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针线 >> 针线用途 >> 可渡从历史通向未来

可渡从历史通向未来

图:赵敏普中华罗云(部分图片由宣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提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古村,古村落中的岁月、风情、民俗,是一地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

有些古村落早早被世人发现,游人如织,车来车往,早已面目全非;而有些古村落则默默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新的烟火人家所取代;还有一些似乎特别被时光眷顾的,能守得一处净土,没有外界的侵扰,继续过着波澜不惊的寻常日子。可渡村就是这样鲜为人知却自有故事的特色村落,穿行其中,体验的不只是历史、建筑、美食……更是生活本身的源远流长。

可渡村地处宣威杨柳乡,是乡政府所在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自古便是中原入滇的咽喉。我们在工作人员陪同下,驱车前往可渡,沿途山高路弯,风景却绝佳,两岸青山点缀,地里玉米青葱,远处若隐若现地藏匿着一些农家,景致优雅。进入杨柳乡,是一个不大的集镇,穿过集镇,便到了乡政府所在地,停下车,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想要穿越这有着千年历史的村落。

浮出历史的古遗址

走进可渡,一种莫名的沧桑和沉重袭来,放眼脚下,踩踏的都是历史,铺路的每一块石头都有百年历史;举目望去,看到的都是文化,各个时期的文人雅士遗留下来的石刻、石碑就屹立眼前。

这里不仅有省级重点历史保护文物“可渡关驿道”,是现今云南保存最为完好、路程最长、规模最大的古驿道,驿道线上有、古炮台、烽火台、古碑林、古城墙、古建筑和诸多摩崖石刻,而且还遗存诸葛亮南征时留下的诸葛大营、孔明桥等一批遗址。

走进可渡村不多久便能看见一个微缩版的小城门,这就是旧时的可渡关,我们到的时候刚好赶上在重修。可渡关由城墙、门楼、碑廊等组成,整体布局近似三角形。城墙东西长32米,高3米,厚1.2米,设有垛口,并留有门洞,门洞上面就是门楼。院内北面建有碑廊,里面保存着关于当地历史及有关古驿道史实的6块碑刻。再往里走,是一些保存完好的老民宅和一些新建的民房,古旧的民宅里,住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小脚老人们,老人们身体都很硬朗,都还在做着针线活,有的甚至在缝制衣服,准备赶集的时候拿到街上去卖。

再往前走,就出了村子,道路的左边就是可渡古炮台,位于乡政府驻地北面的山坡上,用不规则砂石质石块垒砌而成。炮台南与可渡关遥相呼应,西边是可渡口,可渡口上游便是可渡桥,北则与旧城隔河相望。登台而望,从青石缝中挣扎出来的野草间偶尔可见游人留下的足迹,以及农人忙碌的身影。可渡烽火台位于可渡河北岸古驿道旁约米的台地上,与可渡河南岸的炮台隔河相望。

而在乡政府驻地东北面约二百余米的山包上,则是经常听人提起的诸葛大营。这里地势独特,向西南俯瞰,整个可渡村尽收眼底,古驿道穿过村子,逶迤北去。山包顶部地势平坦,呈椭圆形,可以遥想当年,诸葛丞相挥师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后班师回朝,途径此地在这里安营扎寨。

古驿道:魂牵梦萦的旅程

可渡古驿道是从前的交通要塞,也是历史、文化之路,不仅有厚重的历史遗存、神奇的文化密码,更不断为今人提供着新发现、新思路,为旅行者带来更有深度的新景观、新玩法。

可渡古驿道是各个封建王朝由中原通往云南的官马大道,无论是赶考的举子,赴任的官员,还是来往的商贾,游历的文人墨客均取道于此,同时这条道路也是中原征讨云南的必经之路。

可渡石驿道先秦时为“蜀身毒”道,秦汉时为“五尺道”,隋唐时为“石门道”,南起可渡村南面村口,穿村而过,通过渡口,北至可渡河北岸的站坡,全长约10公里,宽约2米,全部用不规则的石板铺成。可渡河北岸,因山高坡陡,为减缓驿道的坡度,把驿道沿河岸斜向铺筑了2公里,穿过旧城,才蜿蜒曲折地铺筑上山,抵达于站坡坡顶,进入贵州省威宁县境。这段驿道因地势而多为“之”字形。大大减缓了驿道坡度,坡度不超过10度,而且,转变处多加筑台阶,宽度均在2米以上,显得较为平坦而宽阔,不仅便于驿马行走,也为了轿夫抬轿平稳。此段驿道石板因长期磨损显得较为光滑,由于驿马长期踩踏同一块石板,而开成深浅不一的马蹄印在这段驿道上随处可见。可渡古驿道是云南现存最为完好、最长而且规模最大的一段古驿道,年被云南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遥望驿道顺着山坡蜿蜒,沿着可渡河岸曲折远去,几千年的历史已如云烟般过去,只有这条支离破碎的古驿道,还有那千百年来被过往行人及马匹踩踏出的马蹄印在无声的提醒着人们的记忆。

