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清朝入关后定都紫禁城的十位皇帝中,子嗣最多的当属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皇帝。康熙一生有皇子皇女多达55人,其中皇子35人,皇女20人,但最终能逾越18岁这个年龄门槛的,只有20位皇子,8位皇女。在这20位皇子中,最成功的自然是后来继承大统的皇四子,而最悲情的当属那位被两立两废的皇次子,当然,年龄最长的还是那位被幽禁长达26年之久的皇长子。这位皇长子可谓半生凄惨,最后在幽禁中走完了自己63年的人生。时隔二百年后,这位皇长子的八世孙女回忆了自己家族中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康熙影像夺嫡之争下狠手,父皇大怒伤透心清朝时,皇子未被封爵前,在书面上一般称皇子,排行第几,就称皇几子。而在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称呼一般就称阿哥,排行第几,就称几阿哥。相对于内廷行走或太监来说,他们又有着另一种称呼,他们一般称呼皇子为爷,排行第几,就称呼几爷。康熙时,因为早定了太子,所以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皇子在未封爵之前都是一样的称呼。而在雍正发明秘密立储的方式后,就是早已被写到传位诏书中,那位未来继承大统的皇太子,在未被揭晓以前,在称呼上也和其他兄弟们一样。红漆皮奏折匣康熙时,除了太子之外,皇长子自然也就被称为大阿哥。也就是因为自己被称为大阿哥,在20个兄弟中,年龄最长,才让他有了一种莫名的优越感。那就是除了皇太子之外,自己应该是最佳的储君人选。康熙十四年(年),才仅一岁的皇次子允礽就被立为皇太子。虽然在此后的十五年里,康熙又生育了十二位皇子,但仍一直对皇太子着重培养。康熙二十九年(年),康熙亲征噶尔丹,因在途中生了病,十分想念皇太子,于是派人把太子召至行宫。然而,令康熙失望的是,自己疼爱有加,寄予厚望的皇太子在看到自己生病后,居然脸上毫无忧虑之色。此时,康熙认为16岁的皇太子无忠君爱父之心。虽然如此,他也不忍心轻易放弃这位着重培养了十六年的皇子。然而,皇太子之后的种种行为实在让父皇康熙忍无可忍。后来,在行军途中,皇太子居然每夜逼近父皇的布城(帏幄),扒开缝隙,贼头贼脑地向里窥视。皇太子康熙四十七年(年),8岁的皇十八子病重,正出塞在外的康熙十分担心。但作为兄长的皇太子却异常冷漠,毫无兄弟之情。这让父皇康熙十分生气。而作为皇长子的大阿哥又借机向父皇报告了关于太子的许多恶劣行径。说他暴戾不仁,经常责骂王公大臣,甚至私自留下蒙古贡品。康熙联想到太子过去的种种行为,又被大阿哥这样一说,最终忍无可忍。就在当年,康熙历数皇太子犯下的种种罪行,接着废了皇太子,并令大阿哥与四阿哥监视胤礽。大阿哥皇太子被废,此时的大阿哥认为自己作为长子,自然要比那些年龄小的弟弟们更有优势。然而,太子被废,他还是不放心。因此,他向康熙说道:“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这让康熙顿时大怒不已,骨肉相残是作为父亲最不愿看到的。于是,康熙训斥其“凶顽愚昧”。但很快又一件令康熙震怒的事被揭发了,那就是三阿哥揭发大阿哥曾让蒙古喇嘛诅咒皇太子。康熙皇帝对大阿哥所作所为极为气愤,直斥其为“乱臣贼子”。从此,大阿哥的政治生命到此结束。父皇革去他的直郡王爵位,并将其幽禁于府中。康熙四十八年(年),允礽被复立为皇太子。康熙害怕发生骨肉相残的悲剧。