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媒传情针线活中有道理

ios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s://blog.csdn.net/abc123_____abc/article/details/120309859

小时候母亲要教我学针线活。我是抗拒的,不想学针线。

她拿自己经历教导我。

她很小就拿针线了。女孩子不拿针线是大缺憾。长大了就找不着好婆家了。

找不着就不找呗。我顶嘴说。

那不行。闺女落地两家人,娘家婆家两个门。

没哪女孩子守娘家过一辈子的。

心灵手巧讨人喜,笨手拙脚没人欢。

不会做针线的女孩,就是找到了婆家也当不了家。

不当家就不当呗。当家有什么好?要当家干什么?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当家不知报娘恩。不当家不通人间理。不当家就会受闲气……

会做针线会当家。不会针线乱打岔……意思是,会做针线活就能有条有理过生活。不会做针线的就不会过有条理生活了。

那时我才几岁,已经在帮助家里做家务了,就是不想学做针线活。得空看看书多好啊。

可是,守传统的母亲,却坚持让我必须学做针线活了。

后来正好文革,停课在家。一般大的姑娘们,都在雨天或农闲时,学做针线活了。

我也自然参与学习了。

学习纳鞋底,贴铺层,粘鞋帮鞋底了,还学会了绣花。

后来自己还买了本书,学了裁剪和缝纫……

她讲起来,十一岁时在她母亲要求下,给她爷爷做长衫了。

妈妈讲,那时候比比皆是穷人家,人人日子不好过。

她父亲,也就是我外公为了养家,常跑很远地方去挑盐卖。有时还做点小买卖。

地少养不活一家人。

那时候灾荒年头特别多。不是旱就是涝了,常常收成不好。

后来外公学了木匠手艺。杂七杂八什么都干,才勉强把一家人日子裹起来。

她爷爷有七男一女,负累一生很辛苦。老了想穿件体面长衫,也就是大褂子。

一件大褂缝制工程是不小的。

要把摘来的一朵朵棉花晒干。摘掉其间一粒粒棉籽。

撕开,用镚子一把把弹开。

弹出绒绒的棉絮,才能纺线、织布。

然后染色,晾干,展平,拼接,裁剪,缝制。

长衫很费布料。

裁剪缝制极其费时,费事,费心,费力。

遇上好年头,能有口吃的就不错了。遇灾荒没收成了,只能熬着,哪里还想着穿啥?

一件长衫要多少棉花,纺下多少缕线纱,一丝一缕往上累积添加,一寸寸熬更打夜地织,一尺尺积累才成布。

织成的都是小面白布。

口面仅一尺或八寸左右宽度。

要有多少尺布,才够一件长衫呀。

白布要染色,颜料就是自家草木灰。

淘洗,晾晒,叠起,展平,裁剪,缝制。一道道程序去做,耗费很多时间和手工,才可完成一件衣制作。

这是一项巨大工程,不是今人能想象到的。

那个时代里,民间大众的衣裤鞋袜多是出自家人一丝一缕纺纱织布,一针一线缝制的。

题外话,有人议论为啥民国时间人穿的多是灰色的暗色衣裤?为啥没新鲜颜色的?

因为穷人多啊,工业落后呀。

草木灰色最省钱。锅底下掏出的就能染了。

自家手工纺纱织的布,肯定是黄白的。

头水棉是最白的。以后的每一次摘下的都会逐渐变黄的。

二水三水棉就是淡浅黄了。

四水棉和了水棉,多是棉花枝上的坏桃子扒出的硬瓣子,几乎没棉绒了。

如拣头水二水棉做大褂的话,一年收的不够一件大褂的。

得攒着愿望,攒着棉花,慢慢实现哟。

自家织的布最容易缩水了。

长宽双向缩水都不可避免。

所以,裁剪衣服时要特别留意,要留有足够缩水的余头。

以免下水后缩小了,变瘦了短了不能穿了。

因此裁剪人的心算能力,必须过得硬。处处留余地,以防缩水。

留下余头就等于留下了改动机会。

就像人说话做事一样,别把话说满了,得留有足够余地。

想想做衣服程序,步骤,每针每线,似乎还真饱含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难怪母亲说会做针线会当家,不会针线乱打岔呢。

打岔,在老辈缝制衣服里,确实是最常有环节。

小面布缝制衣裤,宽大部位是必须打岔。臀围要打岔,后部要打大岔。后腰要打岔。裆部要打岔……

民间俗语有道理。母亲借之大比小论,深入浅出教育人,也确实有理有据哟。

只可惜那时我小不懂。后来即使不小了,也依然幼稚,没有多去深入思考并感悟。

直到母亲远离,一去不回了。

我才不自主一遍遍追忆往事,回味其理啊。可惜已然天人永隔,无法交流……

母亲常引以为豪的,就是她爷爷为她针线活而炫耀的往事。

她参与了她爷爷长衫制作,一针一线拼接,让她爷爷觉得体面,有脸有光。

穿着在大家族里认真夸奖了她。

也许老派人都庄严肃穆,少夸儿孙。也许她是第一个受到夸奖的孙女。总之,印象深刻。

那件长衫考验了她针工本领,既拼接缝制又不留针线痕迹。满足了老人愿望,确实不易。

我曾问母亲为何舅舅们识字,她却不识字。

母亲讲,那时候没有几家人能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啊。

外公拼命做事挣钱,也要外婆娘家帮扶贴补,才有大舅识字机会。

后两舅舅都是解放了,进扫盲识字,肯自学才有文化的。

还是解放了好,人人都能读书了,要好好学哦。

她总能不失时机地教育我们珍惜时机,好好读书。

她说那时候没进学堂的是广广的。男女老少个个都是睁眼瞎子,普普的,也不足为怪呢。何况她是女孩子啊。

我问她心里有没有抱怨呢。

她说抱怨有什么用呢?抱怨谁去?要怨也只怪生在那个年头里啊。

怨不得家里大人的。能活着就不易了。那时家家如此,人人那样,没啥抱怨的。

人朝前走,事往后撂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