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小学是个挺复杂的技术活。
帝都分很多区,每个区里又分很多类人:有北京户口的、没北京户口但是有工作居住证的、既没有户口也没有居住证的等等。对于各类情况,各个区的政策都不一样。这也罢了,关键是每年的政策都不一样。所以,入学要同时考虑时间、地点、身份三个因素。每年各类人等都要翘首等待各区出台政策,然后各种策略方案比较,各种大小论坛讨论,各种咨询,直到孩子上学才算是尘埃落定。
我家的情况稍稍有点特殊。我回国后,把户口落在了海淀。孩子出生后,户口随我也落在了海淀区,但是一直住在石景山区,去年搬到了朝阳。
原来只听说上小学很复杂,但总认为孩子的户口在北京,所以不会特别纠结,但是当幼升小的时间一天天逼近时,我们必须做一个选择了。我们的户口在海淀,海淀看起来是第一选择。孩子幼儿园也是在海淀,但是房子却在朝阳,家门口就有一个小学。
所以,我们家面临的选择是:在海淀还是朝阳?
海淀区是中国教育的圣地。全国闻名的小学中学大学几乎都位于海淀,特别是在中关村附近,名校如云。我小时候上学在东北,做的练习册都是海淀区的,题非常难。虽然我当时对这个区印象不是很好,可是阴差阳错,自打做了教育这行,从新东方到创业再到现在的公司,一直就没有跳出过海淀中关村。直到今年初,办公室搬到了魏公村,换了个村,但依然属于海淀。
海淀的教育厉害。我这些年带过的学生,拔尖儿的基本都是海淀学校出来的:人大附、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等等。另外一拨儿学校,比如:北京四中和北师大实验,虽然不在海淀,但也不在朝阳。所以,大眼睛妈妈力主在海淀就读,是有绝对充分的理由的。
刚刚出笼的年的高考分数大数据最能说明海淀的霸主地位:北京理科分以上的考生一共24个人,其中海淀17个,朝阳1个,即17:1。文科以上的一共20个人,其中海淀14个人,朝阳好像没有。
正因为如此差距,海淀对入学的要求更苛刻。海淀要求的是户口和房产都在区里,朝阳是满足一个就可以。这个可以理解,毕竟海淀名校多,所以条件更苛刻些。我们搬到海淀区,是要费些周折的,但如果真下决心,也不是不能做到。大眼睛妈妈从孩子4岁就开始说服我。这位鸡血老母亲的观点是:既然海淀有机会,为什么不争取呢?如果没有争取,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对不起孩子呢?
然而我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海淀,选择朝阳。之所以这样决定,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01
离家近反而容易早独立
首先,小学离家近,出小区就到了。我们认为孩子是长身体的时候,睡眠一定要充分。学校离家近,早上可以多睡会儿。这点我和家里的老人意见高度一致。
这个理由有人可能不理解,但是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的人一定理解。我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在石景山,儿子在北大幼儿园,每天开车送他和大眼睛妈妈,既熬孩子,又熬大人。每次开车的时候,看见儿子在后座,其实很心疼。加之到现在的公司后,几乎都在出差,大眼睛妈妈又不开车,所以只能用滴滴,费用高不说,在顺风车业务取消后,有时候连车都打不到。
我搬到现在这个家的时候,觉得最有利的条件就是孩子能出门就上学,接送方便。等他大一点的时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他甚至可以和邻居的孩子三三两两结伴去上学。
我认为孩子尽早独立上学(或者和同学一起)这点非常重要。去往学校的路上,是青少年记忆和人生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春天看树变绿,夏天看花开,秋天看叶子一天天变黄落下,冬天踏雪而行。这是孩子独自体验长大的过程,是思考这个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最好不要在身边,要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他们自己。
与同学结伴,也是不错的选择呢!我们每个人回想起少年时代,一定会闪现出和同学一起的场景:要们打闹,要么争论,要么笑成一团。我记得有一年指导一个人大附中的学生申请美国大学(他后来去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就是李开复的母校,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专业院校之一)。他给大学提交的个人陈述里,就讲到了他和几个同伴在上学路上如何讨论、如何成长的经历。
出了家门,即是外边的世界;进了校门,就是学校的世界。在家门和校门中间这段路,其实是过渡。我们让孩子接受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让孩子能够独立地进入外面的世界,而如果我们一直送他上学,我们就等于把家门口外延到了学校门口,我们就剥夺掉了他们从家门到校门的这段中间旅程。
02
区分“在小学里的教育”
和“小学阶段的教育”
第二个原因,是我认为小学不一定非要在顶尖的学校里。我们怎么定义顶尖,或者学校的好和坏呢?我认为有几个方面。首先是老师。这个话题很大,老师教学经验丰富,能高效传播知识。这点的确很重要,毕竟在学校主要的功能是教学。
但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一线城市,学生在小学阶段有多少知识是来自老师呢?只有一部分是。学校传授的知识肯定不是中国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知识的全部,特别是减负之后,整个国家偏向素质教育。小学知识的深度下降了,广度增加了。孩子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兴趣的探索。所以,我们真正要看的,是学生能在这个阶段拥有多少教育资源,而老师只是教育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于是答案就很清楚了。传统的名校是老师要求严,学生成绩好,教育围绕着分数。那现在定义变了,教育围绕着素质成长,取决于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而老师只是其中一个部分。那么请问,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只有顶尖名校才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么?不是。好的教育资源是它们独占么?不是。如果不是独占,顶尖名校比其他学校的资源多许多么?也不是。
