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导读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之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迎来一位熟悉的客人。正在湘西州调研脱贫攻坚工作的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又一次来到了村里。从年11月3日陪同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考察算起,这已是杜家毫过去7年内第6次造访十八洞村了。(年3月24日,杜家毫第六次来到十八洞村考察调研。)现场一进村,杜家毫就与闻讯而来的村民们拉起了家常。“虽然没有天天和大家见面,但我天天都在喝咱十八洞的山泉水。”“听说前不久施六金生了个大胖儿子,真是件大喜事。”老朋友们见面,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随着这几年十八洞的旅游红火起来,许多村民都开起了农家乐、民宿,甚至于主题邮局、村镇银行也都开到了村里头。一路走,村里的发展变化,一桩桩、一件件,杜家毫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再次来到村民石拔专大姐家里,杜家毫握着这位70岁老人的双手高兴地说:“这几年经常在网络上、电视里看到您,都已经成为十八洞的代言人了。不仅日子越过越好,身子骨、精神头也越来越好!”(年3月24日下午,杜家毫在十八洞村考察特色产业发展。)7年前,杜家毫第一次见到村民石顺莲时,她还是一位不善言辞、毫无市场意识的家庭主妇。5年前,杜家毫走进石顺莲家里,买了3个她自己做的苗绣钱包。这次见面,石顺莲正指导村里的绣娘们制作非遗苗绣。如今的她,已是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的理事长,带领着村民们风风火火闯市场。小针线也能做出大买卖。一见面,石顺莲便拉着省委书记参观苗绣产品。在一幅绣有高铁图案的苗绣产品前,石顺莲告诉杜家毫,去年,中车株机与合作社签订了定制苗绣采购合同,光这一个订单就有18万元的收入,“现在是高铁开到哪,我们的非遗苗绣就走到哪,今后还将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很难想象,这样的话语出自一位曾经的贫困农妇之口。这7年间,石顺莲所发生的变化,正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动缩影。7年来,十八洞村全村人均收入由元增加到元,增长近10倍;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一纸空白增加到.24万元。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也成为了湖南推进脱贫攻坚的生动缩影。十八洞何以能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梳理省委书记的这6次到访,我们可以找到答案。第一次:年11月3日“近距离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每一句嘱托都言犹在耳”(环境优美的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李健摄)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陪同。此时,十八洞村还是武陵山脉深处的“穷旮旯”,道路泥泞、屋子破旧、厕所透风。年,全村户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7.7%,40岁以上的光棍汉就有48人。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我近距离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时至今日,每一个场景都历历在目、每一句嘱托都言犹在耳。每次来十八洞村,我都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视察时的一些细节,每当看到十八洞村发生一系列改变,都会由衷地感到兴奋。”杜家毫曾发表在《新湘评论》上的一篇署名文章中这样写道。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方针指引下,这个贫困的小村庄开始迎来蝶变。第二次:年6月25日“认真解剖‘麻雀’,做好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年6月25日,杜家毫在村民石顺莲家中,购买了3个苗绣工艺钱包。)年6月24日至25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赴湘西州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其中一站就是十八洞村。搞农家乐的村民施全发乐呵呵地告诉杜家毫,现在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自己现在一个月收入顶过去一年。在村民石顺莲家中,杜家毫买下3个苗绣工艺钱包,祝愿大伙的钱包越来越鼓。这次调研中,杜家毫提出要解剖十八洞村这个“麻雀”,从中找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规律。具体怎么做?杜家毫提出要求: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善于从国家各项政策中捕捉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和资金投入。抢抓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号召和吸引老乡回乡创业,坚决打赢以自治州为主战场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基层组织建设也是杜家毫在这次调研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9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