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这12个风俗,你们家乡有没有

对于农村的风俗,相信大家多多少少会了解一些,在农村一直流传着很多的风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的习俗已经被淘汰,有的则一直留存到现在,而且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够知道过去的那些习俗。

农村的这12个风俗,你们家乡有没有?

1.农村年初一不倒垃圾风俗。相传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好运。还有如果把“扫帚星”招来了,会倒大霉,这天也不能倒垃圾,垃圾是家里的“财”,往外倒,不吉利。

2.农村孩子起名不能和长辈重字风俗。和城市开放不同,农村非常忌讳这些,在孩子起名的时候,要考虑各位长辈的名字。传统中字是有辈分的,若是起一样的就和长辈平辈了,也是为了显示对上辈人的尊重。

3.农村建新房的风俗。在一些农村地区建新房时,主家会在梁中间缚上一块红布,梁上贴红纸,书“上梁大吉”四个大字。红布里包着五谷及铜钱,呈菱形状地钉在梁的中部。祭梁时,准备三盘供果,点香烛、放鞭炮、烧钱纸,边烧边唱:“今日祭梁,天地开张,财源茂盛,人强马壮,玉女金童齐着力,金梁升上主华堂。”

4.农村风俗。可以火葬,却坚持掩埋。几千年来,农村一直以埋葬为主,甚至于前几年都不知道还有火葬这一说。但是最近几年,为整顿农村环境,改善农民老一辈的传统,把一些新的好的风俗宣传给农民,国家开始火葬的宣传,甚至在一些地区给予火葬农民补贴。

5.农村帮人穿针线的时候不要打结风俗。农村人针线活一般都不错,平时的时候也会缝缝补补。在农村当中,如果你是给别人穿针线,那么一定不要打结,不然的话,邻里之间容易起疙瘩,闹矛盾,不利于邻里团结。

6.农村烟筒风俗。在北方农村里都有盘火炕的习惯,烟道一般都在墙里,然后顺着房檐,砌上一个高高的烟筒,这样烧起火炕来,更容易把烟吸走。而东北一些农村里的烟筒,特别的奇怪,许多都是重新挨着墙砌一个烟筒,或者是在山墙上凸出来一块用来盖烟筒,这样的烟筒好像贴在墙上面一样。其实这样设计是有根据的,夏天的能防止雨水顺着窗户,流到屋子里面湿了墙根,更重要的是烟筒到了冬天,能减少火炕散发到室外的热量,使屋子更暖和。

7.农村借贷的习俗。事实上,农村的一些东西是不能借来的,也有业主在生你的气。我们不能返回的第一件东西是拐杖,因为拐杖被腿部不便的人使用,而你把它还给主人的家,就好像它是对我们主人和家人的诅咒。第二类不能归还的是药罐,罐不能返回的原因与拐杖相同。这两件事在他们不好的时候使用,所以他们不能返回。

8.农村端午节挂钟馗像风俗。钟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是专门捉鬼的一个官。有一些农村地区会在过端午节的当天,把钟馗的画像挂出来,让他去捉鬼,免得那些鬼怪留下来祸害人间,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习俗,不过现在只有少数农村地区会挂了。

9.农村乡下风俗。“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乡下风俗多种多样,但总的说来还是大同小异,比如桌席上的习俗,各地就有些不同有些风趣。逢年过节,免不了走亲访友,约会赴宴,这里面有个入席的礼性。礼性的大小可以看出各人的教养。

所谓桌席,当然得从八仙桌说起。大户人家的八仙桌枣红透亮,鼓皮桌面的回字形拼板纹路清清楚楚,桌榥牙子擦得干干净净。八把太师椅固定在桌子四方,平时很少搬动——真想搬动也难,椅子用楸木或榔木做成,特沉重,有所谓“千楸万榔八百年杉”之说。

10.农村屋内不能撑伞风俗。屋子里不能打伞,这个习俗我想应该很多地方都有。其中说法如下:一是屋子里打伞会让房子漏风又漏水。二是在屋内打伞可能会看见鬼怪,遇到不好的东西。三是长不高。老人们经常说,小孩子在屋子里面打伞,将来就会很矮,长不高。其实,这是很没依据的,但这是为了不让小孩子在屋内打伞,避免打伞看不到视野,防止屋子里的凳子、电器等危险小孩子的东西弄伤小孩子。

11.农村地区亲人去世三年不贴红对联风俗。这个风俗是对去世亲人的一种悼念。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孝道尤为重视,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一些地区如果家中有亲人去世的话儿女三年内不可以进行婚嫁,就算已经订婚谈好了结婚日期的都要延后,不过在小编老家这边的话都是当年家中不可以办任何的喜事,最少需要等一年,这叫做守孝,守孝这一说法从古至今都有,而且在孝期生活上的很多小事都有一定的讲究,这是对过世亲人的一种悼念。

12.农村陪客不能先行,吃完才能离开风俗。宴席上道陪的人要一直陪着坐上的人,坐上的人没有吃完放下碗的话,哪怕你吃得再饱也要留几粒饭在碗里慢慢的扒拉,装着吃的样子。如果你先行放下碗,坐上的便认为你舍不得让他吃,暗示他不要再吃。同时也是对客人的不礼貌。如果是师徒在户上做事,师傅吃完了的话,徒弟就不能再吃。当然,一般的师傅都会照顾到徒弟,待到徒弟基本上吃饱了师傅就会把碗放下。

农村的这12个风俗,你们家乡有没有?农村的风俗是引导在农村生活的人们,千百年来生存和繁衍,保持稳定的法宝之一,在这些风俗里面,我们能看到千百年来农村人们的淳朴,是一直保持不变的,他们对于长辈尊长的爱戴是我们传统文化内核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3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