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办法》规定,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等活动,为其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指导、支持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整理、建档、研究、出版、展览展示展演等活动。在我国广阔的县域,非遗文化百花竞放,这与对非遗传承的保护密不可分。下面,让我们走进丰宁县、万宁市、宝丰县、三都县、宁洱县等地,来一览县域非遗传承的风貌。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综合报道
文:孙侠、李韵、陈燕清、彭华、柳真真、张晋、齐健、陶玉婷、陈发坤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工艺,图为北京珐琅厂工人的制作现场(摄影/宁颖)
3月1日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办法》规定,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等活动,为其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指导、支持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整理、建档、研究、出版、展览展示展演等活动。在我国广阔的县域,非遗文化百花竞放,这与对非遗传承的保护密不可分。下面,让我们走进丰宁县、万宁市、宝丰县、三都县、宁洱县等地,来一览县域非遗传承的风貌。
丰宁县满族“补花”布糊画传承非遗助力脱贫
近日,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布糊画工艺,吸引了外界的目光。当地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尝试利用非遗资源,助力老百姓脱贫致富。
“这个红绢的铁编古灯笼好有文艺范儿”“印有红色剪纸图案的T恤很潮”“布糊的耳环好精致,头一次见”……河北丰宁人制作的特色非遗文创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顾客前来选购。 说起这些文创产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琳颇为自豪:“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有各级非遗项目61项,其中,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技艺、铁编技艺最能体现丰宁特色。这些也是我们当地的重点特色扶贫项目。” 丰宁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承德境内,地处燕山北麓和内蒙古高原南缘,县名取自“丰芜康宁”之意,但这里很长时间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当地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尝试利用非遗资源,打造助力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县城建了“传统工艺工作站”,乡镇和村建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免费提供剪纸、布糊画技艺等教材,组织非遗传承人传授技艺。 丰宁县选将营乡偏道子村就设有“非遗扶贫布糊画就业工坊”。近两年来,每周都有一天,这里会特别热闹。抽出闲暇的村民,拎着装有免费发放的工具盒袋子,来到工坊里学习交流制作布糊画,妇女居多,从30岁到60岁都有。
布糊画基于一度濒临失传的满族传统“补花”工艺,是丰宁县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补花”为母体,又吸收了堆绣、绢人、浮雕、唐卡、刺绣、裱糊、布贴画、景泰蓝等工艺特点。布糊画工艺非遗传承人郝如香是国家级布糊画工艺美术大师滕腾老先生的孙媳妇,她介绍,过去清朝官员官服上的“补子”就是用补花工艺制成。那时布料里裹棉絮,以缝制为主,做工不够精细。“我爷爷将补花变为糊制工艺,又融合了众多工艺之长,制作出精美、立体感强的布糊画。爷爷制作的《和平昌盛图》《凤凰宝相瓶》是人民大会堂河北厅的装饰陈列品,去了就能看到。” 如今,布糊画技艺不再是不传外人的家族技艺,而是进入“非遗扶贫工坊”为更多人带来致富希望。“非遗扶贫布糊画就业工坊”就设在村民活动中心,偏道子村村民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从工具盒里取出小剪刀、刻刀、布糊签等,拿起各色“补花料”,有的在剪纹样,有的拿刻刀修花边,有的用布糊签头挑上专用胶将修剪好的“补花料”糊在各色背景板上……大家不时地还互相拿着布糊画成品或半成品,彼此瞅一瞅评一评。 工具盒、制作布料、师资都是县里资金支持的。“在家门口就能学手艺,不离家就能把钱赚,教大家做布糊画的主意真不错。”50多岁的村民李春清笑呵呵地说。 李春清家几年前还是贫困户,老伴儿从前养羊得了布病,腰椎也不好,不能干重活,家里老母亲需要照顾,种地、家务活儿都离不了她。前年听说有布糊画免费培训,她早早就报了名。“在村里就能学,布糊画又美,我感兴趣,还能挣钱,立马就报了名”。 如今,她已能独立糊出简单的生肖动物、各色果蔬等小件样品,一个动物小样能赚10元左右,一个月里,抽点闲暇时间做,就能挣上数百元。“收入增加了,子女有工作也能往家寄钱。村里那些家里还有孩子上学的贫困户更需要帮扶,我家脱了贫,村里能更多支持他们了。” “非遗扶贫是一个探索,这些技艺学习有一定难度。培训对象自愿报名,我们组织培训。县里设立专项资金,去年非遗技艺培训惠及学员人,安排培训期,帮助近百人脱贫致富,人均增收多元。”杨琳说。 作为布糊画非遗传承人,郝如香多次亲自指导培训学员。她说,经过培训,约8成学员现在能独立完成作品或者半成品。“我们回收后再加工出售。目前市场供不应求。春节前加工的一批鼠年贺岁系列布糊画,还没来得及拍照留档就卖光了。我们打算再扩大培训规模,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省里市里甚至外地都有订单。” 李春清也开心地告诉记者,自己的布糊画有两幅被外国朋友买走。来家里的亲戚见着喜欢,也拿走几幅。她跟亲戚说:“做的这些花鸟走兽活灵活现,人们还待见,我感觉特别美,还能添份儿收入,这样的好差事为啥不干呢?你们羡慕我,也去学去做。” 眼下,她的“小目标”就是能做更复杂精美的花样。为做细活儿,过去干惯农活的她,现在特别注意保养自己的双手了,儿女们给买的护手霜派上了用场。她认真地说,“手粗糙会刮坏绸子,做不出好作品。我还想做一幅梅香图呢!” “非遗+扶贫”让丰宁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得到了传承发扬,群众致富经越来越丰富,脱贫奔小康之路越走越宽,日子也更红火更美。 杨琳特别提到,今年“非遗+扶贫”将主要做好产品创新和拓宽销路的工作,让非遗文创更多融入百姓生活。县里打算请专业人士做好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开发像首饰、女包、服饰配饰等产品,甚至将非遗元素设计到围巾、鞋帽、口罩等适销对路的物件上。“我们优质的特色产品一定能打开更大市场。”她信心满满地说。(消息来源:新华网)
