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0后,曾躺平混日子,后来摆地摊做生

白癜风药物治疗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805/4440899.html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位真人的故事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呀,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呀......”每当听到这首歌儿,一股对家乡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我是棉被哥,年,出生在鱼米之乡的湖北洪湖农村,家乡以生产“小龙虾”著称。我曾是国企一条躺平的咸鱼,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无欲无求。都说三十而立,而我立得稍晚一些。35岁,我放弃国企身份分得50亩地。

本以为当了“小地主”,就这样过着退休生活。不曾想,因为一床棉被,我赶上时代风口,与县长们同台直播推销当地特产,巅峰时4小时能赚6万,每年能赚几十万。现在靠诚信和努力,不仅养活了老婆孩子,更把家族里十几口人带动起来,在大戈壁滩上安家立业。

(年老家团圆照,一大家子最幸福的时刻)

我的家乡洪湖虽然是鱼米之乡,但三十年前,这片土地上主要经济作物却还是棉花,家家户户都会有两三亩棉花田。小时候,放学回家都会被父母叫到一米多高的棉花地里摘棉花。我个子小一头扎进地里看不见人,棉花壳又硬又尖,戳得手指痛,最讨厌的农活就是坐在家门口守着簸箕剥棉花。那时,我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上学,跳出农门,长大了以后远离棉花,远离一切和棉花有关的工作。

(女儿在湖北老家看奶奶剥棉花)

可是,农村的孩子想走出来,仅凭努力还不够。我家兄弟仨,父亲是个铁匠,靠手艺和几亩棉花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勉强还可以,但同时供三个孩子上学经济上就捉襟见肘了。特别是我和哥哥同时读高中每当临近交学费,晚上就能听到父母为筹措学费商量着家里有啥可以卖的。

我大哥为人聪明早熟,不忍心让父母为难,临近高三那年主动放弃了学业,背起行囊,加入了南下打工的队伍。他知道就算一起考取大学,我们家也没条件同时供两个大学生。何况我从小到大体质一直很差,继续上学以后还能有点出路,更别说家里当时还有一个小弟在上小学。

(父亲母亲和我们三兄弟)

我明白哥哥的成全,学习更加努力,终于在第二年考取湖北长江大学,报考了市场营销专业。我性格偏内向,以为这个专业能提升交际能力,直到后来才明白,这个专业应该算是大学里“最坑”的专业之一。

年毕业那年刚好是国家高校扩招后的那批,就业压力很大。我没有别的想法,只想找一份工作,早点为家里减轻负担,无论去哪里,做什么都行。碰巧校招时看到一个来自大西北的国企,月工资,只要有学位,愿意去三四千公里外的边陲小城工作就可以。

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对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来说,能有一份工作养活自己,为家庭减轻负担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毫不犹豫地投了简历。

(年,我的毕业照)

年6月,我没有等参加完毕业典礼就急不可耐地踏上了西去的绿皮火车。和我一起去的还有同系不同班被录用的三位同学。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离开荆州,这一路整整在火车上摇摇晃晃待了44个小时,穿越三四千公里。年少的我们对新世界的好奇冲淡了乡愁,在进入甘肃地界后,被那种从未见过的荒凉和辽远震撼!

一路上,我都在想着西域边城是什么样子,冬天大概是每晚七点半天气预报中的零下二十几度的冰天雪地?上班是不是都要骑马?遍地黄沙里的土房子?会不会有难受的高原反应?就这么胡思乱想着,听到广播里说:“前方到达乌鲁木齐终点站,请准备好......”

(乌鲁木齐的街头建筑)

那时正值夏天,走出车站,一阵阵浓郁的瓜果香瞬间扑面而来。我和同伴第一时间买了一个哈密瓜一起分着吃,那个味道至今仍记忆犹存,真的好甜啊!空气里那种爽爽的干燥和家乡夏季的粘热,完全是不同的体验。稍作休整,继续火车转大巴,我们的目的地是建设兵团第七师所在地的伊犁奎屯。

到单位报道之后,才知道我们单位主要就是经营销售当地的棉花!是的,我努力跳出农门,却不想,把自己送到了更大的棉花田!夏季正值棉花淡季,入职后主要是熟悉公司的基本业务,向公司的棉检员学习棉花检验的基本知识,适应环境,业余时间和一起来的大学生们打打球,吹吹牛。

(公司的棉花库房,每年存放近二十万吨棉花)

晚上八点下班后还能再去踢一场球,顺便逛个夜市,撸一把五毛钱一串的正宗羊肉串,吃饱了再往天边一看,啊!太阳还红彤彤挂在天边,觉得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这样悠闲的生活持续到八月份结束了,因为新一年的棉花采摘季即将到来,意味着公司一年中最忙的季节来到了。我们所有新来的十几名大学生全部被分配到基层轧花厂体验生活,了解棉花的收购、轧花、检验等相关流程。

(年迎奥运和公司同事徒步)

我们刚进入公司的那一两年是公司的加工厂最多的时候,这些工厂遍布在整个天山南北靠近棉花田的戈壁滩上,条件十分有限。吃住都是在厂里,喝的都是盐碱地里苦咸的水,一周也难得吃上一餐可口的饭菜,对于吃惯了大米饭的湖北人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工厂里三天两头都是吃硬邦邦的馍馍!

