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年版)》,今秋开学后,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孩子们将学习煮饭炖汤、种菜养禽、维修家电等各种生活技能。在我们身边一直有一群热爱劳动的中小学生,他们体谅父母、热爱劳动,是“小当家”,5月17日,笔者将镜头转向他们。
针线编织,手艺了得
收拾床铺、打扫卫生、缝缝补补,家住宿城区银河花园小区的杨依依,今年11岁,虽然年龄不大,但做起家务来一点不含糊。
“她自小就对针线活感兴趣,我们也下意识地放手让她自己做。”杨依依的母亲曹冉说,孩子难免顽皮,衣服会被刮破,每当这时,她就会给女儿衣服的破损处,缝补上可爱的卡通人物,而杨依依则会在旁观察妈妈如何缝制,时间长了,杨依依便尝试自己动手缝补。
曹冉说,杨依依第一次尝试操作时,自己简单地指点一下,她很快就能上手缝补了。“那是她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帽子坏了,她自己就拿着针线,按照我说的方法,把帽子缝好了。从那以后,她的衣服、玩具等,只要有破损,她都能主动地缝补好,有时还会帮同学缝补东西。”
除了针线活,杨依依还爱上了编织。目前,杨依依已经学会简单的编织方法,现在正在编织的围巾,也快要完工了。
“因为孩子很喜欢做手工,所以我现在看到一些好看的手工艺品,都会买回去,让孩子动手做。”曹冉说,多动手、多动脑,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也能让孩子从中找到乐趣,丰富生活。
对于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曹冉认为,这对于很少劳动的孩子来说,是个很有必要的课程。“通过劳动课,至少孩子可以学会一些必要的生存技能,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劳动的辛苦,也就能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曹冉说。
炒菜煲汤,样样在行
家住宿城区项里花园南区的杜雨涵是家中名副其实的“小厨娘”。
去皮、切丝、下锅烹炒······今年12岁的杜雨涵在厨房熟练地炒起青椒土豆丝这道家常菜。“因为我很喜欢吃美食,所以对炒菜很感兴趣。”杜雨涵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看家人做菜,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习做菜。
“因为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所以我就自己摸索,一开始做的是比较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杜雨涵说,“班里的同学中,很少有会做菜的,所以他们都很佩服我。其实做菜并不难,只要勇于尝试,勤学勤练,就能做出一道道美食。”
作为一名“吃货”,杜雨涵经常会看一些做菜的视频,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食物,就会尝试着做。“前段时间妹妹想吃葱油饼了,我就上网看教学视频,早晨做给家人吃,大家吃了都说好吃,我心里也挺开心的。”杜雨涵笑着说。
“孩子不用大人操心,家里冰箱里只要有食材,她就能做出菜来。”杜雨涵的父亲杜辉说,孩子很懂事,除了做菜,平时也会主动打扫卫生,参与家中的劳动,为父母减轻了很多负担。
“我觉得把学校开设劳动课,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很好的事情,可以让孩子在劳动中,懂得感恩,珍惜现在的生活。”杜辉说。
收纳整理,绝不让父母费心
“虽然错过了劳动课有些遗憾,但是我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做一名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家住宿城区佳源·公园一号小区的李俣欣今年15岁,是一名初三学生。
平时,除了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李俣欣在家中也会主动利用空闲时间,和父母一起做一些家务,她告诉笔者,从小父母就非常重视对自己个人生活能力的培养,像洗衣、拖地、整理收纳这样的家务活,自己也都做得很好。平时会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到了周末她也会安排好时间帮着父母洗衣服、打扫卫生。
李俣欣的母亲程如认为,培养孩子劳动,对其未来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她说:“现在的一些家长培养孩子,将重点放在了学习上,对孩子的劳动能力略有忽视,这种方式并不好。我认为劳动课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生活离不开劳动。虽然我的孩子错过了这堂课,但是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也会重视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孩子长大后,读大学、参加工作都要独立生活,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一定有帮助。”(颜靖尧朱婉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