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山东菏泽的一座博物馆里,来来往往的游客络绎不绝,讲解员注意到,一位年迈的老太太趴在展柜上盯着里面的一个针线包和一张照片,看得格外入神,情绪看起来也有些激动。
讲解员走上前去询问:“老人家,您怎么了?需不需要什么帮助?”
她抬起脸来,眼眶竟已经发红,几滴眼泪从眼中流出,有些哽咽地说道:“这个针线包你们是从哪里找到的?我以为它早就丢了,没想到还能见着它”,说着抹了抹脸上的泪水。
讲解员感到有些蹊跷,“您知道这个针线包?”
老人依然盯着针线包说道:“何止知道啊,这可是我的老伙计啊。”
其他工作人员听到后也走上前来,他们看看展柜里标着“抗日特等功臣朱文起”的照片,又看看眼前的老人,来回仔细端详好几遍,虽然照片上是一位中年妇女,但是和眼前的老人那么像是一个人。
讲解员有些犹豫地指着照片试探性问道:“您难道是——照片上的朱文起?”
老人缓缓回答:“是啊,现在年纪大喽——那时候年轻,带着这个针线包可没少东奔西跑,这个针线包当年可是没少立功,不知道有多少鬼子汉奸是栽在它的手里呢……”
她将有关这个针线包的许多事情向工作人员娓娓道来,工作人员听后高兴不已,立即将情况汇报给了馆长,馆长听说后立即将老人请到办公室。
朱文起
后来经过核实,确定了老人确实为抗日英雄朱文起后,馆长当即请她上座,向她询问了有关针线包更多的细节,有些甚至连博物馆都没有记载。
朱文起是什么人?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什么样的功劳?她的针线包在抗日中发挥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为什么会被陈列在博物馆里?
半生饱经战乱,中年加入抗战
这位老人名叫朱文起,于年出生在山东菏泽定陶县乡下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她从小长大的过程里,整个中华大地始终处于局面动荡、战火纷飞的状态之中。
朱文起作为普通百姓,深切地体会到在动乱的时代中普通人民生活之艰辛。
可无奈自己并没有接受过什么文化教育,也没有傍身的技能,再加上后来又死了丈夫,她只能先拼尽全力过好自己眼前的日子,直到后来遇到自己的侄子游文斋。
年冬天,齐鲁大地上大雪纷飞,到处一片银装素裹,在菏泽市定陶县游集村西头的一户人家里,三十多岁的朱文起正坐在窗前纳着鞋底。
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朱文起小心地问道:“谁啊?”
来人压低声音回答道:“婶子——是我——文斋。”
原来是自己的侄子游文斋,朱文起连忙起身去开门。
几句寒暄之后,游文斋像是做了什么重大决定一样,向朱文起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婶子,我其实是共产党员,是抗日游击队的地下党,是专打日本鬼子的。”
朱文起惊讶之余感到非常高兴,原来自己的侄子早已经参与到了抗日的事情之中,一直在暗地里和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作斗争。
从游文斋的口中,朱文起还得知,最近鬼子对抗日根据地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扫荡,整个齐鲁地区的抗日情报系统遭到了很大的打击,许多人牺牲,情报交通员人手不够,许多情报都无法及时送出。
游文斋向朱文起说道:“我们经常会有重要的情报需要传送,可是短时间内又找不到新的人手,婶子,您能不能做我们的情报员?”
朱文起非常愿意但有些犹豫:“能打鬼子的事情我当然愿意做,可是我不识字,送情报能行吗?”
游文斋说道:“不用识字,只要能把情报送出去就行,不过这毕竟是抗日,会有一定的危险……”
还没等游文斋把话说完,朱文起便立即点点头:“你们年轻人在前线流血牺牲都不怕,我一个无牵无挂的寡妇怕什么?这个活儿就交给我吧!”
游文斋对婶子的深明大义很是感动,回去之后他立即向组织做了汇报,并很快得到了组织的批准。
于是朱文起在侄子游文斋的安排下,成为了菏泽定陶抗日游击队的一名情报交通员。
为了在送情报的路途上做好身份掩护,朱文起在每次出门送情报时,都会手持一根木棍,棍上挂着一个打了孔的瓷碗,和一个拳头大小的针线包,以此装成一个一边乞讨一边给人做针线活的中年妇女。
而她所传送的情报就常常藏在针线包的一个夹层里。
第一次送情报时,朱文起还感到有些紧张,当快走到日伪军的哨卡时,他想起了侄子游文斋对他说的话:“遇到敌人的时候,心里一定不要慌,就把自己当成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普通百姓,以前有好几个情报员不幸牺牲,都是一遇到情况就惊慌失措,才被鬼子发现异常。”
朱文起按照侄子的话,心里什么都不想,只把自己当成普通百姓,气定神闲地通过了鬼子的第一个哨卡。
有了这第一次的成功之后,朱文起信心更加充足了,在接下来的路上又经过定陶县城附近的一个敌人哨卡时,本来执勤的伪军已经放朱文起过去,可是她刚走出去没两步,一个鬼子兵突然拦住了她,指着她木棍上挂的针线包问道:“这是干什么用的?”
