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与捡粪老人闲聊,却挽回一命,他们聊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90321/6983179.html

年6月底,解放战争进入到关键阶段,刘邓率领大军挺进大别山,突击蒋介石防线。蒋介石部下的白崇禧奉命进攻刘邓部队,蒋委员甚至下令得刘伯承项上人头者赏金千万。此时,刘伯承的处境十分危险,他将面临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刻。这天清晨,刘伯承习惯性的早起晨练,他看到村头一位老人家正在捡粪,刘伯承一向热爱亲近民众,他向捡粪老人攀谈起来。老人觉得这位领导没有一点架子,也就多说了两句话,没想到刘伯承听完这两句话后神情异常严肃,告别老人后,捡粪大步流星往回赶,他越来越感到四面危机起伏。不过万幸的是,捡粪老人的话给刘伯承透露了重要的信息,刘伯承也因此顺利逃脱陷阱,捡回了一条性命。捡粪老人到底与刘伯承说了什么?刘伯承究竟是怎样躲避这次劫难?这件事情对于刘邓大军来说有着怎样重要的影响?

解放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激烈奋斗,东北野战部队犹如猛虎,东北很快迎来解放的步伐。国民党的部队聚集到山东地区,我方华东野战部队负责山东一带的战役,刘邓一方面则负责大别山地区的战争。国民党总体策略呈现侧重两翼虚空中部的趋势,刘邓大军能够突破蒋介石的防线是整场战役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所谓刘邓大军,即是以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大军,也称中原野战军。刘伯承抽掉三个纵队,从不同方向抵挡敌人的进攻,刘伯承离开邓小平后,也遭遇到人生最危险的时刻。可是,吉人自有天相,刘伯承在危险时刻通过一则对话,获取到了极有价值的信息,也因此躲避了这次的灾祸。年的12月中旬,刘伯承带领纵队北上,部队经过连夜行军,到达了一个村子,战士们都疲惫不堪,于是决定驻扎在此地几天稍作休息。

刘伯承也趁此机会好好规划下接下来的计划,然而危险在暗中悄悄来临。经过一晚上的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刘伯承饱满精神行军打仗。刘伯承一直有个习惯,就是不睡懒觉,他通常都会早起晨练或者看报。刘伯承早起后到附近村口晨练,村口除了鸡鸣声,一片静悄悄的安谧景象。一个捡粪的老人出现在村口路边。刘伯承向来都会主动和老百姓唠起家常,了解人们的生活状况,他看到老人这么早就起来干活,主动上前聊起天了。“大爷这么早就起来干活了?”老人抬头看着刘伯承,他知道这是解放军战士,看起来倒像是个领导。老人憨笑着回应道:“早起来干活,辛苦些才能活下去。”刘伯承点点头回应,他想到昨晚部队闹哄哄的进村,不知道有没有打扰到村里人的休息,刘伯承就向老人说明情况,问到昨晚部队急忙驻扎村子,也不知道有没有打扰到大家休息。

老人虽然是个庄家汉,却是十分明事理的。他知道解放军是人民的部队,带兵打仗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当然不会觉得部队驻扎有什么影响捡粪老人一边忙活,一边说不碍事。老人干着手里的活,有一搭没一搭的,和刘伯承聊起来。兴许是出于对解放军的好感,或者是刘伯承主动交流让老人觉得很放松,老人不经意的提到,最近除了解放军来到这里驻扎,还有一帮人也来到这里东瞅瞅西望望,还有说到砍树修东西什么的动静很大。刘伯承听这话只觉得一阵头皮发麻,在老人面前也不好发作,老人只觉得可能是解放军其他部队,或者是附近什么人砍树有其他用途。可这个消息听到刘伯承的耳朵里,让刘伯承感到心惊肉跳。凭着百场战争的直觉性,刘伯承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听老人说的,这一大帮人很有可能就是率先到达的敌军,砍树有可能就是修筑军事防御。现在极有可能附近已经埋伏了敌军的部队,情况十分紧急,刘伯承淡定神色,告别老人,转身匆匆回到营地。

捡粪老人的这个消息实在是太重要了,假如我军在明,敌军在暗,那么情况就相当危险,我军很有可能陷入被动的局面。到时候不光是自己以及部队战士们的性命,很可能中原地区都会有很大麻烦。回到营地后,刘伯承迅速派出两名警卫四处侦查。可是派出的警卫一直没有传回消息,很快村子附近响起枪声,刘伯承心里十分确定敌军的确驻扎在附近。刘伯承当即下令全体部队即刻转移,刘伯承的命令传达下去后,战士们不敢丝毫懈怠,快速撤离此地。就在他们刚刚撤离没多久,后方国民党的军队就赶了过来。国民党军队一看,扑了个空,尽全力进行追击。刘伯承的部队在前方极速撤退,巧的是刘伯承撤退过程中。遇到了司令员杨勇派来的旅队。一行人相会后,刘伯承部队总算转危为安,脱离险境。刘伯承脱险后仍心有余悸,瞬息之间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倘若早晨自己没有出去晨练,如果自己没有和捡粪老人聊天,自己还一直被蒙在鼓里。如果没有及时的撤离,部队可能就要被国民党包饺子了。

