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做针线活,所以不知道顶针是什么。
顶针是中国民间常用的缝纫制品。其外形酷似圆环,外侧布满密集有序的凹点。缝制较硬、较厚、较密的织物时,通常将它戴在手指上的顶针尾部,让针穿过要缝制的物品。以免针扎到手指。
我母亲那一代女性手指上的顶针,就像今天现代都市女性手指上戴的戒指。虽然不像后者那样被赋予很多情感内涵,但却有着绝对的现实意义。
说到缝被褥,因为被子很厚,需要大针穿粗棉线才能穿过,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用顶针。那时候每年深秋,妈妈都会把冬天的被子拿出来缝缝补补。她的中指上套着铁顶针,她用力把一根针穿过厚厚的被子,做这件事花了大部分时间。冬天晚上妈妈补的被子盖在我身上,我总觉得特别温暖。
除了缝被褥,妈妈还经常戴顶针托住鞋底。以前不像现在,大部分人还是穿布鞋,大部分普通人都是自己拿鞋底。鞋底可能要缝几百针。我仔细观察过我妈妈的鞋子。她先用锥子在鞋底扎一个小洞,把针穿过小洞,然后用顶针一推,把鞋底翻过来,拿着针,把麻线拉出来,直到拉不动为止。我母亲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聪明的妻子。她的鞋底非常均衡、耐用、合脚。我还清楚地记得,昏暗的灯光下,妈妈脚底的拉麻线声“啾啾啾啾啾啾啾啾”是那么的温暖。直到上了大学,我还经常收到妈妈送的衣服和鞋子。当我触摸到细密的针脚时,我总会想起母亲戴着老花镜在灯下缝纫的场景,并了解到“一个心地善良的母亲手中的线,为她任性的男孩的身体做衣服”。
因为经常戴顶针做针线活,母亲右手中指上两个关节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凹痕,这是她每天操持家务的印记,也是她对这个家庭无私奉献的写照。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生活中缝被褥、收鞋底的习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母亲年纪大了,用顶针缝纫的机会越来越少。几年前,我母亲去世了。可惜她给我的顶针在这里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作为见证者,她默默诉说着自己艰辛的一生。
那一年,我在整理房子的抽屉时,只听到“叮”的一声,低头一看。原来是我妈的顶针。我把它捡起来,放在手心里研究了很久。我不禁想起小时候有一次问妈妈:你戴的是戒指还是顶针?母亲笑了笑,没有回答。
现在想起来,不禁潸然泪下,终于明白顶针是勤劳母亲一生的“戒指”。此时此刻,我能看到妈妈穿着它做针线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