朱文起心里猛的一紧,心脏突突直跳,可是她还是强装镇定,若无其事地看着鬼子兵。
旁边的伪军走了过来,对朱文起追问道:“太君问你呢,小包里装的是什么?”
朱文起抑制住自己内心的紧张回答道:“这是针线包,里面装的是针。”
说着从包里面掏出两根纳鞋底用的大钢针,伸手在鬼子兵眼前晃了两下,对方吓得慌忙后退两步,还以为朱文起要拿钢针攻击他,一下子伸手抓住肩膀上的枪绳准备把步枪拽下来,旁边的伪军向日本兵解释道:“太君,是针,是缝衣服纳鞋底用的针。”
日本兵明白意思之后,不耐烦地摆摆手,示意让朱文起过去,于是朱文起又有惊无险地顺利通过了第二道关卡。
又走了十几里路之后,朱文起找到了当地的抗日游击队,把情报交到了队长手中,圆满完成了第一次情报传送任务。
此后短短几个月之内,朱文起又相继送出了多个重要的情报,不仅撑起了定陶县一带的情报传递工作,还在抗日游击队的支持下,在菏泽境内建立起来以她为中心的一张成熟的抗日情报网。
朱文起
有勇有谋智斗敌军,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年年初,经党组织研究决定,正式批准朱文起加入中国共产党。
9月,朱文起拿到了其他地下党员印制的一打抗日传单,需要她将传单送到定陶县城交给当地同志,用来传播抗日思想。
第二天,朱文起早早地起了床,吃完早饭后她拿出一个菜篮,仔细地将传单放进提前做好的菜篮夹层里,然后在菜篮里放进一堆野菜,然后拿起挂有破碗和针线包的木棍出了门。
在经过日伪军的关卡时,虽然自己所跨的菜篮已经做了夹层,敌人无法直接看到传单,但是朱文起看到日伪军会仔细地对过往行人手里拿的包裹、篮子、箱子等行李进行仔细检查,她还是感到有些不放心。
于是她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更加保险的办法。
当走到负责检查行李的一名伪军面前时,朱文起笑眯眯地和那个伪军攀起了亲戚:
“哎呦,这不是大侄子吗?我是你奶奶娘家的表姑啊,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
看着对方一脸懵,朱文起继续说道:
“前几年我还见过你,你可能不记得我了,你现在都在部队当差啦?可真是有出息喽,等将来当了大官,可别忘了咱们这些亲戚啊。”
那伪军看着她虽然感到面生,但听她话说得那么自然坦诚,也没有产生什么怀疑,又因为在忙着执勤,所以也没有多问,随便翻了翻她胳膊上挎的篮子,然后就放她过去了。
朱文起顺利地把传单送到了县城里的地下党同志手中,第二天,传单散布到了县城中的各个地方,极大地动摇了城中日伪军的军心。
在面对传送情报过程中的各种情况时,朱文起坚定的勇气总能让她保持足够的镇定,而心细的性格又常常能帮助她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及时规避。
虽然如此,但也并不是每次任务都能够一帆风顺。
年6月,游文斋连夜找到了朱文起的家里,拿出一份重要的情报,希望她能够在第二天尽快把情报送到定陶县城20里外的抗日游击队。
第二天早上,朱文起把情报放到了衣服的夹层里,像往常一样拄着木棍出门往定陶县城方向走去。
当路过鬼子的一处据点时,几个日伪军仔细地瞅了瞅她,越瞅越眼熟,随之想起这个女人经常独自在这一带往返,于是怀疑她是地下党交通员,不由分说就把她抓进了炮楼里。
敌人逼她“老实交代”,究竟是要送什么情报给游击队,面对如此紧张的情况,朱文起也并没有乱了方寸,她灵机一动,开始在伪军面前演起了戏。
她一下子坐到地上,时而一边大哭一边用双手拍着大腿,时而指着伪军说道:“你们有本事到战场上打仗去啊,就会在这欺负我一个女人,算什么本事?”
