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多传统手工艺,都在社会进步过程中,一些手艺都是在不经意中消失和失传。正在消失的民间老手艺。老手艺越来越少了,再过五十年,这些手艺成了陌生的词语,那时,真的失传了,这些都是美好的回忆!
1、编草鞋匠,草鞋最大的优点~经常穿没有脚气!我们这边的老风俗是家里有人去世了,孝子贤孙要穿草鞋,我奶奶在世时就会做,奶奶手特别巧,草鞋也做得特别好,我小的时候经常去帮她搓绳,用稻草和玉米叶子
2、打铁匠,小时上学路过铁匠铺,总要去里面看会,现在村里的老铁匠在世的就剩下一位了,今年72岁!执掌火钳和小锤的是师傅,抡大锤的是徒弟。小锤指哪大锤砸到哪。小锤是指挥,大锤跟着小锤的节奏,就像某些打击乐器,很有节奏,很好听!
3、千层底布鞋,以前当家的妇女,右手中指都戴一个顶针,缝补衣裳,纳鞋底做针线活必须要用的,必须都要用到的,家里都有毛线针,现在呢,满大街的妇女,有几个戴顶针的。有几个会做针线活的,会做布鞋的,会动剪刀给自家小孩裁衣裤缝衣裤的,都说人类在进化,其实退化的能力也不少。以前下放到农村,村里的小姑娘到了十来岁,每人都有一部纺纱的木纺车,现在去一部也没见过,许多“新农村”,看不见一头牛一只羊,一只猪,连鸡鸭兔子都不见。读大学到博士毕业,恐怕连水牛黄牛都分不清。以前讽刺城里的秀才分不清韭菜与麦苗,恐怕现在的学生出了校门,也是分不清的。文明在发展进步,其实退步的也不少。
4、“妆花”,发现没,这些技艺无法传承就是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之地。依托民族服饰的发展,才能带动缂丝、妆花、绣法及配套饰品用品的花丝镶嵌、"手上的灵性正在被现实消磨殆尽"。没有人继承,没有市场,就一直没有向前发展,这些方法,工艺希望国家可以保护和创新,目前制造业的国际级品质的产品真的很少很少。5、补锅匠,专业补锅的,是把铁化成铁水后补上去的。以前的物品质量不好,用不了多久就坏了,扔了心疼,所以要修,现在的东西,质量好,更新换代的快,都没坏,就是不想用了,想换新款,坏了就扔也不需要修,时代在变,思想也在改变。现在很多家庭锅用旧了就换新锅了,谁还补锅。话说回来现在这锅一般家庭用个十年八年也用不坏。这就是时代在进步。
6、篾匠,箩筐、粪基、背篓鱼篓等竹编农用品都是篾匠编的。编巴斗,波其,编席的,编鸡笼,编粪箕的人都没有了技术是真的要有人继承,现在这项手艺35岁以下已经没有人学了,这是一门好技术,世世代代都用的到!
7、弹棉花匠,“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即将消失的行当。人工弹棉花,棉花丝不容易断,而且松软,棉花不容易被脚蹬坏。好用。8、“改匠”,“扯锯、还(huan)锯,家婆门前在演戏”,这句童谣道出了一种目前已基本消失了的工种一一改匠。专职:锯大树或大板块。改料所用的工具主要是“改锯”,百日斧子,千日锛,清早一刻拉大锯。9、席匠,把芨芨编成席子,一种用来铺炕,一种用来铺房顶,《隐入尘烟》中有。八十年代我们小时候,这种芦苇席有的铺在床上,有的夏天铺在院里树荫下乘凉小憩,更多的时候是拿来晒粮食记得小时候睡这个,有个破洞洞就傻了一不小心就扎下,家里老人拿布包边,婆了拿布补起来。比人造革的环保多了非常实用,看着舒服,用着舒服,这手艺很累,恐怕现在年轻人干不了,这个以前我整个村子都会编,我们村名就叫打蓆庄,因为每家都会,现在也没人编了,也没有苇子了。
10、修钢笔匠,我还有两支老款钢笔!六十年代左右的。喜欢师傅在钢笔刻字。上小学、初中时,每隔十天半月就有有个修笔匠来学校修钢笔,还会在笔杆上刻画刻名字,我们都叫他老赵。记得还有一首顺口溜只要他来摆摊,小学生就会大声念叨:老赵老赵钢笔拾掇,拾掇不好倒赔两毛。唉,一晃就过去了四十多年了。现在回想起来,老赵的相貌还有些印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但是,我们应该把这些传统的文化利用各种手段记录下来,它们毕竟是璀璨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不是能用文字记录下来,制作的工艺材料、过程,就像《梦溪笔谈》里记载活版印刷一样。我们的历史都是文字传承的,留给后人以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