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汉代过一个没有玫瑰花的七夕节醉影北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七夕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是传统民间重要的节日之一。

古时候男子的择偶标准不光是注重品德、言谈、容貌,针线活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穷人家的孩子,都要精通女红。

传说中织女是一位女红大师,更是中国女性崇拜的偶像。于是七月初七这天,女子便斋戒一天,沐浴净身。到了晚上,众人聚在一起。在庭院中安上一张供桌,摆上茶、酒、水果、五子、插上几炷香。乞求织女传授智慧和巧艺。

七夕节丰富多彩的乞巧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主要活动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穿针乞巧,就是在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借助月光,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针孔者称为“得巧”。

投针验巧,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

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此活动为喜蛛应巧。

七夕节礼物也很丰富:簪子、耳环、戒指、缠臂金、玉佩、香囊、梳子、罗帕、玉如意、粉盒、同心结、沉香团、扇荷包,头发,花样繁多。

每一种礼物都暗含着更深的寓意,比如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想与白头偕老意思。花椒因为多籽粒,含婚后“多子”的寓意。由送礼物也引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周宣王荒疏国政,姜后就留下了“退簪劝政”的佳话。

除了好玩的,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款式也极多,以巧果最为出名,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把面粉、芝麻,搅和在融化好的糖浆里。捍薄后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虽然许多古老的习俗被玫瑰花、巧克力取代了,但是那个象征爱情的美丽传说却一直流传至今。(醉影北京原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