于是在同一年,两次加派人手,严密监视大阿哥。就这样,大阿哥在幽禁中度过了二十六个春秋,于雍正十二年(年)去世,终年63岁。雍正以固山贝子品级将其葬于清东陵西边的黄花山。在这座山上还葬着大阿哥生前的死对头,自己的二弟,那位被后人称之的废太子。三阿哥近支宗室落魄快,闲散宗室仅糊口大阿哥以固山贝子品级被殡葬。次子弘方承袭镇国公。孙永扬承袭辅国公,但因为触犯朝廷律法,被夺爵。乾隆时,乾隆皇帝把大阿哥的第十二子弘晌封为奉恩将军,并让其世代承袭。弘晌在乾隆时期曾担任过八旗蒙古镶蓝旗副都统、福州将军、盛京将军、绥远将军等职务。弘晌的第一子永多承袭奉恩将军,在职务上也与父亲难分伯仲,曾担任西安将军、盛京将军,乌鲁木齐都统。作为大阿哥的儿子与孙子,弘晌与永多父子俩都是不折不扣的封疆大吏。乾隆然而,后来世袭奉恩将军的这一支的后嗣繁衍稀疏,而弘晌的第三子永孙这一支却繁衍的相当快。虽然,作为康熙皇帝的后裔,都是所谓的近支宗室,但由于封爵很低,除了奉恩将军那一支还能世袭罔替,其他的几支因为降爵很快就成了闲散宗室。然而,到了大阿哥的六世孙溥万时,家里已经出现生计困难了。作为四品宗室(闲散宗室),名誉上享受四品顶戴,可穿四品的武职补服,但实际上既没有四品的官衔,也没有四品的俸饷。每月仅给银3两,每年俸米45斛,也只比一个普通的京旗马甲多24斛饷米而已。然而,就凭着这仅能糊口的银子和粮食,却把溥万养成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男人。大阿哥的七世孙女,溥万的女儿金竹青回忆:“我父亲一辈子没做过工作,什么工作也不会,只知道吃俸饷。”旗兵射箭很快,这仅能糊口钱粮随着清朝的结束,也成了奢望。溥万是誓死不会出去找事做的,一是没有本事,二是怕丢人,丢不掉过去那吃铁饭碗的架子。女儿回忆:“没有了俸禄,就只能卖着过,刚开始还有些小首饰,后来越卖越少。”最后,溥万全家连过去的房子也住不起,从十多间,降到七间,再从七间降到三间,后来就只能租房子,但租房子因为房价的原因,也不得不频繁搬家。金竹青说:“后来,我们家搬家就没数了,净搬家了,小时候压根就没怎么上过学。就这样,父亲也不出去找活干,一直就待在家里。”家里男人没本事不工作,只花钱,不进钱,早晚会沦落为街头乞讨的命运。此时,溥万的妻子实在看不下去了,男人撑不起这个家,也只有女人来顶了。过去老北京人常说,旗人话大礼多动钱急,死要面子活受罪。这在溥万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即使,生活过不下去,也绝不出去找活干。落魄旗人卖鸟起初有人让溥万去卖菜,没想到连两担子菜也挑不动,而每次挑着很少的菜出去卖,也卖不出去。因为,溥万拉不下脸,老觉得寒碜,怕人看不起,所以吆喝也不会吆喝。不仅如此,溥万还好喝酒,每次都喝得晕头转向。原本计划的事情,没有哪一件能做好的。像这样的家庭,男人可以说是废了,女人再不咬牙出去找活干,日子一天也过不下去了。溥万的妻子开始是在家里替别人做一些针线活,绣枕头,织洋袜子、挑桌面、做手绢。虽然,妻子织绣的很快,按计件挣钱,但还是不能维持家里最低的生活开支。最后,溥万的妻子不得不出去给人家做保姆看孩子。北京妇女做缝补溥万一开始为了要面子,对外人说,自己的妻子帮王府里干活。其实,妻子是在一个学校,给院长家照顾四个孩子。就这样,溥万的妻子一直在学校里吃,在学校里住,挣的钱就拿回来养活家。溥万的女儿回忆:“母亲在外面挣钱,父亲在家里管做饭,我管买,买完了他就做。”一个男人让妻子挣钱养活家,而自己在家里做饭,这就是因为当年溥万享受着那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俸禄而懒得学一门手艺的后果。