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年贵州省锦绣计划苗绣(蜡染)妇女手工技能暨创新产品大赛比赛现场,只见绣娘们拿着针线在棉布中穿梭,画娘们拿着蜡刀在棉布上作画,勾勒出一件件刺绣、蜡染作品,各具特色,十分吸人眼球。
“虽然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觉得收获满满。借助这次比赛,大家在一相互交流,彼此学习,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技艺,还能资源共享,达到双赢的效果。”参赛选手陆勇妹说。
今年37岁的陆勇妹,从小在肇兴侗寨长大,从6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纺纱、种蓝草,在爷爷开的靛染坊学习侗布靛染工艺。初中毕业时,她便能熟练掌握侗族纺纱、织布、靛染、锦绣、香包等手工艺。
“这是个三鱼共头的图案,旁边配着一些蝴蝶图案,这些都是侗族的传统纹样,有着团结、和谐与祝福之意。”此次陆勇妹参加了蜡染类别的技能比赛。比赛现场,只见她手拿着蜡刀熟练地刻画着鱼与蝴蝶的图案,一个个图案被她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现场,除陆勇妹外,还有彭艺、张义苹等余名参赛绣娘、画娘们都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刀作画,演绎了“绣花能生香、绣鸟能闻声”的生动画卷。
此次大赛分为妇女手工技能赛和创新产品赛两部分。其中,妇女手工技能赛分为刺绣、蜡染两个类别进行;创新产品赛分为服装类、配饰类(包、鞋、帽、丝巾、首饰、发饰、腰带等)、杂件类(床上用品、桌旗、茶席、鼠标垫、家居用品等),对初评入围产品进行现场评选。
大赛还通过现场观摩“银·绣”展陈、“织·染·绣”展陈,多形式展示本次大赛及妇女手工创新创业成果,充分呈现手工产业在促进妇女创新创业、传承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贵州创造性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以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为重点,促进贵州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推进妇女就业创业,拓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同时,立足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等非遗文化技艺,将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不断催生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让原本藏在深闺的绝世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据了解,锦绣计划实施9年来,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累计投入11.2亿元,培训绣娘、染娘、织女20万余人次,全省发展基础较好的妇女手工特色企业和合作社有千余家,带动50多万名妇女实现居家就业。锦绣计划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打造了台江、榕江、丹寨、册亨等10个“锦绣计划巧手致富示范县”,创新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模式,为贫困妇女实现脱贫致富铺设了一条锦绣之路,更成为一条乡村振兴的幸福之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毕文君
编辑李冰
二审金艾
三审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