所谓从军打仗,有时候也需要靠点运气,这点看似凑巧的事件其实也好解释。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军队热爱人民,亲近人民群众,始终把人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解放军军队深入民心,赢得人民的拥护,得民心者得天下。捡粪老人的消息看起来是偶然情况,实际上刘伯承关心人民大众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共产党人关爱群众生活,党内干部都有养成同老百姓攀谈交流的习惯。这个习惯最初是向毛主席学习,毛主席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和不同的人交流,不论职务高低,无论身份贵贱,毛主席都能同对方聊到一起。也因此毛主席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是真正实践的结果。解放战争之前,毛主席前往重庆和谈的时候,就会和国民党的门卫,警卫交流,问问对方家里面的情况,关心战士的日常生活,让人感到很暖心。有这样的领导带领军队作战,自然是顺应民心,一路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受到毛主席的影响,党内的干部都渐渐养成和人民交流的习惯。有的人民,比如像捡粪老人,他们虽然普通却是最地道的消息获取者,他们的行动不惹敌人的注意,但是他们也最能得到新鲜的消息,因此刚巧刘伯承从捡粪老人那里得到了这个重要信息,解救了自己,拯救了整个队伍,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解放战争的推进。敌人可能怎么都想不通,怎么共产党的部队这么神通广大,才刚驻扎下来休息一夜就能够探测到他们隐秘的行踪。其实一切早在暗中注定,胜利是属于解放军部队的。刘伯承不经意间化解了这场战争危机,他在军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在部队行军的过程中。刘伯承不只是大家的将军 ,还是大家生活的指导老师。刘伯承前可领兵作战,后可处理好生活小事,就连针线活这种事情,刘伯承都可以轻松搞定,这让战士们很是佩服。

刘伯承把战士们叫到一块,亲自教导战士们怎么做针线活,因为当时大家的生活很是艰苦,战士们过冬只能自己缝制棉衣,刘伯承这位缝纫高手,自然担当起教学的职责。刘伯承对待战士们相当细心,他很认真的教导大家怎么缝衣服。战士们也凭借学到的缝纫技巧做了棉衣,熬过了刺骨的冬日。刘伯承将军作战英勇,但是之前和袁世凯打仗的时候,不小心伤了眼睛,一颗子弹贯穿颅顶与右眼,眼珠被毁。日常从军打仗中不仔细看是很难看出刘伯承眼伤的,这是因为刘伯承将军平时很注意个人形象,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让大家感到踏实,证明自己的眼伤根本不影响作战。刘伯承的眼睛在接受治疗的时候也遭到了很大的痛苦,根据医生的要求,眼部受伤的部位必须麻醉过后把多余的肉剔除出去,然后重新安置上新的假眼球。刘伯承一听需要麻醉神经就陷入沉思。有不少麻醉后影响脑神经的案例,刘伯承考虑到麻醉可能会影响作战打仗,就向医生提出不麻醉的请求。

医生听了十分震惊,在刘伯承的坚持下,他的眼部手术全程都没有使用麻醉,硬生生的挨了手术几十刀。眼部神经密集,刘伯承满脑袋流着汗液,其疼痛可想而知。但是刘伯承全程没有喊过一次疼,哪怕吭哧一声都没有。让医生看了非常佩服,手术非常顺利,摘掉纱布后刘伯承再戴上副眼镜,不仔细看确实看不出什么差别。不过大部分人还是知道刘伯承眼部残疾的事情。有一次刘伯承走在村子里面,有个大人正在带着孩子,小孩子哭闹不止,大人为了哄孩子,看到刘伯承走来,就吓唬小孩子说刘瞎子来了。小孩子一听到就不哭了,可是这一幕正巧让刘伯承看到。刘伯承听了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他是将军,是共产党的干部,他不能生人民的气,他只能把心酸藏在肚子里,化作奋斗的力量,在多次战争中勇往直前的作战。

年8月底,刘邓大军成功渡过淮河,12月底刘邓挺进大别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战士们仍旧坚韧前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这场行动,为解放中原做了扎实的铺垫,也为华南地区的解放提供了有利条件,刘伯承,邓小平功不可没。解放战争胜利后,刘邓封为开国大元帅,这位披荆斩棘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大将军,终于与亿万中国人民一同进入崭新的和平时代。感谢英雄们的无私奉献,向英雄致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