见他醉过。马子才的朋友曾生酒量也大得没有对手,有一次两人狂欢纵饮,从辰时一直喝到四更天。陶生起身回房睡觉,一出门就踩在菊畦里,顺势倒下,衣服散落一地,变成了一棵菊花,像人一样高,开了十几朵花,每朵都比拳头大。马子才吓坏了,急忙告诉黄英。黄英匆忙赶来,将菊花拔起放在地上,说道:“怎么能醉成这样!”将衣服盖在菊花上,要马子才跟她一块回去,不要回头看。天亮后,马子才前去看视,陶生躺在菊畦边睡得正香。马子才这才明白,原来陶家姐弟都是菊花精,因此更加敬重他们。再后来,陶生又喝醉了,这次马子才不再慌张,也没有告诉黄英,如法炮制,守在旁边观察陶生的变化。不久叶子枯黄,马子才害怕了,赶紧告诉了黄英。黄英一听,惊骇万分,悲痛地喊道:“你杀死我弟弟了!”急忙赶过去一看,菊根已经干枯了。黄英悲痛欲绝,掐下一段菊杆,埋在花盆中,带进自己屋里。过了一段时间,盆里的菊杆渐渐发芽,九月份就开花了,闻着有一股酒香,马子才为它起名“醉陶”。这花有一奇妙之处,用酒浇灌,花朵就会更加艳丽。
二、东篱为市,有辱黄花
话说有一天陶生对马子才说:“你家也不是太富裕,我们每天还到你家蹭饭,这不是长久之法。为今之计,贩卖菊花也足以谋生。”马子才听了这话,非常鄙视陶生,严肃地说:“我一直以为你是风流高雅的人,应该能安于贫穷。今天竟然说出这番话,真让我失望。你这是把栽种菊花的地方当作集市,是对菊花的侮辱。”马子才口中的“东篱”,指栽种菊花的场所,语本晋陶渊明《饮酒》诗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诗显示陶渊明回归田园、忘怀俗务的洒脱情怀。宋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能成为历代众多诗人吟咏对象,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大有关系,他的诗中多次写到菊花,菊花成了他遗世隐居、杜绝尘念的精神寄托。晋代之后,菊花更是被寓为清高的品质,与梅、兰、竹一起成为世间高洁的象征。后代诗人咏赞陶渊明往往要写到菊花,咏菊之诗也往往要说到陶渊明,二者已经密不可分。在马子才的心中,被誉为隐逸品性的菊花,当然不能亵渎,当作商品买卖。陶生则针锋相对,理直气壮地回答:“自食其力不能说是贪鄙,以卖花为业不能算是庸俗。人当然不可苟且求取富贵,但也不必固守贫穷。”马子才无言以对,陶生则转身离去。从此以后,两人有点生分了。
这之后,凡是马子才丢弃的残枝劣种,陶生都拿走,栽种到自家的菊园里,不到别处购买菊芽。陶生可是培植菊花的高手,刚进马家时,他替马子才培育菊花时,已经枯死的菊花,他连根拔起,重新种上,没有不活的。秋天到了,菊花就要开放了,马子才听见陶家门前像集市一样喧闹。他前去窥探,只见买花人摩肩接踵,菊花争奇斗艳,品种见所未见。马子才既厌恶又怨恨,便敲开陶家门,想当面数落陶生一番。陶生不计前嫌,亲热地拉着他的手,邀请他观赏自家的菊园。只见马家南院半亩大的荒地都种上了一畦畦的菊花,仔细辨认,都是马子才以前丢弃不要的。陶生进屋取出酒菜,两人就在菊畦旁喝上了。陶生说:“我以前因为贫穷,不能恪守清高,幸而现在每天都能得到一些钱财,足供咱俩醉饮一番。”过了一夜,马子才又来到陶家,看到昨天新插的菊苗已经长高一尺,很惊奇,请求陶生传授技术,陶生说:“这种菊的技巧本来不可以言传,况且你又不以此谋生,学它有什么用呢?”陶家靠卖菊很快发家,一年增盖了房屋,两年盖起了大屋。所有工程都自己做主,不再跟马子才商量。渐渐地,原来栽种菊花的地方都建起了房屋,又在墙外购买了一块田地,四周筑起高墙,里面全都栽种菊花。
陶生不光会栽种菊花,还颇有经商才能。秋天剩余的菊花,陶生便用蒲包打捆,装车运往外地。来年春天,陶生载着南方的奇异花卉返回。他在城里开了家花店,十天时间就把运来的花卖光了,获利无数。然后,再回家培育菊花。奇怪的是,去年在陶家购买的菊花,有人留下菊根想自己培育,结果今年全都变成劣种,没有办法,只能再到陶家购买新的菊芽。转眼到了秋天,陶生又外出卖花,第二年春天过去了也没回来。再后来,婚后的马子才因为有事到南京,正逢菊花盛开的秋季。这天早晨,他经过一家花店,见店中摆放了很多菊花,每个品种都是上品,疑心是陶生培植的品种。过了一会儿,店主人出来,果然是陶生。马子才于是邀请他回北京。陶生说:“南京是我的故乡,我想在这里结婚。我已经积攒了一点儿财物,麻烦你带给我姐姐。我年底就回家。”马子才劝说陶生,家中已经很富裕了,尽可以坐享其成,不必再行商。而且不待陶生争辩,替他强行低价出售店中货物,催促一块踏上返程路途。
