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婚礼仪式与新娘社会性别展演,订婚仪式

导语:婚礼是新娘身份转变与社会性别展演的集中场所,新娘在婚前进行的生活技能习得、外貌管理等方面的努力都是为了婚礼当天能以当地人所期待的状态出现,从而获得亲友的夸赞和认可。婚后习俗则在引导新妇适应自己新身份的同时又要求她不能忘记娘家的父母,要和睦娘家和婆家的关系,做到以上才是合格的女性。

01新娘与母家分离时会举行独特的仪式,女方家庭用聘礼给女儿作嫁妆

1、开脸、上头和换装:做最美的新娘

婚礼是新人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结为连理的仪式。新娘在婚前进行的瘦身和保养皮肤的准备就是为了在婚礼当天以最好的外貌出现在众人的面前。而开脸、上头和换婚服的仪式从样貌、发式和身材上一起展现出了新娘最美的一面。不仅是新娘自身想让自己做最美的新娘,更是为了让到场的来宾看到自己的美,这样新娘是会受到称赞的。

虽然法律条文没有规定女性必须规训自己的身体,但是在民的层面,如果女性不这样做,就不能受到外人的称赞和其他女性的羡慕,会被认为夫家娶了一个没有“女人味”的新娘,否定了自身作为女性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权制社会把女性变为了男性的附属,而性别文化控制了女性身体的大小、形态,姿势以及人们可看见的日常的行为举止。所以婚礼就是向外界展示女性婚前身体规训成果的最佳场所。

2、吃离娘饭:与母家关系的转变

在武乡县的婚俗中,结婚当日新娘的早饭是饺子和炒饼等具有武乡特色的食物,被称作“吃离娘饭”。男方家在订婚的时候给女方“离母钱”是女性未来和娘家关系的征兆,以此仪式告诉女性婚后将要到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体现出当地对于女性婚后与娘家要适当分离以及融入夫家的要求。

同时,订婚仪式也代表着女性要恪守本分,不能再接受其他男性的追求。接着,当新娘于婚礼当天早上吃完“离娘饭”后,就正式象征着新娘与母家的关系从此时开始发生转变,这是女性以未婚的身份在娘家吃的最后一顿饭,要求女性吃完这顿饭就要与娘家告别。

“吃离娘饭”作为新娘从原生家庭分离出去的第一个仪式,反映了嫁女与原生家庭关系的初步转变,体现了当地希望嫁女婚后实行“从夫居”的生活方式和婚姻模式,初步切断了嫁女与母家的关系。

还有很多人家的这一仪式是新娘母亲喂女儿吃“离娘饭”,母亲喂饭的行为一般在儿童幼年时期才会出现,喂将要出嫁的女儿吃饭,象征着女儿嫁作人妇,将要开始新的生活。

3、摆嫁妆:为新家庭的组建贡献力量

男方下达聘礼后,女方家庭用聘礼给女儿准备嫁妆,是娘家为嫁女所陪送的新婚礼物和婚后的生活资本。有的人家把聘礼全部用于准备女儿的嫁妆,被当地人叫做“人家给多少我们给你陪多少”,家庭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再给女儿添点钱陪过去。但也有的家庭会留出来一、两万,作为新娘父母费心养育女儿多年的回报。

嫁妆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婆家的生活用品,根据家庭状况不同,有衣服,支票,轿车等。嫁妆的多少视男方给的彩礼和女方家庭实力的情况而定。但是,不管嫁妆多少,都表达了父母对女儿出嫁的一份心意。聘礼作为外来资产进入女性家庭,再由女性的父母分配给女儿陪嫁,成为婚后生活资本被女性带到了夫家。

嫁妆多的女性婚后在婆家更具有话语权和地位,父母总是在家庭经济条件准许的情况下为女儿置办最好的嫁妆。在武乡县举行婚礼的当天,新娘母家会把衣服等日用品放在红色的行李箱里整齐摆放在新娘的闺房,而支票,汽车等陪嫁则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让亲朋好友观看。

一般来说,摆嫁妆一是为了展现家庭实力,说明了女性或者女性的家庭也为新家庭的组建贡献了力量;另一方面,嫁妆是父母对女儿爱的体现,为女儿在夫家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如果男方家庭给的彩礼钱比嫁妆钱多太多,或者新娘家给的嫁妆远远低于其家庭实力的标准。

