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宫妃子有几级皇后贵妃常在答应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清代后宫典制,也是到康熙时才趋完备的。在此之前,尤其是关外努尔哈赤吋期,不但殿廷卑陋,亦无宫闱名号,其妻均统称“福晋”。

皇太极在改元称帝的同时,便设立了中宫清宁宫、东宫关睢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等五宫,并册立皇后、诸妃,“位号既明,等威渐辨”。福临入关后,热心于学习明朝的旧典,顺治十五年(年),根据礼官的建议,设宫正司和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绩等六局,置夫人、淑仪、婉侍、柔婉、芳婉、贞容、慎容等职及诸女官。未及实行,便因遭到满洲亲贵们的反对,而趋于流产。

康熙以后,正式确立起以皇后居中宫的后宫体系。大内建有坤宁宫,位居后宫中央,两旁排列12宫,东边的叫景仁、承乾、钟粹、延禧、永和、景阳,称东6宫;西边有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叫西6宫。

按照规制,坤宁宫是皇后的住处,东西12宫系妃嫔所居。不过这只是形式而言,在清代,皇后并不常居坤宁宫。12宫也有皇太后、皇帝、皇后居住的。像慈禧为嫔、妃时,赐居于储秀宫,当了太后以后,仍常居于此。长春宫则是慈安太后的居所。

一、皇后

皇后的册立有3种。

一是皇帝举行大婚,迎娶皇后入宫,同时举行册立之礼。

康熙四年九月初八日,玄烨帝奉太皇太后之命,立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皇帝大婚是国家重要的庆典活动,因此礼部官员要提前一天祭告天、地、太庙和社稷,再由皇帝亲诣奉先殿向列祖列宗行礼,然后派官员带各种贵重礼物到皇后家行大征礼,最后才行册立之礼。册立的主要礼仪是皇帝派大使向皇后送金册、金宝。金册是工部用黄金所制,上面镌刻着礼部撰写的册文;金宝即皇后的印章。

这两样东西就是皇帝给皇后的“身份证”。九月初八日一早,康熙帝身着礼服到太和殿读阅册立赫舍里氏为皇后的册文,接受文武百官的祝贺。然后,内蜜仪卫抬着恭放册宝的彩亭,使臣举着“节”,率领着浩浩荡荡的迎亲大队,到赫舍里氏家宣读册文。接着,凤冠霞的赫舍里氏乘坐凤與,在銮仪卫的前导下,离开母家,从大清门及各门的巾门进入皇官,成为玄烨帝的第一位皇后。

第二种是由皇贵妃、贵妃或妃、嫔晋升而立的皇后。

康熙十三年五月,皇后赫舍里氏生下二子胤礽,可能患产褥热,仅7天就死了。三年之后,玄烨帝奉太皇太后之命,又册立了一位皇后。这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是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

她本是玄烨的妃子,大婚时对皇后应行的那一系列礼节,她都没有享受过,因此要“补行纳彩、大征,如大婚礼。”(《清史稿》)康熙十六年八月,如同第一项立后一样,康熙帝遗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自己又到奉先殿行礼,然后才派索额图为正使、李霨为副使,给钮祜禄氏送册宝。所不同的是这项册宝仅由太和殿送至景运门,再由内监送入后宫,面不是送至遏必隆家。

由妃嫔册封为康熙帝之皇后的,还有皇贵妃佟佳氏。皇后钮祜禄氏在受册封第二年去世。十一年后,玄烨才册封皇妃佟佳氏为第三位皇后。佟佳氏一直受到优惠的待遇:康熙十六年被封为贵妃,二十年又晋为皇贵妃。但不知何故,尽管当时中宫久已虚位,玄烨却迟迟不为皇贵妃佟佳氏再晋一级。

直到二十八年七月,佟佳氏患病不起,玄烨才奉皇太后之命,册立佟佳氏为后。可惜佟佳氏那时已奄奄一息,无力应付封册时需行的一系列繁文缛节。因此,仅由礼部送册宝,玄烨再向全国颁发“皇贵妃佟佳氏正位中宫”的诏书,册封大典就算结束。佟佳氏当皇后不过一天,便与世长辞。

第三种是追封皇后。

清朝的皇帝很少是正宫皇后所生。皇子即位后,如先皇后在世,尊为母后皇太后,尊自己的生母为圣母皇太后(如先皇后已去世则不再区别),生母去世,再上号为“皇后”。玄烨即位后,尊顺治帝的妃子、自己的生母佟佳氏为慈和皇太后。

