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乡亲们住上新楼房了齐鲁壹点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www.csjkc.com/yydt/m/515.html
乡亲们住上新楼房了前几天,汶上老家传来消息,我们村在村南边建起了新村,老房子都拆了,乡亲们都住进了新楼房。我去二哥的新房子看了一下,客厅、阳台都很宽敞,布局设计的很合理,独立卫生间还是干湿分离的,乡亲们再也不用去上露天厕所啦!每个老院子都珍藏着乡愁,特别对在外地工作偶尔回家探望一下的游子来说,老家是心灵的归宿、宁静的港湾,是灵魂深处最柔软的记忆,对拆掉老房子,心里有莫名的失落感。这不,年初一赶回家拜年,依靠我家原来院子里的几棵杨树,我找到了老房子的地方,很是感慨了一番。但一想到乡亲们能像城里人一样住进新楼房,又为他们感到喜悦和自豪。我是个70后,出生在鲁西南的农村家庭。记事时家里6口人就住四间小土屋,墙壁都是泥土混着麦秸垛起来的,老式木窗棂,冬天贴上旧报纸阻挡寒风,夏天撕掉报纸通风,屋里白天也黑乎乎的。当时我们村还没有通电,不管我晚上写作业、还是母亲做针线活、抑或父亲和串门的邻居喝茶聊天,都在同一盏煤油灯下。一晚上下来,鼻孔里都黑乎乎的。那时家家都为温饱忙碌,只要有个睡觉的地方,没人在意是否舒适。70年代末,大哥退伍回家,准备结婚成家,房子不够住了,需要翻盖房子。墙可以用土坯垒,用泥巴垛,但打地基却需要买石料砌。家里没有这笔钱,只好把全家一年的布票拿出来,好说歹说才换回来几车石料,建起了新房。80年代中期,长我十岁的二哥到了结婚的年龄。那时农村兴盖砖瓦房,如果有套出厦(房子前面有个1米多的小走廊)的房子就是娶媳妇很厚实的筹码。当时大哥是煤矿工人有固定收入,父亲是村支书,还是伤残退伍军人,每月都能从乡里领回定额补助,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家庭条件在我们村应该算是中等偏上吧,但也盖不起出厦的房子,规划5间房子的宅基地上只盖了4间普通的砖瓦房,红墙青瓦,水泥勾缝的墙裙,外观上还算过得去,但细看屋内就会发现窘境——一堵带门的实墙是土坯垒的,除了堂屋(农村的客厅)的木料粗壮些,其它房间里都是勉强使用。就这样,老父亲也是累驼了背、熬白了头、耗干了家里的积蓄,还让两个出嫁的姐姐赞助了一部分财物。读高中时大部分同学开始住校,教室和宿舍都是青砖小瓦房,睡的是大通铺,用粗木头在屋里搭上两层架子,在架子上钉上木板就是床铺了。去上铺连个梯子都没有,就在搭架子的立柱上钉两个木块,踩着上下。木板是原木解开基本没做过什么处理,边缘不平整,所以木板之间空隙比较大。同学们把简单的铺盖卷打开就人挨人的躺下睡觉了。那时校园里全是泥土地,鞋上都带土,上铺的同学稍微翻个身都往下铺掉土,更别说在上铺走动了。尽管住上铺上下很不方便,但大家还是抢着睡上铺。房间前后倒是都有窗户,但由于调皮捣蛋的学生多,玻璃损坏的严重,学校干脆冬天时用砖头把窗户封死,但门关不严,寒风一个劲地往里灌,屋里屋外一个温度,整个宿舍就是个小黑屋、小冰窖,什么通风、采光啊,当时根本没有这些概念。大部分同学就一床棉被,再把棉衣棉裤压在被上取暖。有个同学每天早晨五点多就起床念书,我们一直拿他作勤奋学习的榜样,多年后才知道,这个同学母亲去世的早,父亲不太会做家务,被子多年未拆洗,被窝不暖和,早早就被冻醒了,索性就起床边活动取暖边读书,听着就让人心酸。夏天时窗洞大开,苍蝇、蚊子满天飞,同学们都没有蚊帐,宿舍里也太热,前半夜同学们就三三两两卷个破凉席去操场睡觉,后半夜凉快了才回宿舍,晚上休息不好,白天上课打瞌睡的就多,学习效果很难保证。也就在读高中时,按照农村的风俗,我也到了找对象的年龄,为了给我打造娶媳妇最重要的“大件”,年,父亲决定把另一块宅基地的4间旧房拆掉,建4间出厦的房子。尽管当时我也认真学习准备考大学,但严峻的升学形势逼迫父亲不得不早做打算。