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间,两次阅读余华的《活着》,心境完全不一样。十年前,我为小说中主人翁福贵的家人一个个死去而震惊;十年后,我为福贵的活着而震撼。
“活着、死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永远不会分离,但永远也不会在一起;它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它们看似能选择,其实永远无法把控.......
犹如余华在《活着》中写道,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我们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是的,对于活着和死亡,我们有太多的无奈与被动。
《活着》是余华听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有所触动写下的。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老黑奴依然能友好地面对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
这似乎在说明余华创作《活着》的偶然。其实并非如此,余华在此之前,早已有了对生命的理解。他认为一个作家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说明作家本身就在斤斤计较,所以他认为我们既要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也要忍受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和苦难。
《活着》打动了很多人,有苦难、有绝望、也有感动。余华自己也说过,写这篇小说时,他一直在哭。他说要打动读者,首先得打动自己。
小说主人翁徐福贵的一生,就是缓慢受锤的过程。他本是个嗜赌成性的地主少爷,当输光家产一贫如洗后,他开始珍惜家人。但命运似乎在故意捉弄他,死神从他的身边将家人一个个夺,但他依然坦然的活着。
苦难中对生命的炙热
小说中的每个人善良、纯朴、坚强、热爱生活,但并未得到命运的厚待,一个个成了悲剧。
家珍本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没有半点娇气。无论丈夫是福是祸,她不离不弃。得了软骨病后,家珍强装没事,几次倒在了田里,卧床不起后,手里的针线活也从未停止过。
她一方面她不想拖累家人,另一方面她努力为这个家增添活着的生机。几次医生都说她快不行了,但她竭尽全力为家人活着。
家珍就像悬崖边的一根野草,无论多大风雨,都努力向上生长;她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仰望着星空。
家里太穷了,为了能让有庆上学,福贵打算把凤霞送人。凤霞从小懂事可人,她留恋这个家,却又不得不离开,但她不哭不闹,因为她不想让父母为难。当她独自跑回来时,她像往常一样提着篮子和镰刀站在门口等父亲。虽然她不会说话,但她哀求的眼神会说话。
福贵最后决定,再苦再累,就算全家饿死,也不再送走凤霞。虽然每个人会少吃一点,但反而更高兴了。饥饿对他们来说难以忍受,但家人分开比饥饿更难承受。
儿子有庆天生有股倔劲,每天从学校跑回来割草喂羊,最后竟成了跑步冠军;他心疼母亲,为了保护鞋,平时赤脚,到了学校才穿。
这家人积极乐观,既不抱怨生活的苦难,也不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总是想方设法让生活快乐一点,让日子幸福一点。
这样的生活态度,恰好与其他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例如春生。春生是福贵被抓壮丁时认识的,后来春生成了县长。
文革时期,春生被判为走资派,他受不了批斗的折磨,最终选择了自杀。春生的死是出于懦弱,他不是没有活下去的权利和机会,而是缺乏活下去的勇气。
所以,当春生去福贵家时,春生想轻生。家珍激励春生说: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对于福贵一家来说,生命如此可贵,有什么比死还可怕呢?
每当有人无法反抗人生中的不顺时,就会有个声音说:那就认命吧。余华的小说《活着》告诉我们,如此悲哀的一家都没有认命,我们有什么理由轻易就范?
热爱生活却不能拥抱生活
让一个家庭不断的悲惨、悲惨、再悲惨,直至连牲口都不如,这是余华小说的悲情之处。是活着与死亡之间的博弈、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对抗,可最后还是无法与命运抗争到底。
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首先儿子有庆。有庆给县长夫人献血,第一个到,但他的善良并没得相应回报,反而被人把血抽干了。
凤霞命是最苦的,发烧成了聋哑人,干的苦力活比谁都多。好不容易嫁了个好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却死在了产床上。二喜疼爱凤霞,凤霞死后,他只是为了儿子苦根勉强活着,恍惚中也死在了一次事故中;苦根,因为没吃过好东西,被豆子撑死。
妻子家珍,灯尽油枯,她也死了。
好好的一家人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他的一头老牛,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福贵的家人,他们贤惠、懂事、善良、可爱、无畏人生中的各种苦难,人性中的美好几乎都有。但这些并没有让他们拥有完整的生命,悲剧深入骨髓。
就像余华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余华将主人翁命运安排的太大胆了,也太沉重了。以至于张艺谋拍摄电影《活着》时,担心在国内这部电影无法上映,所以他将影片做了艺术修改,使其变得更温暖些。
虽然张艺谋凭借这部电影在戛纳封了影帝,但他觉得没有反应余华的一二层精髓,他认为最好看的是小说的后半截。
后半截是最沉痛的,当然并非最痛的就是最精华,而是因为痛让人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和意义所在。
做人应该平常一点,争这个那个,最后却赔了性命,所以福贵认为自己比龙二、春生幸运,虽然他们风光一阵子却丢了性命,而他还活着。岁月的确残忍,但也有过温柔,它拿走一些东西,也会给予一些补偿。
很多人说他们看完《活着》后,不禁发出“活着,真好”的感叹。这种感悟好像生命突然而来,并非活了几十年。
无论《活着》带给人多大的惨重,带来多少泪水。它饱含的不仅是仇恨,还有感激,因为在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它竟然没有断。对这样的活着,怎能不怀感激之心?
活着不是苟活,是为死去的人而活
《活着》不是为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痛苦,而是痛苦背后的坦然。
余华将悲剧写到了极致,但这并非余华的本意。他曾说过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和揭露,而是要展示高尚,而这种高尚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看待世界。
福贵,他做到了。
福贵用自己所剩的钱买了一头别人不要的老牛,虽然被嘲笑,而福贵老牛如命,老牛就是他,他就是老牛。
福贵告诉老牛累了可以休息,但不能偷懒,因为家珍、二喜、凤霞、有庆、苦根都在干活。老牛好像听懂了这些话一样,又开始了工作。
也许有人认为,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像牲口一般的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活得太低级了。
福贵的活,既不是苟活也不是低级活,他对老牛说的话也是他对自己说的话。家珍、二喜、凤霞、有庆、苦根还活着,他们还在做干活呢!因为他们活在福贵的心里。
福贵的家人,一个个远离他而去,并不是他们不热爱生命。恰恰相反,他们对这个世界抱着热情和期待,可是最后连活着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利都没有。
余华说,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我却要说时间是无情的,他不会让你有任何心理准备就会无情地剥夺生命。
他们善良、勤劳、对生活充满了敬意和希望,可是总是事与愿违,一个个把他们从亲人身边带走。他们渴望活着,更渴望家人能活着,他们认为活着不易,所以福贵的活着就是整个家庭的活着。
生命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伟大的贺拉斯说过: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的幸福。所以,可能在旁人眼里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而言,他感受到了幸福。
福贵不仅要活着,还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坦然面对生活,没有一句抱怨的活着,这才是对死去的家人最好的交代。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这个道理在任何时候都,如今很多人为生存的压力,学习的压力选择了放弃生命,因为他们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活着太苦太累,所以他们失去了活着的勇气。
如果最基本的活着都不存在,何谈高级地活着?只有活着才有机会与人生谈判、只有活着才有权利谈论生命的意义和崇高、只有活着才能对苦难对抗到底!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想意义就在于此,只有活着才有其他可言。
所以,无论这个世界对你怎样,都请你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满希望地活着。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图片如有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