就会被外人猜测是不是原生家庭和女儿的关系不好或是让外界产生“卖女儿”的想法。可见,“摆嫁妆”仪式体现出嫁女的父母通过给予嫁女生活资本的方式帮助其在婚后的生活中争取了一定的话语权,从而使女性在新家庭中并不完全处于附属地位,随之也能平衡家庭中的夫妻关系。

4、抓富贵及其教育内涵

抓富贵是新郎和新娘分别在各自家中完成的仪式,由新郎或新娘的母亲拿着盘子里边均匀摆放着各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站在他们身后,新人坐在床上的罗圈椅上,向后抓三次盘子里的钱。新郎在接亲前完成这一仪式,新娘在开脸、上头、换装仪式后完成。

但是从新郎抓富贵时所抓到的钱只需放在自己家的柜子里即可,而新娘抓到的钱则要带到夫家这一现象可知“抓富贵仪式”对新娘的教育意义明显多于新郎。新娘抓到的钱要放在随身的手提婚包里带到男方家的,而新郎抓富贵抓得的钱则不用移动,体现出夫家财产不外流的特点。

盘子里的钱很明显不是新娘家的所有钱,但是却象征了一个家庭的财富,新娘不能抓走太多,意味着嫁女最好不要主动向娘家寻求过多财产的继承。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女儿二十多年,女儿出嫁后就成了别人家的人,娘家已经完成了养育她成人的责任。对于家庭财产的分配,说明在当地社会仍然存在男性财产继承的观念。

5、拜别母家

拜别母家于新娘被新郎背出闺房门以后举行。此时,新人和女方的父母及家庭其他长辈合照。随后,新人给新娘的父母磕头,一是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二是与父母告别。虽然是告别的仪式,但正是这一仪式,使父母与嫁女的感情体现达到了高潮。新娘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深深地懂得女儿已成为别人家的人。

担心女儿出嫁后生活的不顺利,怕她吃苦,因为舍不得自己养育多年的女儿而难过,而新娘更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父母养育自己不易,不舍得离开自己的父母。也认识到婚后自己就成为了独立的个体,要去新的环境生活,不能再像未婚时一样事事依赖父母。这一仪式就要求新娘婚后融入夫家,正式切断了嫁女与原生家庭的联系。

02了解武乡县婚俗中蕴含的社会性别观念,新人宣言体现出女性的温柔

武乡县的婚礼习俗折射出了当地的社会性别观念。首先,“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和生活模式依然存在。通过女性在婚前被要求学习做饭等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订婚仪式”中夫家为嫁女准备的针线、针线盒、香皂盒等物品可以看出当地婚俗明确了两性在家庭中的性别分工。

新人在婚礼上的宣言,体现出女性被要求温柔、体贴和做好贤内助,构建出了贤妻良母的传统理想女性形象。因为,民众评价一个家庭是否是一个“好人家”其实就是在对家庭女主人做出评判,当地人称赞女性主要是看她是否能达到“女主内”的标准。如此就说明了女性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家庭中,日子越过越红火被认为是女性的功劳。

如果做不到这些,传出去会被其他男性说闲话,认为日子过得不好是她的原因,也会被其他女性笑话;其次,存在“男主女从”的社会性别观念。在“喝红枣芥根汤”仪式上,女性被要求蹲在男性后方,这就反映了当地希望女性在婚后要以丈夫为主。

顺从丈夫的要求,以此指导嫁女的行为,构建了谦顺的理想女性形象;最后,在与生育习俗有关的“送百步”仪式和“喝疙瘩汤”“喝红枣芥根汤”等仪式中,不仅反映出当地希望女性婚后能尽快为夫家传承子嗣,更表现出能生育男童的愿望。

结语:新娘在娘家、婚礼、婚宴时穿着的不同婚服体现了婚礼作为过渡礼仪的功能,三次换装从分离、过渡和聚合三个递进的过程指导了女性从嫁女到新娘再到人妇的身份转变,表现出当地对于不同阶段理想女性的要求。而新娘承担的与“拜别娘家”有关的仪式首先引导嫁女和娘家关系的转变,才能作为其嫁入夫家的前提和新生活的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5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