第二年佟佳氏去世,玄烨给予她上谥号为“孝康慈和庄懿惠崇天育圣章皇后”。按照这一惯例,康熙帝的德妃乌雅氏,因是雍正帝的生母,雍正帝即位上徽号为“仁惠皇太后”,未及举行典礼即死去,亦上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成了玄烨的第四位皇后。另有一种情况是皇帝在潜邸时的嫡妃,未登极即死去,即位后亦追谥为皇后,如咸丰帝的孝德显皇后。

但是,也有并非为嗣皇帝生母,死后却被遍封为皇后的唯一例外,即顺治帝的宠妃董鄂氏。这正说明清初后妃制度的不健全。

二、皇后以下诸嫔妃

后宫中,皇后主内治,总摄六宫,以下按位次排列有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上述后妃定额,是指同时拥有数,她们中如有因病死亡或遭废斥而晋位册立的,则不在限制之内。据不完全统计,在康熙帝玄烨名下统共册立过4个皇后,3个皇贵妃,又封贵妃2人,妃12人,嫔8人。乾隆帝弘历经册立的皇后3,皇贵妃5,贵妃8,妃10,嫔6。

册封妃嫔的礼仪,与册立皇后基本相同,仅仅不施行纳彩、大征礼。其主要礼是颁发“身份证”—金册和金印(封嫔有册无印)。一般说,册封妃嫔应是逐级加封,但实际上常常有越级加封,又有受到皇帝冷遇而降级,还有当了太妃太嫔后,由嗣皇帝给晋封的。如康熙帝的贵妃钮祜禄氏(孝昭皇后钮枯禄氏之妹)、贵妃佟佳氏(孝懿皇后佟佳氏之妹),入宫后既没有当过贵人,也没有当过嫔,而是直接册封为妃。佟佳氏到雍正朝又被提了一级,成为皇考皇贵妃。

上述人员中,有的还是本人故世后,嗣皇帝为了加恩而追封的。当然,也不是所有皇帝都要有足够的妃嫔。像光绪帝载湉,终身只有1后2妃。在妃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等。她们的进封,就无人数限制。

据康熙四十六年(年)的统计,宫内共有大答应64人,小答应人,答应41人,合人。这些尽管不都受到过皇帝的“临幸”,但均属玄烨媵妾之列;又据第一历史档案馆宗人府档案所载,雍正帝胤禛除皇后外,另有皇贵妃2,妃3,嫔1,贵人5,答应4,常在7。大小答应不在其内。所以清代的后宫,虽较汉唐十四级、明代十二等有所减少,但不等于皇帝拥有的妻妾数就一定会相应的减少。

皇帝的母亲叫“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由于清代的皇帝多非中宫嫡裔,所以每当嗣皇帝继位后,便要尊封生母为皇后。这样往往同时会有两个皇太后。像同治帝载淳即位后,将父亲原立皇后钮祜禄氏称“母后皇太后”,同时又尊封其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为皇后,称“圣母皇太后”。

当然,也不是所有皇帝母亲都可以尊封太后的,光绪帝载活以道光帝旻宁裔孙入继为咸丰帝奕詝嗣子而承大统的,这就排除了他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尊封太后的可能性。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按规制居于慈宁、寿康、宁寿诸宫,在大内宫廷建筑中,居于东西12宫的外围。

各成院落,表示独居天地,颐养天年。先皇妃嫔统称太妃、太嫔,随同太后居住。为了防范历史上经常发生的嗣皇帝与年轻的太妃、太嫔有蒸淫苟且之事,皇帝到太后处请安,太妃、太嫔一般不得在侧,其它场合也要双方回避。一直要等到她们的年龄超过50岁,才可和嗣皇帝见面。

在清立国初期,统治者为了扩大自身的力量,十分看重与外族的联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聘娶多个蒙古妻子。

进关之初,顺治帝福临的后妃中,也有好几个后妃来自蒙古草原。此外还鼓励满汉通婚,他本人就曾纳汉官侍讲学士石申女为贵人,后晋恪妃。但为时不久,统治者便发现这种做法的危险性,居于少数的满族很快就会被众多的汉人所融合同化。

于是诏停满人与汉人成婚,并禁宫中蓄养汉女,至于编入八旗的汉军则不在其内,但实际上很难做到,从康熙帝玄烨起,就常有江南汉族佳丽,被进选内廷,也有因得宠生育子女而得“主子”封号的。