(公司轧花生产车间)

走出厂区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离最近的团场也有十来公里,没有车,哪都去不了。

有一个和我一同招来的女同学,被分配到车间参与缝制棉花包。大冬天的户外零下一二十度,屋里虽然有暖气,但室内温度依然很低。在我们系里,她是连续三年都拿到过奖学金的优等生。

当初我们也没有想到过她会跟着我们几个男同学一起报名来疆,从未做过针线活的她手都被扎出了血,但也只能一边忍着一边在机器轰鸣棉絮飞扬的车间继续干活。当时听到她的经历,我们几个男同学都沉默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久就听到那个女同学辞职的消息,而之后短短不到两年当年新招收的大学生就走了一半多。

当时我也想走,很不适应这里歇半年干半年的慢节奏生活,再加上一个月不足两千的工资,让我对外面的世界跃跃欲试。当初来新疆最初的想法也只是想到这边先工作过渡一下,但经历过物质匮乏,承担着家人希望的我,更怕的是失去,怕出去了更不好找工作。看着身边一起来的同学越来越少,我却始终没有勇气离开。

(参加国家棉花产业联盟在团试验棉田留影)

但我也在暗自蓄力,年,公司有意涉足棉花期货业务,就趁机报考了期货从业资格证,花了近两年时间自学取得了证书。这个证书相当于进入期货公司工作的敲门砖,和我一起报考的同学,拿到资格证后就另谋高就了,现在在上海一家知名期货公司工作,事业发展的还不错。而我几经犹豫,却又一次选择留在这里,因为,我恋爱了。

之前虽然谈过一次恋爱,但彼此还太年轻,有人说:“好的爱情不仅仅是势均力敌的三观匹配,更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转眼年,我26岁了,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她学历不高,但性格开朗,为人和善,是一个特别简单干净的甘肃女孩。和她在一起我特别放松,我觉得她就是我在对的时间遇到的那个对的人。

(我生活的新疆小城奎屯)

大西北的夏夜特别长,白天阳光炽热,户外行人寥寥,一到晚上全部都跑出来了。我陪着女朋友逛街时看到很多地摊儿,于是突发奇想,何不在业余时间也做点小买卖,摆摆地摊儿?虽然有这个想法,但毕竟平时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和电脑打交道,本身就特别不擅于言辞交际,缺少了开始的勇气。

(西北的夜市,晚上十点还有太阳)

女朋友听说后却特别支持我,她很乐意和我一起摆摊,她负责吆喝,我干力气活就行。就这样,我们开始了摆摊儿卖小夜灯的兼职生涯,那个夏天我们每晚上出摊儿2到3个小时,每天能赚近百元,遇到节假日能挣到多元!这是我们第一次尝到做生意的甜头。

除了偶尔的小插曲。其余时间,我的日子就如同戈壁滩上东升西落的太阳,周而复始却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入疆的十几年,我经历了棉花从手摘到机采的机械化更新迭代,看到过籽棉一公斤4元多时棉农的愁苦,也目睹过一公斤13元时的天价狂欢。

(机采棉,这样一个棉蛋二三吨!)

但这些都是时代或者行业的起伏和辉煌,但对于个人而言,我依然是科室里最隐形的存在,每月还是守着那二三千元的工资。不善言辞,只知道埋头干活的性子,让我一次又一次与升职擦肩而过,先进工作者的奖状倒拿了不少。

年8月,一个偶然事件,让我迈入了人生的另一条路。高中同学知道我在新疆棉企工作,托我给她弄两条地道的新疆棉被。拿到棉被后,她觉得特别满意,就建议我不如直接在网上卖棉被,这样朋友们有需求找我帮忙也方便。

就这样,说干就干,于是我就立刻摸索着注册了个店铺,产品刚上架,店铺还没有装修好,第一单订单就来了!当时,把我激动的,赶紧拿棉花去找加工点代加工,结果那家门店不专业还把重量搞错了。

没办法,我只能找到本地另外一家店代发,总算处理好我的第一笔订单,象征性地赚了一元的差价。为了感激网上这第一位顾客,后来还专门给这位顾客寄过新疆的大枣表示感谢。

(成熟的细绒棉)

在我心里,正是有了第一单的成功,才激发了我后来不断走下去的决心和勇气!就这样我一边上班一边零零碎碎接一些网上的订单,等春节一算账,二三个月纯利润有五六千呢,相当于上班二个多月工资了。这要是好好干没准是个好门路!