万宁市用树叶吹出传承非遗的心声
▲中华非遗树叶吹奏艺术传承人卓忠明在用花瓣吹奏
近日,海南省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的马来西亚归侨卓忠明在网络上火了起来,原来,他将一片树叶含在唇间,便成了乐器;唇舌配合,便奏出动听乐曲。这就是树叶吹奏,一项有着多年历史的古老技艺。 卓忠明,海南省万宁兴隆华侨农场的马来西亚归侨。今年已75岁的他,仍往来于世界各地,只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树叶吹奏,身体力行地将这项非物质遗产传承下去。 第一次见到卓忠明,是在年11月25日,万宁文艺轻骑兵巡演现场。一支用树叶吹奏的曲子惊艳全场,一片普通无奇的树叶,竟能发出如此美妙悦耳的音乐,人们无不惊叹。 卓忠明祖籍万宁市东澳镇,其父在13岁时便远渡重洋抵达马六甲谋生。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的他随父母回到海南,在万宁兴隆华侨农场安家落户。 小学三年级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卓忠明看到了树叶吹奏,便再也割舍不下。几十年的光阴里,吹奏树叶成了他最快乐的事情。 多年来,卓忠明自掏腰包,将树叶演奏推向社交广场、居民社区,乃至全国及世界各大舞台,不断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在各种舞台上表演树叶吹奏多少次了,上千场总是有的。单是-两年间,他就在海南、青岛、北京、台湾、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地间飞行,行程10万里,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树叶吹奏的传承、展演、讲座。 说起树叶吹奏的历史,卓忠明滔滔不绝。“树叶吹奏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大自然原始音乐艺术,人们可以用它来传情达意,释放喜怒哀乐,与禽鸟和鸣。” 不仅树叶可演奏,而且花瓣也能!历经62年的创研,卓忠明将花瓣变成了“乐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用花瓣吹出《我和我的祖国》。熟悉的旋律,特别的演奏方式,是他献给祖国的满满的爱。“只有让更多的人爱上这项技艺,才能把它传承下去。”为此,只要有人愿意学,卓忠明就不计报酬、悉心教导。对他来说,能够把树叶吹奏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就是最开心的事情。 “如果不是这片土地对我的养育,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从牧童到登上艺术大舞台,卓忠明曲不停歌不断,树叶吹奏陪伴着他走过无数的日日夜夜。“我将尽余晖之力,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卓忠明说。(消息来源:光明网)
宝丰县数字化记录留存非遗之美
3月24日一大早,河南省宝丰县美丽乡村杨沟村的文化大舞台上,高腿曲子戏《淘气赶驴》正在上演。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桂连精彩的演出吸引了附近村民前来观看。大家聚精会神,掌声、喝彩声接连不断,一旁的摄像机完整地记录下这一幕。 宝丰县为留存非遗之美,由该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开展非遗项目保护数字化记录工作。至今,已陆续对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立数字档案,仅说唱类项目就有88项。 “俺从7岁开始跟着母亲学经担舞,小时候就喜欢,年龄大了还喜欢跳。逢年过节,镇里都会组织到马街书会、香山寺等地演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晴说。她刚为大家跳了近2个小时的经担舞表演,但74岁的她依然精神抖擞。 每逢节日,宝丰县多个乡镇的群众们都会挑起经担,跳起舞蹈,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深受民众的喜爱。 随着保护和发展非遗的理念越发成熟,宝丰县对非遗保护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宝丰县文广旅局积极组织参加各地非遗交流、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全县非遗传承人集中培训等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举措,开展数字化记录保存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宝丰经验”。 自3月19日起,宝丰县文广旅局非遗保护中心继续对该县市级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记录。工作人员走遍了各个乡镇,组织了一场场以“说唱宝丰幸福乡村”为主题的说唱类非遗节目展演,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采访记录。目前,已对快板书、西路河南坠子、平调三弦书、墨派大调曲子、高腿曲子戏、说唱乐器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进行录制。下一步,该县文广旅局将继续加大非遗保护与传承力度,加快数字化记录拍摄进度。(消息来源:央广网)
三都县中国唯一水族自治县“指尖经济”传承非遗