在农村,给每个儿子置办一出院落是父亲的“神圣”职责,大部分家庭就是因为盖房子、娶媳妇而一辈子过的紧紧巴巴。房子盖好了,核算了一下成本,3万元,这个“大件”又把这几年攒下的家底折腾个精光。如果按照农村孩子的正常发展轨迹,找个工作花1万,娶媳妇花2万,为了让几个儿子都娶亲生子,家庭不负债几乎不可能。幸运的是,年,我出人意料地挤过了高考“独木桥”,跳出了农门。那时大学毕业后包分配,上学报到时就把户口迁走了,吃上了“商品粮”,将来也就成了“公家人”,家里不用操心我的工作和婚事了,父母终于可以喘口气了!读大学时第一次住进了楼房,是新建的学生公寓,6人一间,每人一个壁橱放置个人物品,还有阳台晾晒衣物。床上是学校配发的全新的被褥床单和蚊帐,尽管公寓里没有取暖设备,但由于门窗封闭较好,被褥暖和,冬天也没感觉到多么冷。相对于80后、90后的城市学生来说,宿舍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可能接受不了,但对当时的我来讲,简直就是从贫民窟一下子到了天堂。虽然也是高低床,但床板几乎没有缝隙,下铺不用担心会掉东西,因为起居方便,下铺比较受欢迎。毕业后到了部队,先和战友住集体宿舍,比大学宿舍又有了明显改善,不光夏天有风扇、冬天有暖气,还配上了电话,尽管是军队内部电话,还需要接线员转接的那种,但也足够惊艳了。年我结婚时,单位分给我一套公寓房,60平方米左右,两室一厅,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水电气暖齐全。尽管设计不是太合理,厅非常小,摆不开沙发、茶几,需要用一室来做客厅,但这是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客厅、厨房和卫生间,靠自己奋斗在县城有了自己的家,比起当年父母举全家之力才盖起一套房子,心里真是有满满的自豪感。在热心战友的张罗下,天花板上装饰了五颜六色的拉花,门窗、家具上都贴上喜庆的红双喜,再把漂亮的床罩、老家给准备的花被子摆好,一个婚房就算布置好了。年下半年,妻子即将生产,需要老人来伺候月子,两室一厅住不开了,正好单位空出来几套老干部的房子,上下楼独门独院的那种,号称“将军楼”。领导考虑到我的实际困难,同意让我暂住,简单粉刷后就搬了进去。不记得在哪本书上读过,上世纪50年代流行一句口头禅:社会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没想到半个世纪后,我一个农民子弟一下子就实现了当年这个看似非常遥远的目标。“将军楼”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造的房子,布局有明显的局限性,楼上楼下四个房间加上两个卫生间及储藏室、厨房,还不到90平方米。墙壁质量一般,就是白灰加砖块垒起来的,几乎没有水泥,要想在墙上钉钉子挂个东西,得先钉进木楔子或用膨胀螺丝才行。但楼前的小院和门口的菜地让许多城市人羡慕不已,特别是孩子姗姗学步时,从房间到院子再到小区路上,没有什么台阶,非常方便。我儿子就是在这里呱呱坠地长成了一米八的大小伙子。小院里门口菜地是我最得意的,菠菜、香菜、油菜、丝瓜、苦瓜……种些应季的蔬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从摘菜到餐桌,不会超过半小时,绝对称得上新鲜、绿色、无公害。前年,我在菜地种了十几棵萝卜,初冬下霜时,看到萝卜翠绿的叶子,我怎么都不忍心把萝卜拔掉,索性找来塑料布和竹竿,搭了个“温室”,帮萝卜度过了冬天。去年春天,萝卜重发新芽,后来居然抽茎吐蕊,开出花来,许多老人都说,这辈子都没见过萝卜花,没想到在这个小花坛里开了眼,路过我门口的人都会驻足赏花、拍照,并通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00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