三、选秀女制度

为保证皇帝及其宗亲婚配的需要,清代自顺治年间起,便规定每隔3年,便要在八旗户口中挑选一次“秀女”。吴振棫《养吉斋从录》曾详细记录了选秀女的过程:

“挑选八旗秀女,事隶户部。每旗分满、蒙、汉为先后。满、蒙、汉之中,以女子之年岁长幼为先后。造册分咨各旗。其年自十四至十六为合例。有应挑而以病未与者,下届仍补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谓之逾岁。则列于本届合例女了之后。

每日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匀配,不序旗分也。挑选之前一日,该旗参领、领催等先排车。如挑正黄、镶黄两旗,则正黄之满、蒙、汉分三处,每一处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车树双灯,各有标识。日夕发轫,夜分入后门,至神武门外,候门启,以次下车面入。…….计时已在次日巳午之间。选毕者,复以次登车而出,各归其家”。

“应选女子入神武门,至顺贞门外恭候,有户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时,太监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当意者,留名牌,谓之留牌子。定期复看,复看而不留者,谓之摆牌子。其牌子书某官某人之女,某满洲人(蒙古、汉军则书蒙古、汉军),年若干岁”。

由于挑选秀女,主要是“备内廷主位”,即充应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任,“或为皇子、皇孙拴婚,或为亲、郡王及亲、郡王之子指婚”。所以她们的家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格。一般是“满洲、蒙古护军、领催,汉军笔帖式、骁骑校以上女子皆与选”。外任官文职同知以下,武职游击以下;驻防八旗三品以下官员随任之女,皆可免予选送。

另外,公主之女也不与选。当然这样的规定,中间也有发展变化的。

由于在八旗中,后来又陆续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这样入选的女子,可能就不限于满、蒙和汉军了。乾隆四十二年,弘历下谕:“现在挑选京中回子秀女,俱由内务府佐领下办理,其住居健锐营之新旧番子,遇挑选秀女,着归入正黄旗满洲都统办理”。这里的回子秀女,系指维吾尔族女子。

她们大多是乾隆二十四年(年)清廷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迁京居住的。至健锐营新旧番子,乃四川两金川之役后陆续从该地选拔的藏族兵弁。他们都被编在上三旗内,故按定制也要遴选秀女。还有原牧于新疆等地的额(厄)鲁特蒙古,康熙至乾隆前期,也有不少人被编入八旗。乾隆二十三年(年)定例,“各旗佐领下附入额鲁特及岁之女”,亦需“一同入选”。尽管如此,对于旗人抱养民人为嗣而出生的子女,则限制颇严,规定必须另记档册,以防止含混选入。

四、宫女制度

宫女的挑选情况也与选秀女颇相类似,不过因为她们主要是为内廷主位供差遣或洒扫服役,所以要求的身份不高。并限于内务府所属上三旗包衣佐领范围之内,任职在佐领、管领以下的女子。由内务府会计司负责,年龄在13岁以上。

初选进宫后,先“试以绣锦、执帚一切技艺,并观其仪行当否”,再定留与不留。上上等者“教以掖庭规程,日各以一小时写字及读书、写读毕,次日命宫人考校,一年后,授以六法”。其中品貌娇好者分配到各宫,侍候太后、皇后和诸妃嫔起居。大致皇太后的宫女定额是12人,皇后10人,皇贵妃、贵妃8人,妃、嫔各6人,贵人4人,常在3人,答应2人。

其余便在尚衣、尚饰所服役。她们除有病经查验属实可提前还,…般要到25岁出宫,(开始定为30岁),听从出嫁。有的宫女因为“帝后得用,仍留宫承伺十年”,这样出宫时已是35岁的中年老处女了,连正常的婚嫁都很困难。当然,里面也有少数被皇帝看中而升格为答应、常在,甚至晋为嫔、妃,那就要永远留在宫中了。

一般宫女通常由内监管理。“内监权甚大,其家有馈赠,必山各门监交进,进一物,非二十金不可”。宫女在服役以外,平时需“赖女红以自成”,所用绸布针线和缝制的成品,都由内监代为买卖,故“巷监亦从中渔利焉”。宫女们虽衣着锦缎,“四时更新”,但吃住条件恶劣,“所居屋漏墙记,巷十室,居十人”。吃则“每餐置饭木桶,咸鹅、鸭肉一片佐之,臭腐不中食,还之,下餐复进,故宫女姿色多消减”。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皇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