同时,饭都吃不上了,还保持着过去那高高在上,四品宗室的架子。可以说,在当时这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不仅仅是溥万一个人。而对于溥万来说,幸运的是,自己撑不起这个家,幸亏有妻子顶上去。子如父难养家人,妻子被迫撑起家溥万的儿子毓珍也就是康熙大阿哥的七世孙,出生在年,正巧踩着清朝结束的尾巴。由于父亲溥万是四品宗室,毓珍自然也是四品闲散宗室。当然,毓珍虽然有四品宗室的名,但吃钱粮的机会是微乎其微了。因为,早在乾隆时就规定,四品宗室年满20岁时,经保准后,每月给赡银3两,每年给养赡米45斛。毓珍身为康熙大阿哥的七世孙,不仅是宗室,还是近支宗室,自然钱粮不会少。但不幸的是,毓珍六岁,清朝就结束了。后来溥仪在小朝廷,也曾发过钱粮,但毓珍能领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年,溥仪出宫,毓珍也才18岁。由于父亲溥万不工作,家里没有进项,毓珍四年级就被迫辍学了,十六岁就开始打工了。金竹青回忆哥哥毓珍:“哥哥比我大十岁,我十几岁时,家里事都是我的,哥哥就一直在外面工作。”由于,毓珍没上过什么学,也没有傍身的技能,所以出去工作也只是为了家里省口饭,而工资并不多。直到三十多岁时,因为母亲一直给那个院长看孩子,所以托关系,毓珍也进去工作了。由于是一所教会学校,工资普遍很高,后来毓珍每月能拿到70块钱。民国北京旗人37岁时,毓珍经亲戚介绍认识了一位25岁的姑娘。后来,两人喜结良缘。当初妻子之所以嫁给毓珍自然不是因为他的家境有多么好。而是因为,毓珍不喝酒不惹事,人老实,更重要的是不吸烟。当时,吸大烟的人很多,经常有人不经意间就因吸大烟倒在死在路边了。毓珍可以说一点嗜好也没有,至少没有不良的嗜好。女儿金恒德曾回忆:“父亲的性格就是连只蚂蚁也不踩,不论遇到伤残的小狗小猫都会带回家给上药,所以小狗小猫对他很亲。”然而,毓珍不仅有良善的一面,还有固执保守的一面。妹妹金竹青就曾说:“哥哥思想保守,陈旧,一直遵守着过去那老一套。”这种思想最终让毓珍与妻子受尽了罪,吃尽了苦头。民国北京小女孩由于毓珍传统的老思想,所以对祖上的事情,尤其对祖坟相当的重视。毓珍害怕祖上的坟地也会像其他宗室的家族坟地一样被盗,于是他带着家人,不顾亲戚们的劝阻,从城里搬到城外的坟地。当时毓珍45岁,妻子33岁。但妻子起初也弄不明白为何丈夫毓珍要这样做。妻子金秀珍回忆:“当初,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地全来了,我也不懂,来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毓珍的妹妹金竹青回忆:“也不知道俩人(哥哥与嫂子)怎么商量的,非得要上农村,非得要种地,我说不行,你们干不了,他们却认为人家能干得了,他们也能干得了。”正如妹妹所预料的那样,经常生活在城里的毓珍突然来到城外农村,一是人生地不熟,二是,家里人没有一个会种地的。夫妻俩只能慢慢学种地。令人想不到的是,当初,毓珍坚决把全家带到坟地,打算以种地自力更生,自己却没能吃下那种苦。一开始,只能和当地的看坟户一起种地。可是,人家会使用各种农具,而毓珍夫妻既不会用锄头,也不会用巧劲,最终累得不轻,手上磨出泡,而活却没人家干得多。北京城外农民耕地后来,毓珍看到自己也学不会干农活,干脆也就不管了。这一幕又出现了,男人撑不起家时,女人只能咬牙顶起来。毓珍不干了,为了生活,妻子与女儿不得不吃更多的苦。女儿金恒德说:“我父亲没怎么下过地,因为他不会干活,都是我和我妈下地干活,起早贪黑的。”