教育资源一部分在学校里,更多的在社会里,在各种校外机构里。中国的小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其实是在两个体系内完成的:校内+校外。这一内一外,才是全部。在分数的层面,校外配合校内,补充校内。在素质类资源方面,校外比校内丰富。
我希望孩子在小学里不要学的那么深,要学的广。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名校意义不大。北京的小学,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北京的校外机构,水平也大体平均。反正小学阶段就是个探索的过程。如果我发现我儿子在某方面具有极为突出的禀赋,我会集中资源去发展,但是那发展这个禀赋的地点,也不是在校内,而是在校外。
我实地走访了我家周边的兴趣班,比如:音乐、英语、体育、美术等,都是步行10分钟的距离,再远一点,骑电动车也就10分钟。这样的便利性,也会给孩子节省出成吨的时间。
这些时间可以用在玩耍上。我觉得孩子一定要尽可能多玩。我家周围玩的地方不少:奥森公园、中国科技馆、国家网球中心(钻石球场)、卡丁车等这些大场子,还有小区门口一个小场子,车开不进来,完全留给孩子们耍。
03
老师不是教育的全部
关于学校的另一个考量,是老师的品格。这么多年来,我所听到的为人不师表的故事太多了。学生的座位安排、班级干部的选拔等等,都被家长们诟病。我觉得北京的老师肯定不会这样,但是考虑到社会的整体风气,我压根也没指望我儿子在小学里能遇见传说中的高尚园丁。那样的老师只存在于宣传片里。
我对老师的期望就是职业一点就行。如果我儿子足够幸运,能够遇到师德风骨俱佳的老师,是他的福分。否则,能遇到职业点的老师就可以了。如果真遇到不职业的怎么办呢?见招拆招呗。该怀柔怀柔,该讲理讲理。
我还是这个观点,北京的老师,不会坏到哪里去,况且现在教委抓得很严格。那我的逻辑就可以总结成:
1.传说中的高尚园丁很稀缺,即便在顶级名校里。这是时代的问题,是宏观问题。
2.因此开始就要降低期望。
3.以“职业”作为衡量标准,小学的老师差别就不大了。
4.哪里都会碰到不职业的老师,但是对付不职业老师的手段,哪里都一样,无所谓名校还是非名校。
04
内心强大最重要
最后的一个考量,是我不希望儿子压力太大。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不觉得他在同龄孩子里是出类拔萃的,加上比同班孩子小半岁,很多地方都没有同龄孩子成熟,用老师的话说,有些懵懂。他到了一个都是尖子的环境里,自信心会受到影响的。
我认为孩子内心强大是最重要的,而内心强大的基础是自信。我来自一个东北县城,后来到了城市,再后来到北京,再后来出国,再后来回国……一路上遇到的人越来越牛,也越来越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优势与差距,但是不管和多牛的人在一起,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老人还是年轻人,我的自信心是不受影响的。这个和我小学、初中阶段来自同龄人的压力比较小、使得我能够保持一个相对好的心理优势有关。
但是,如果这些牛人,在我小时候就扎堆儿出现在我身边,我恐怕就不会有这个心理优势了。所以,我不希望我的儿子在小的时候,自信心受到损害。孩子的发展阶段不是整齐划一的,有的孩子早些,有的孩子晚些,但如果环境对发展晚的孩子可能造成伤害,那就要尽早规避。
我有一个学生,刚上小学的时候,不爱说话,可是别的孩子都在大放异彩,甚至老师也开始说她不行。妈妈看到这种情况,意识到了严重性,就坚定地把孩子转学走了。12年后,这个孩子去了哥伦比亚大学。
我的另一些牛娃学生,也不全是从小就根红苗正的。我的家长们反复告诉我,初中其实更加重要,小学没有必要一定在一流的学校。我自己的判断推理固然有道理,但听听过来人的建议,其实更有价值。
我儿子可能和我一样,是latebloomer,开花比较晚的那种,所以我会选择把他种在一个植被相对稀疏的土壤里,给他时间和空间去吸收阳光,慢慢体会。等他茁壮了,再换个盆儿,在初中的时候吧。高中的时候再换个盆儿。
05
未来是不可%规划的
最后,我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儿子上大学是12年之后的事情。这个阶段,中国的人口数量、产业结构、政治经济格局等,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教育更是如此。中国教育改变的总体趋势是和国际接轨。从近几年的素质教育、STEAM教育,到最近教育部发布的高中实行走班制的意见,中国的教育和国外越来越相似。10年后,高考招生的方式还是今天这样子么?有多少是自主招生的?有多少靠分数?有多少人会出国读大学?改变一定会发生,超越我们个人的算计。所以,我不会把在哪里上小学,看成影响孩子一生的事情。
总结
当我们无比焦虑地解决孩子上小学的问题时,请一定记住这句话:教育归根结底是家庭教育。小学阶段,家庭教育要一直伴随,而不是把孩子的成长交到一个所谓名校的手里,就觉得万事大吉了。这样是不对的。小学教育只是个时间概念,而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也就是说,小学教育只是个阶段,这个阶段里的教育内容,只是一部分在小学这个地理空间里面完成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外,在家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