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山游记牛郎织女家

前方,古树或盘虬或直刺青天,树身遍布青苔,苍劲滴翠。感觉一丝凉意袭人,耳边听到了悦耳的鸟音,似乎在呢喃的迎接我。兀然转弯,看到了一座斜躺着的巨大石头,它面壁平屑光滑,四周纹理鼓皱似颤颤欲动,上面几个鲜红的行书醒目写着“牛郎织女家”。

哦,看来,我是来到了传说中的主人故居。

顺着几块不规则天然石块砌成的台阶上去,出现了一处残败的院落,很空旷,很大,石块堆成的残垣断壁依旧能看清晰房屋的组合,甚至连门窗的痕迹都能看得出来,长、短石头横竖不一的垒砌形式,使我感到了遗址的古老,它们虽然已经失去了旧日的模样,但仍旧规则的陈列着,欲向我诉说着什么。

古木参天,浓荫蔽日,鲜花烂漫,山风习习,有一种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好象踏着青苔进入了远古的梦境。院子里爬满了青藤,那墙头上布满了杂草,成荫的古树依旧撑着老伞般的枝叶,呈现出冷清、寂寥和倦怠。那些残缺、剥落就像一幅陈旧的写生画,自然的横陈在眼前。

一共有六间房屋,卧室与主室连接,伙房、茅厕、以及牛棚都能看出大概的摸样,那向阳的朝向,那刻满沧桑的石碾,那宽大的牛棚,作为一个典型的农舍来看无一不缺。看来,山里独住是没有邻里纠纷和墙基分界限制的,仅这一点,就比尘世中那些人要清心幸福的多。

虽然残缺不堪,千年前的家舍真能保留下来吗?我在心中问着自己?但又一转念,找到了答案。神话传说的原型本来就都是一些原始遗留下来的民间口碑,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添加了不同时代能够接受的元素,也改变着本来的色彩。至于真假虚实,只是老百姓寄托给历史的一个梦想罢了,即便是杜撰,那也是一种美好的寄托。我想,既然能有这样一处院落和古迹,那肯定是住过先民,不管是谁人,想来他们也在这里曾经度过美好的时光和有着值得回味的美好生活,他们不也是牛郎织女吗?无须多想,我的心里已经将这里真的当成了牛郎织女的家了。

俗人的欲念习惯如此,到了一个似曾发生过故事的地方,总不免于传说中强行勾联去追忆前尘往事,于是,此时、此地,我便想到了牛郎织女在这里的生活。

人间的放牛娃牛郎,父母双亡后跟着兄嫂度日,嫂子不好,把牛郎扫地出门,只分给他了一头老牛。这老牛很厉害,会说人话,还给牛郎出了一个坏主意——偷看仙女洗澡。按照老牛的教唆,牛郎在指定时间来到指定地点,躲在池边的石头旁偷看。织女和她的姐妹在水中嬉戏的时候,牛郎按照老牛事先的交代,悄悄地把织女的衣服藏了起来,别的仙女都穿上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这时牛郎求婚,织女没法不答应。这事如果放到现在,那是耍流氓啊,我想,牛郎一老实孩子这事做的可不怎么地道,如果发生在现在那肯定是流氓行为,若被警察逮住,可能有被拘留之虞。好在他们婚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织女还生下一儿一女,小日子过的非常幸福美满。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个孤苦伶仃的放牛娃,竟然娶了天上的仙女,这样的传说太能迎合大众心理需求了,于是,这故事就在民间传呀传,还传出了一个节日——七夕节。

牛郎织女在这里的幸福生活给历史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留下了很多传说,很多典故的根据就是发源于他们的家和这里的生活。

比如,少女的节日“乞巧节”,就是羡慕织女的心灵手巧,感谢织女带给民间的技艺。过去,能不能做一手好的针线活儿,是评判一个少女巧拙的重要条件,如果天生不是那么心灵手巧怎么办?求助神灵。织女是天上的织工,她能织出五彩锦衣,还能织出无缝天衣,不求她求谁呢?于是,他们就成群结队来此跟织女学“女红”。这个习惯一直传流至今,每到七夕的夜里,少女们梳洗打扮,在庭院内摆上香案,用瓜果遥祭织女,乞求心灵手巧。

祭拜过织女,究竟有没有乞到巧呢?少女们就在月光下穿针引线,如果趁着朦胧的月光也能把细线穿过针鼻儿,那就是织女显灵赐巧了。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见于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节的记载。