由于毓珍不会干活,也很少下地,所以更多的重担就压在了妻子的肩上。妻子的手上常年都会被农具磨出血泡。当初,夫妻俩连如何插白薯秧子都不会。夫妻买了白薯秧子后,不得不雇人来插。然而,人家插完白薯秧子之后,没给封土。白薯插完后,没有封土,肯定会被太阳晒死。现在,很多地区不仅插完秧子之后封土,还要在封土之前给秧子浇点水。可以想到,夫妻俩雇人插的白薯秧子,没有封土,接着被太阳烤晒,肯定难以存活。然而,谁也想不到,就在没有封土的白薯秧子被太阳晒了半天后,到了晚上下起了一场大雨。没有封土的白薯秧子,不仅得到雨水的浇灌,还被雨水封了一层湿土。最终,毓珍的妻子靠着自己的双手,靠着地里的收入,养活了一家人。洗衣服的旗人妇女妹妹生活也不易,自认受苦一辈子毓珍的妹妹金竹青,也就是康熙大阿哥的七世孙女。由于父亲溥万去世时,自己还没有出嫁,所以她的终身大事也就由哥哥毓珍做主。然而,在妹妹眼里,哥哥毓珍也是一个思想保守、陈旧的人,不仅反对女孩上学,还对婚姻也保持老式观念。金竹青对哥哥毓珍有怨言。她曾回忆说:“当初,我上了一个业余的学校,就是趁着学生放学之后,借用他们的教室学习。当时,兴起了女生剪辫子,我那女老师还有同学都剪了。然而,最后只有我没剪,因为哥哥死活不同意我剪。所以,每次上学,同学们都说我,最后,我就干脆不去了。”就这样金竹青一直到了24岁才剪辫子。同时,妹妹金竹青对哥哥干涉她的婚姻也有怨气。父亲溥万去世后,金竹青没有出嫁,长兄如父,所以婚姻大事应让哥哥毓珍做主。梳着长辫子的旗人姑娘但毓珍思想保守,遵守着老式的那一套,怕妹妹嫁人后受气,所以有公公婆婆的不嫁,妯娌多的不嫁,工作不合适的不嫁。就这样,妹妹金竹青一直等到哥哥毓珍结婚后,28岁时嫁给了一位比他大十二岁的男人。当然,那时男人比女人大十多岁也属正常。毓珍也比自己的妻子大十二岁。当时,金竹青嫁过去,丈夫已经四十岁了,家里也就剩他一个人了。但丈夫有老一辈留下的钱与房子,所以嫁过去之后,金竹青与丈夫的生活也还不错。由于,丈夫也没有什么傍身的本事,没有工作,所以只能靠着祖产过活。后来,夫妻俩感觉这样下去,终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于是,丈夫出去摆摊卖水果,补贴家用。但后来因为生意需要牌照,却难以办下来。丈夫只能再次回家吃老底。这时,夫妻俩还有13间的房子可以出租,勉强可以生活。后来特殊时期,一些租户不仅不给房租白住,还时刻惦记着要分夫妻俩的房产。最后,夫妻俩失去了一切进项,不得不再次出去谋生。金竹青回忆:“没有了进项,不能在家里饿着吧,我就出去给人家看孩子,天天晚上才能回家。”商铺门面由于丈夫没有工作,人家也不要。后来,43岁的金竹青又到了当时德胜门里面的一个五金厂打工。在这里金竹青一直干了20年,直到63岁退休。金竹青最后回忆说:“我这一辈子一天也没享过福,白天黑夜的受累。但凡老伴能出去做个买卖,我也不至于出来干活。”不得不说,当男人没有支撑一个家的能力时,女人就要被迫顶起整片天。北京妇女从康熙大阿哥这一支的后代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朝结束,那些过惯了享受国家赡养的普通宗室家庭,在失去俸禄后,出现了阴盛阳衰的迹象。这一切都是被生活所逼迫的,男人养不起自己的妻儿,女人又不忍心让家庭这样沦落下去,她们不得不咬紧牙,用自己的双手让这个残喘的家庭继续存活下去。可想象到,男人连家都撑不起,何以指望他们挽救那个供给他们俸禄的朝廷。当年,清朝赖以入关定鼎中原的旗兵在二百多年后,面对困难时,甚至连妇人也不如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