陶家靠种植、贩卖菊花发家致富,购置了肥沃的田地,盖起了连片的宅第,俨然成为一方豪富。这让自以为品德高尚的马子才无可奈何,一方面心生鄙夷,认为有辱斯文,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陶家的做法无可厚非,而且值得社会效法。斗争的最终结果是,马子才不得不服从现实,予以妥协。
三、君不愿富,妾不能贫
与弟弟陶三郎相比,姐姐黄英可了不得。她不但精明能干、富有管理才能,而且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还很有心计,可以想象陶家姐弟与马子才的交往过程都是她一手导演的。
马子才妻子病死后,马子才与黄英组成新的家庭。然而,黄英与马子才性情并不相合,婚后生活也不和谐美满,两人各有各的主张,不断发生争执,甚至闹得难以和平共处,一度分房居住。两人的分歧,并不是感情基础不牢固,而是“三观”不一致,在义与利这个根本问题上争论激烈。
结婚前,马子才问黄英聘礼送到什么地方,黄英坚决不收彩礼。结婚时,黄英觉得马子才家太简陋,想让马子才到南边陶家居住,就像招赘女婿一样,马子才不同意,选择吉日,在北边自家举行了迎亲礼仪。黄英嫁给马子才后,在墙上开了一个门,通到南院,每天过去督促雇工干活。马子才因为妻子比自己富裕感到羞耻,不愿沾黄英的便宜,嘱咐家人将南北两院的财产登记在册,分别使用,防止混淆。北边家里需要什么东西时,黄英就从南院拿来,不到半年,家中触目可见的都是南院的东西。马子才就派人一一送回,并告诫他们不要再弄乱了。但不到十几天,家中又夹杂了南院的东西。这么来回折腾了几次,马子才不胜其烦。黄英嘲讽他说:“战国陈仲子再清高,恐怕也不会像你这么辛劳吧?”黄英所言“陈仲子”,是战国时著名贤士,他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幻想创造一种世外桃源式的理想世界。孟子认为陈仲子并不能算是廉洁,他的所作所为是一种不近人情的极端行为。孟子尖刻地讽刺说,要做到他那样,除非把人变成蚯蚓,只吃泥土,喝泉水,才能够做到彻底“廉洁”,而真正要用这种“廉洁”的标准来衡量,就是陈仲子本人也不能够做到。马子才与生活富裕的黄英结婚后,不愿享受妻子创造的舒适生活,把本来属于一个家庭的各种用具强行分开,这在黄英看来,是典型的伪君子行为,实在好笑。
婚后黄英遵从马子才的意愿,不再以卖菊为业,但家中享用还是超过世家大族。马子才感到不安,自责道:“我三十年来养成的清高德行,被你拖累了。我依赖妻子存活于世,真是没有一点儿大丈夫的气概。人们都祈求富贵,我只祝愿贫穷。”马子才认为自己所谓的高尚品行,被黄英庸俗的世俗生活玷污,堕落成吃“软饭”的丈夫,感觉无颜面对众人。黄英反驳他说:“我并不是贪财的人,但如果不使陶家家境稍微丰裕一点,就会让千年以后的人们认为陶渊明天生贫贱,百世也不能发达。我只是想让我家祖宗陶渊明不被后人嘲笑而已。贫穷的人想富裕很难,富裕的人想贫穷却很容易。床头的钱财任你挥霍,我不会吝惜的。”马子才回答:“抛弃他人的钱财,也是很丑陋的事情。”黄英回怼:“你不愿意富裕,我也不想贫穷。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跟你分居。清高的人自己清高,混浊的人自己混浊,互不干涉,彼此不会伤害。”黄英说到做到,在园中盖了一座茅草屋让马子才居住,又挑了一个丫鬟侍候他。但过了几天,马子才想念黄英,派人请她,黄英却不肯来,不得已,马子才只好亲自去找她。此后隔一个晚上就去一次,倒也习以为常。黄英打趣马子才:“你这是东食西宿。这是贪婪的齐国女子才干的事,清廉的人不应该这样吧。”马子才无言以对,只好与黄英同房而居。
与《聊斋志异》里的多数狐鬼花妖故事不同,作为菊花精的黄英不是给落寞的书生消除孤独寂寞,也不是帮助不幸的书生摆脱困苦危难。蒲松龄结撰这个故事,意在提出并试图解决读书人的价值取向问题。他认为,“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世人景仰陶渊明,不必以拒绝市井为清高,以自甘贫穷为清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