有了这个心思,我就开始留意附近棉被代加工厂的生意。别看破烂的小店面不起眼,生意可是异常火爆,特别是网店兴起后,店主大都是买了棉花拿去加工。有时候下班过去,为了一个订单一床棉被,我要排队等一二个小时,因为生意火爆,他们经常要干到晚上十一二点!

当时我粗略估算一下,一天加工费都有一千以上,干一天抵得上我们半月工资了,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而且弹棉花、套网子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有机器,肯吃苦,谁都可以干!更何况这些年的工作积累,对棉花再熟悉不过了,自己采购棉花资源也有渠道优势。我就寻思着,自己也开个加工店。

(大哥去四川采购机器,临时培训学习做棉花被)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要把生意支棱起来,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哥哥,毕竟当时我还在企业里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分身出来做这个。哥哥当年高中退学后四处奔波,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在广西海南等地做过装璜,也在本地机械厂干过,对于机器设备很容易上手。

正好那年装璜生意不太好做,就这样,我哥也北上来到这里,二兄弟一起找设备,寻门店。年8月,在大哥的打理下,我们的第一家棉被店正式开工。

(我大哥的女儿从小跟着我们在棉花跑)

那时候,因为当地的拾棉花的工人和建筑工人较多,门店生意特别好。每天都要往外推订单,因为根本做不过来,而我的网店,只是作为副业挂着的,根本没怎么精心打理,想着只要实体店有订单可以做就可以了。老家小姨看我们在新疆搞这个生意还不错,就让表弟过来跟着我们一起干。年,表弟也开始独立撑起门面,又开了一家加工店。

那两年本地的生意实在太好了,另外我们店开店的初衷主要是供应线上的订单,再加我们的设备标准也高,对原料要求较高。从一开始,我们店就只做棉花原料,不加工翻新旧被子!因为这个很多客户不理解,有钱不挣,气得扭头就走!

(我表弟在专心做棉被)

不做翻新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不愁订单,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加工翻新旧棉被对身体伤害更大。正因如此,我们店赢得了更多优质客户的信任,赢得了好的口碑,甚至有的客户开车十几公里找到我们店做棉被。

到年,也是线下生意最好的三年。守着门店就有干不完的活,都发愁订单多了做不过来,仅靠本地门店生意,收入就相当可观,大哥和表弟短短几年也都把全家迁移过来定居。

他们赶上了这个本地市场需求的黄金期,而我的状态一直就是一边上班一边兼职网上卖棉被,日子过得相当充实,收入上也比过去强了很多,本想着能这样一直保持这个状态就很不错了!

(拾花工采棉花)

但坐等的机会有时候不一定是机会,也有可能是危机。年以来,由于大力推动机器采摘棉花,往年那些百万采棉大军入疆的盛况不见了,随着房地产的不景气,建筑工也少了。单纯靠本地常住人口棉被需求量太有限了,本地棉被生意日渐惨淡,而我就是这个时候遇到企业改制分流了。

年开始,建设兵团冗余人员就要面临分流,到下面团场连队当职工。愿意分流的就分五十亩地,就相当于给一个基本的养老保障。这对我来说是个变数,但未必不是个机会。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所谓机遇,不过是一次变数的化险为夷。有准备的人,往往抓住它的概率更大。我选择了接受分流,要了五十亩棉花地。就这样我从一个工龄16年的国企员工,变身为一名连队职工!

(女儿二岁时在低矮的棉田)

离开企业后,我全身心投入到我的店铺中,过往的经验告诉我,机会稍纵即逝,坐、等、靠是没办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年,网上直播兴起,尽管不善言辞,为了增加订单,我还是硬着头皮开始直播卖货,硬逼着自己去开口讲话。

虽然不擅长闲聊,但对于讲解棉花知识那是手到擒来,利用自己丰富的棉企阅历和专业知识,去和网友们互动。聊大西北的风土人情,讲解关于新疆棉花的一切知识等等,我发现面对网上陌生网友的提问,聊自己擅长的事,反而更能从容应对。

(我在棉田验收成熟的棉花)

就这样,经过半年多的积累和沉淀,年我的网上销售也迎来了一次小高峰。几个平台全面开花,短短半年时间就积累了四五万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0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