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克习
图:来自网络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借、贷成为乡村邻里之间互助、交往的基本方式。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是那时邻里之间借贷时默默遵守的规矩。
就拿一根针说起吧,家庭主妇正在为家人缝缝补补,突然针断了或者一下子迷失了,家里又没有多余的针,这衣、帽、鞋又急等着穿,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赶快到最近的邻居家去借根大致相同的针,以便及时完成手中的针线活。
完了之后,为了不耽误人家使用,随即就把这根针还回去。如果使用不当,把这根针用弯了或断了,就只好买一根新的还给人家。
别看这一根针,要买到它,还很费周折呢。要么步行到十几里路开外的供销社去买,要么等上个十天半月,等溜乡叫卖的货郎来了再买。人们大都期盼货郎来了再买,因为货郎那里可以用破铜烂铁等废旧物品换东西。
吃的东西也可以借,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可那时候却很频繁。家里有不速之客光临,需要留饭,家里的主食煎饼不够吃的或怕不够新鲜,这时自然会想到隔壁邻居家有刚烙的煎饼,于是就到邻居家去借新鲜的煎饼待客。
等到还人家煎饼时就要留心点了,一是成色上不能差,也就是看原来人家在山芋之外又掺和进什么粮食,二是品相不能差,就是外形规整,厚薄均匀,是火候最佳时烙的,三是大小要对等,因为烙煎饼的鏊子尺寸有大到二尺小到一尺六不等,如果以上三点没有把握好,时间长了人家就不乐意借了。
要是偶然来了比较尊贵的客人,用平常家里吃的主食煎饼招待,就显得面子、情义不够。而此刻家里又实在没有拿出手的东西,这时候就会去邻居家借点白面,烙一些单饼或做面条或油饼之类的作为主食招待客人。
由于白面比较稀罕,谁家也不会有多少,所以每次也只能以瓢或碗来计量借地面的多少;如果需要加个菜,那就只好再借四五个鸡蛋。一般借的量不大,归期也不会太长。
如果要走比较重要的亲戚,或是相亲、代表家族出面到别的地方谈事情,个人仪容仪表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而自己又没有像样的衣服、鞋、帽,这就需要借比较鲜亮点的服装把自己装扮一番。
于是,就向家庭条件好的,和自己身材相仿的人家去借裤子、褂子乃至鞋、袜子、帽子。穿过以后,经过小心翼翼地打理一下,归还人家就可以了。
有年龄偏大的男青年,貌相差强人意,家境更是马尾拴豆腐——没法提。是个地地道道的婚姻困难户。
可是,借人家衣、帽,经过一番穿着打扮,居然相亲成功了。等婚后现了原形,那时生米煮成熟了饭,一切都晚了。这也只能成为老婆要挟丈夫好好听话,多多干活的把柄或者成为村里人饭后的谈资。
过年了,再穷也要吃顿饺子,那么磨面自然成为每个家庭年前的一件大事。那时候磨面都用石磨推,然后用细纱箩筛,筛剩下的麸子再上磨推,再用细纱箩筛,直至只剩滑溜溜的麸皮。
在磨面的日子里,有一样工具半个庄只有一家有,这件工具就是两根光滑直溜的木棍,两头用带孔的木板固定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架子,这个架子放在簸篮里就相当于导轨,筛面的细纱箩子在上面来回滑动把面筛下来。
那时家家都想赶在祭灶前把白面备好,由于需要借用那个导轨的人家都挤到一起了,不经意间那个导轨成了过年磨面卡脖子的物件了,所以为了秩序井然,不影响过年吃饺子,家家只好急切地排队借那个工具用。
乡村每逢红白喜事,需要很多帮手不说,光是那些桌椅板凳等若干家什,哪一家都难以单独承担下来,好在乡村有个传统,那就是借。
所以,每当遇到红白喜事,首先要把桌椅板凳备齐。于是就发动若干人马,到各家各户去借,有的人家办事的场面大,几乎要借遍半个生产队方能把桌椅板凳准备够数。
谁借的谁去还,责任明确。为了防止弄混了,都在桌椅板凳等家什的背面写上户主的名字。现在那些家什没有人借了,但家什上那些模糊的名字似乎仍然诉说着当年的一切。
牛、驴之类的牲口,俗称大牲牲口,那可是农民家庭活着的不动产,一般不大出借,除非你是老庄户,人家知道你懂得牲口的习性,善于驾驭牲口。就是这样主人家也是千叮咛万嘱咐,就象送儿子远行出苦力那样,恋恋不舍地望着自家的牲口被他人牵着走向田野。
等把牲口还回来后,细心的主人往往会左右端详,看看牲口身上是否有明显的鞭痕,肩膀是否被不合体的套具磨破。然后再破例加上少许的精饲料,让牲口饱餐一顿,算是对自家牲口辛苦援外的犒劳。
至于邻里之间在现金方面的借、贷往来,由于那时大家普遍都贫穷,没有余钱往外借,所以不是多频繁。偶尔发生现金上的借、还往来,也是在特别的情况下,如突发疾病或婚丧嫁娶,必须要现金支付才能把事情办妥的情形,并且数量也不大。
某人家一旦欠下真金白银,全家压力都很大,一心想着如何省吃俭用,尽快把欠款还上。并且还要经常和出借一方招呼说好话,向人家表达歉意并以此说明没有忘记欠账的事。
只要是生活中常用的东西,方便以物还物的,都会借来借去,谁也不会笑话谁、寒碜谁。因为大家都遵守“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公序良俗。很少有借出去的钱、物不还、引起纷争的。绝对没有债主当大爷或跑路玩失踪的。
那时的借、贷既是生活的必须,也是邻里之间互助、友好的体现。在借、贷中提高邻里共渡难关的信心和力量;在借、贷往来中加深友情、亲情;在借、贷往来中彰显邻里守望相助的情怀。
久而久之,借、贷就成为了一种乡村文化现象,它是乡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