金戈铁马外的石头记

远去了金戈铁马的烽火岁月,回看可渡,留下了古城古道,除此以外留下的,想来便是那一块块或清晰或模糊的石头记了。如今,那些写在石头的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已经难以考证,却给今人留下了无限的畅想。

历朝历代,无数文武达官、征战将士、文人墨客、实业商贾,曾从这里进出云南,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墨迹和思想文化。据史书记载,在高耸入云、从西向东延绵15里的翠屏岩上,镌刻有若干巨幅石刻。这些石刻早的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多在明清。这些石刻以“飞虹竚鹤”为最古,字体笔法浑厚凝重,楷隶相间,相传系诸葛亮南征经可渡时所题。

“山高水长,水流云在”八个大字,悬刻于翠屏岩之半壁,海拔约米处,每字高2米多,笔画宽0.30-0.40米,是省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摩崖石刻中最大者,相对位置最高者。此巨幅石刻,为“大明三才子”之一的杨升庵所题。杨升庵学问渊博,著作等身。据考证,他谪戍期间7次返回四川老家,往来可渡14回,留下咏诵可渡的诗词数首,题刻数幅,皆刻于深山悬崖,数百年来只有极少数文人知晓。“山高水长,水流云在”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位置最险者,堪称千古之绝唱。

“云山石路”、“椒岩洞”二幅,系明代中期即明万历已丑(年)之夏乌撒卫指挥使李文龙所题,距今余年。“仁智之情,动静之理”为徐霞客所题。此外,还有笔意流畅、笔法圆润的“紫竹林”石刻,“鹫岭”石刻等等。这些石刻或即景或抒情,内容丰富,条目众多,为入滇古道第一雄关的可渡更添厚重文化。

碑是石制的书页,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已经发现的有价值的可渡石碑共14块。这些石碑的刻立年代,早在雍正九年,晚至民国六年。其中,《观音堂并暂驻亭碑》云:“可渡弹丸岩邑,南通六诏,八达三巴,东连金筑,行旅冠裳,络绎辐辏,孔道也。”廖廖数语,精辟地概述了可渡地势的险峻及其在古代交通、军事、政治上的战略地位。可渡碑刻为研究我国西南边疆政治演变史、交流发展史、地方民族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不可多得。

雅俗共赏,古驿道上的新发现

杨柳,除了有可渡古村落、可渡八景,最为出名恐怕要数这里的山歌了。这里的老老少少几乎都会唱山歌,出口成章,因为杨柳也被称为“中国山歌之乡”。杨柳山歌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上至七旬老叟,下至七岁孩童都能随口哼上几句。唱山歌已成为杨柳人民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生活。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中原和黄河文化、湘楚和长江文化、江浙和南越文化、川渝和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在云南汇聚融合,并与这里的少数名族文化融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其中山歌和民间小调表现最为突出,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山歌是勤劳、纯朴的杨柳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男女对唱式的一种民间歌曲,用来抒发劳动收获的喜乐和年青人对爱情的向往,也曾是青年人谈情说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展示了杨柳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由9个古村组成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单,可渡村赫然在列。截至目前,可渡仍然是曲靖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同时,从乡政府了解到,“可渡古驿道景区开发项目”、“杨柳山歌文化建设项目”是宣威市的主要旅游招商项目。“可渡古驿道景区”的开发建设进入政府的工作视野,可渡发展迎来新机遇。

“可渡古驿道景区”处于宣威市5大旅游片区的“北部旅游资源区”。景区距宣威城区67公里,距威宁县天然湿地草海45公里,是面向宣威背靠威宁、辐射云贵川渝西南4省市的省级文化旅游小镇,是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之一。

可渡的价值,不仅在于一条实体的道路,也不仅仅是流传下来号称可渡“八景”的:桃溪泛锦、翠屏积雪、飞虹竚鹤、诸葛大营、苦竹盘根、雪花盖顶、葆圆洞天、乌龙钻箐,还有它所连接的文化密码与生活方式,就像一个珍贵的文明基因库,探寻可渡,以及探寻可渡的古驿道,古城,古石刻石碑,以及口口传唱的山歌民俗一眼,唤醒的是一个个久远的文化记忆,让古老的文化活在当并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知、欣赏,可渡将在未来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INFO

可渡村地处宣威市与贵州省威宁县接壤的北盘江畔,是杨柳乡乡政府驻地。从昆明到宣威公里,交通极为便捷,全程均为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3小时多即可到达;还可乘坐城际列车前往宣威,大体也只需要同样时间甚至更快。可渡距宣威城区67公里,均为柏油路面。从宣威到可渡,运营中巴车很多。可渡街上的小旅社、小饭店价格公道。景点大多在可渡街约1公里多的范围内,游览方便。特色小吃有杨柳豆面汤、杨柳酸菜、宣威火腿、倘塘黄豆腐等。

走过有深度的路

拍下有态度的图

文:马应昆七夜

图:赵敏普中华罗云

(部分图片由宣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提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9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