近日,记者走访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在一个村民的家庭博物馆中,参观了两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千件作品。这个家庭博物馆就在一位名叫韦家贵的村民的木楼上。 馆长韦家贵是水族牛角雕传承人。年以来,他将搜集多年的水族马尾绣精品、水族水书古籍卷本、水族银饰、水族服饰和水族老物件等各种珍贵水族文化藏品三万余件,在自家楼上建起了水族家庭博物馆,全天免费开放,成为展示和宣传水族文化的窗口。 在板告村,水族文化氛围浓郁,素有“水族马尾绣的发源地”之称。妇女手上的传统针线活,如今成了板告村的家庭主要收入之一。一到农闲时,板告村的妇女们就聚集在一起做马尾绣。 韦家贵的妻子潘小艾是贵州省级马尾绣传承人,在她的带领下,板告村成立了马尾绣传习所,注册了水族旅游文化公司,专做马尾绣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几乎全村的妇女都加入进来。 “以非遗传承和保护、发展乡村旅游为手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振兴乡村,正是三都立足板告这样的村寨打造‘水族文化乡村振兴旅游扶贫示范区’的意义。”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潘瑶说。 与板告村隔着一条国道的雪花湖移民新区不是传统村寨,但也没丢掉文化传统。在中和镇马尾绣协会会长韦应丽的带领下,移民新区的妇女纷纷加入协会,绣娘发展到余人,产业越做越大。 在三都水族文化研究院院长韦祝平看来,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怎么发挥自身优势,在水族“唯一性”上做文章,是三都人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 依托非遗文化,三都的“指尖经济”有声有色。截至目前,有水族马尾绣协会2个、传习所5个,绣娘2万余人,从事马尾绣生产开发小型企业80多家,打造“马尾绣背带”“马尾绣荷包”“马尾绣服饰”等品牌10余个。通过就业、产品销售等累计带动余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依托非遗文化,三都的“前店经济”初步规模。正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古老象形文字水书,以书画的形式登上大雅之堂。打造民族文化商贸一条街,建立水族产品展示营销馆,水书书画、水族服饰、水族饰品等受到游客青睐。去年还通过电商平台推广销售5万余单,带动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此外,不少传统村寨开展水族马尾绣体验、水书体验、水族牛角雕等民族技艺体验活动,发展体验研学旅游…… 今年3月,有26.8万水族、总人口40万人的三都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3%。 “通过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实现对水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和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精神支撑、创造产业价值、营造发展氛围,相信水族文化还将大显身手。”韦祝平说。(消息来源:中国红河网)
宁洱县彝族“葫芦笙”开启非遗文化传承之路
▲宁洱县德安乡兰庆村村民在演奏芦笙
近日,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安乡兰庆村,以民族民间文化丰富且保留比较完善的自然村的身份,进入了公众视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笙表演,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跳笙”一直以来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项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它不仅是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增进团结和友谊的一种方式,也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一种手段。宁洱县德安乡兰庆村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丰富且保留比较完善的一个自然村,这里的人们流传着节庆日和讨亲嫁女等重要日子吹葫芦笙跳芦笙舞的传统,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葫芦笙看似简易,实则精致。从选材、制作到定音,每一道流程都需要非常熟练且经验丰富的制作艺人全靠眼睛看和耳朵听来保障。58岁的李昌德,系德安乡兰庆村田房小组彝族村民,多年来一直爱好芦笙演奏,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但凭借多年的经验,成为兰庆村葫芦笙制作的主心骨,每一个葫芦和每一支竹管的挑选,每一道工艺流程的操作,李昌德都要亲力亲为,确保所有葫芦笙都能绽放光彩。 在多民族杂居且能歌善舞、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兰庆村,葫芦笙因其曲调轻快、舞步易学,深受当地村民的欢迎和喜爱。自兰庆村成立宁洱县首家村级芦笙协会以来,村民文化活动阵地不断完善,芦笙协会队伍也不断壮大,努力把优秀的党员文艺骨干培养成文化传承人,建设一支优秀的彝族“芦笙”传承队伍。同时发展农村文化示范户,把文化阵地建到农户,使农民积极参与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在葫芦笙文化的熏陶下,小到7岁,大到60岁的兰庆村民都会吹葫芦笙,跳芦笙舞。兰庆村芦笙协会多次参加文艺演出活动,用自编自演的节目在活动中大放异彩。德安乡葫芦笙表演在宁洱县成立时荣获一等奖;在庆祝宁洱县成立十周年时荣获一等奖;在宁洱县民族誓词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年传统类舞蹈节目《跳笙》亮相云南省第十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的舞台,并荣获“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彩云奖”金奖。一项又一项的奖项,都来自一群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兰庆村民,是他们,用边奏边唱边跳的舞台表演形式展现了彝族生产生活和劳动的真实场景;也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告诉我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芦笙表演是德安乡别具特色的一项娱乐活动,为全力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年德安乡葫芦笙舞蹈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着手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德安乡始终以文化乐民、文化育民和文化富民为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加大创新和指导力度,让葫芦笙文化滋养德安人民,勾勒一副唯美的文化画卷。(消息来源:普洱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