日伪军始终没有问出什么东西,又看朱文起的样子不像是地下党交通员,于是最后就把她放了。
朱文起最终顺利地把情报送到了抗日游击队。
经过敌人这次严密的盘查和审问之后,朱文起为了安全起见,决定回去时先不走敌人的关卡,而是选择趁夜只身从敌人挖的封锁沟中淌过去。
日伪军为了对付当地的抗日游击队,在没有设置关卡的地方挖了许多深2米左右、宽十几米的封锁沟,在沟里注入各种脏水,有的里面还掺杂有各种粪便,水最深的地方到人的肩膀,许多沟的两边还有铁丝网。
朱文起为了躲开敌人的盘查,就这样独自从封锁沟里淌了过去。
在接下来一两年的时间里,朱文起每次外出送情报时都绕开敌人的关卡而走封锁沟,为了避免让身上的脏水引起别人的注意,他还在每次出门时都多准备一身衣服。
直到年,沿途执勤的日伪军基本上被换了一个遍,朱文起才又选择从敌人的关卡经过。
实际上,当时山东各地驻扎的日军并不算太多,敌人有相当一部分力量是由出卖良心充当日本人走狗的伪军而组成,之所以伪军的力量在当地如此猖狂,与抗战时当地个别中国官员投递叛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菏泽当地,有个叫王子杰的人就是这样的汉奸。
王子杰早年是菏泽一带的土匪,后来被国民党政府招安,做了当地的保安团长,日本人来了之后,他不仅没有积极参与抗日,还主动投靠了日本人,带着一支伪军部队为日本人办事,坑害同胞,残杀抗日志士,做了许多伤天害理之事。
锄奸立功,功成身退
年,菏泽抗日游击大队决定除掉当地的大汉奸王子杰,可是王子杰身边有戒备森严的伪军部队,想接近他并不容易,要想顺利完成刺杀计划,就要先派地下党员潜伏到他身边作为传递情报的内应。
于是当地党委派了地下党员秦锡爵打入伪军内部,经过一番周旋后,秦锡爵终于成功取得了王子杰的信任,并在第二年春天成为了其身边的警卫排长。
这时刺杀王子杰的时机已经成熟,秦锡爵作为警卫排长,常常需要跟在王子杰身边,很难把有关其行踪的情报及时送出来,这样就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地下党员,主动前往王子杰家里找秦锡爵取出情报。
党组织经过考虑,决定将这一任务交给老地下交通员朱文起。
朱文起接到任务后,决定以秦锡爵亲戚的身份,以说媒为借口去找秦锡爵。
这天,朱文起来到王子杰的家门前,告诉卫兵自己是警卫排长秦锡爵的亲戚,卫兵便带着她去里面找秦锡爵。
当时一群军官正在一个屋子里聊天,朱文起进去后说道:“锡爵啊,我给你介绍的那门亲事你到底愿意不愿意啊?人家姑娘可是在等着你呢,你要是不愿意的话就告诉我,不能耽误了人家。”
秦锡爵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在场的军官们也都哈哈大笑,秦锡爵连忙起身,假装不好意思地拉着朱文起出去了。
于是就这样,两个人顺利接上了头,秦锡爵把王子杰接下来两天的行程安排写在纸上并交给了朱文起。
朱文起日夜兼程地又走了三十多里路,把情报送到了游击队队长手里。
因为朱文起及时送来的情报,游击队准确掌握了王子杰的行踪,设下埋伏一举将其逮捕,并在后来对其进行公审和执行了枪决。
区党委为此给朱文起记抗日特等功一次。
后来抗日战争胜利后,朱文起隐姓埋名又重新过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而她所使用的针线包,在抗战末期一次紧急传递情报的时候,被她直接连同情报一起交到了其他地下党员的手里。
抗战胜利后,这个针线包就一直被保存了下来,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陈列到了博物馆里。
直到年,朱文起偶然间在菏泽的博物馆看到了自己当年使用的针线包,不禁激动地感慨道:“老伙计呦——这么多年没见了,你到现在还是没怎么变样子啊——”
一旁的工作人员听到这话心生疑惑,难道这位老婆婆是这个针线包的主人?
他向老婆婆问道:“老人家,您叫什么名字啊?”
老婆婆抬起苍老的脸缓缓答道:“我叫朱文起。”
工作人员大吃一惊:“您就是抗日特等功臣朱文起?”
经过一番了解,工作人员确认了她真的是朱文起,没想到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多次传递重要情报,立下赫赫功勋的朱文起依然还活着,她之所以不为人知,原来是因为一直默默地过着普通百姓生活。
工作人员立即将遇到朱文起的事情报告给了博物馆馆长。
馆长把她请进办公室,请她再次谈起了当年传送情报的丰富经历,朱文起不仅非常乐意描述,而且还告诉了馆长更多的细节。
后来菏泽市政府的领导得知她的下落后,亲自去家里看望,问她在生活上有没有什么需求,她回答道:“能吃饱穿暖,社会太平,就已经很满足了,没有什么需求。”
在朱文起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勇敢智慧和平淡朴实的优点,在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时,她有勇有谋,多次传递重要情报,立下汗马功劳。
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她从未想过得到什么回报,而是选择了平平淡淡地度过余下的一生。
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像她这样的中国人,国家才有了如今的繁荣富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支柱,向伟大的革命前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