还有一种检验乞巧的方法,少女们在七夕夜捉一只蜘蛛放到盒中,天明开启盒子,蛛网密者为巧多,稀者为巧少,称“蜘蛛卜巧”。

据说吃“七巧面”也是织女留下的习俗,因为织女教会了他们“赶面”做面食,到现在她留下的手艺“灵寿腌肉面”还很出名呢,女孩子更要学了。七夕那天,关系要好的女孩儿,相互联络,凑够7个人,各从家里带半碗面粉出来,掺在一起,然后和面擀成面条,称“七巧面”,煮熟分食后,姑娘们就会变得心灵手巧。我估计西方的AA制可能就是由此感悟的,当然,不限于七人的会餐。

再比如,织女在这里居住的时候,常在院子里的白梅豆架下给小青年们讲故事。久之听成了习惯,到现在七夕怀念织女,都忘不了去架下听听牛郎织女的情话,并可向织女祈求美满姻缘。躲在梅豆架下,还能看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感人场面呢,可必须是在白梅豆架下,且不能直勾勾地盯着,否则,织女会用绣花针刺偷窥者的双眼。我想,织女可能不会这样凶恶吧。

可他们那里知道是白费劲啊,天上的情话没听到,人间七月蚊子却很多,躲在瓜果或白梅豆架下,情话听不到半句,被蚊子叮出的包倒会有一身。

牛郎织女走了以后,很多遗留下的传说便被当成了念想,每每于月光下,孩子们在妈妈的指点下寻找天河,寻找牛郎星、织女星,民间称此为“观星”。晴朗的夏夜,繁星点点,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仰头遥望,在头顶上方,牛郎星在河东,织女星在河西,它们无言相望,颇有一番诗情画意,又有说不出的无限惆怅。织女星的下方有四颗较暗的星,组成一个小小的平行四边形,它们就是传说中织女织布用的梭子,俗称“梭子星”。牛郎星微黄、较亮,它两边的两颗小星叫“扁担星”,是传说中牛郎挑着的一对儿女。

在民间,人们敬重他们的有情。认为他们是一对恩爱夫妻,虽然没有什么三媒六证,起码是有个介绍人老牛做证明结婚的。他们在这里是合法的、光明正大的夫妇,并不算是什么私奔的无良“情人”。

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情人”不是褒义词,和“相好儿的”意思大致相同。当发生了超出俗规的事儿时,有些人就搬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来糊弄人,可是,“有情人”和“情人”干的是两码事儿,有情人想成眷属,情人想成什么呢?所以现在有人把七夕节硬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我以为是对织女的亵渎与侮辱,出格且离谱。

我想,万一七夕节真的成了中国的情人节,若干年后,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也许会增加这样的内容:牛郎织女的命很苦,一年才能见一次面,便会有人节外生枝的评选“最苦夫妻”作为七夕代言人,或者说是模特。而且不少人只顾着给相好儿的送礼物,再也不乞巧了,也不观星了,弄得牛郎织女很没面子。最可怕的是,男人都想去红灯区争做“牛郎”,女人去生活里纷纷找“情人”了,那时候,这个情人节到是名副其实了,可爱情呢?牛郎织女可歌可泣的事迹呢?想着想着,感觉太可怕了,同时,也感觉自己想的竟然离了谱。

牛郎织女的家很简朴,很原始,让我亲身体验到了独居山林的清贫和寂寞,也让我感觉到了他们的幸福和美满,幸福与痛苦的界定是没有标准的,如果说有异,拿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因为“价值观”的取向问题了,反正我喜欢这样在大自然中生活的味道。

家,是每一个人一辈子都不愿离开的地方,因为家是一个让人梦牵魂绕的地方,是一个让人永远依恋的地方。家,是一个温暖的名字,它既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居所,又是一个真正使人憩息心灵的空间。

无论是冬寒夏热,还是春凉秋爽,只要有了家,就有了温暖,就有了温情,就有了温馨,因为家是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白云。

家就是一棵大树,让幼苗在它的庇护下茁壮成长,就是长到枯黄老死,这里的环境也是那么优雅,无论在外遇到多少风霜暴雪,来自家的雨露总有那么多的甘甜。

这里,就是牛郎织女的家,我真的认为他们曾经在这里生活过,是他们一石一木建立的房子,是他们一锨一土种植的树木。这里,有他们的身影,存留着他们的味道,我四处转着,想发现他们留下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蛛丝马迹。

其实,我也知道,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但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爱,这个无法用语言说明的东西,给我们一种似乎有些凄美,但又何尝不能说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呢。有人说距离是种美,或许一年一度的相遇才会让他们彼此更加珍惜对方.我不想去设想他们没有相遇,我只希望一切的一切都能随人愿,一切的一切都能梦想成真,

此时,在这里,我对着牛郎织女生活过的故址双手合十,不是为了祈祷他们,而是告诉他们,我也想做他们这样珍重爱情、热爱生活的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