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与借光凿壁偷光“凿壁偷光”是宣扬了匡衡虽家境贫困,却勤奋好学的故事。然而,“借光”一词与凿壁偷光虽有关联之意,却无实在依据。倒是流传下来的两则故事,让我们知道古人对“借光”之实惠在个人获得上的大智慧。《战国策.秦策》里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秦国名将甘茂遭人陷害,被迫逃亡齐国,出了函谷关后,遇到了苏秦。苏秦问甘茂,欲往何处?甘茂却买个关子,反问苏秦,“你可知江上女子的故事”,苏秦不知甘茂何意,回答说,“不知道”。苏秦甘茂于是就绘声绘色地说起,“江上女子家中贫困,买不起灯烛,就跟着别人家女子在灯下作些针线活。时间久了,别人家对她老是来蹭灯烛,有些生厌,大家商量着想个理由将她赶走。女子听闻后,瞅准时机,跟大家伙说,我虽然没有灯烛,但我每一次来的都比你们早,为你们打扫好卫生,铺好席子,我只是借你们墙上反射的一点烛光,而你们却不用打扫卫生,如果赶我走,我是没有烛光点亮了,但对你们也是损失呀。众人一听,觉得女子讲的也在理,就没再提起赶她出去的话头。”甘茂看见苏秦听的入耳,话锋一转,“你看,我现在因为没有才能被秦国驱赶出来,出了函谷关。我愿意像那个女子一样,为你打扫卫生,铺好席子,你能收留我吗?”苏秦何等聪明,马上明白甘茂自谦之词,他一口应承下来,将甘茂推荐给齐国。苏秦的方法很是巧妙,他走了个曲线救国。先跑到秦国,跟秦王说,“秦王,你看甘茂是贵国良将,他对秦国的关隘、要冲无不了如指掌,一旦他跑到齐国,在联合韩国和魏国,来攻打秦国,这将是一个很大的威慑。还不如现在用重金将他迎请回来,回来之后,再将他软禁起来,这样秦国既没有损失,又消除了危险。”秦王一听,立马派人携带重金去迎请甘茂。甘茂看到秦国使者前来,早知来意,一口回绝。苏秦这边从秦国转到齐国,对齐王说:“秦国良将甘茂,秦王封他上卿,拿着相印去迎请他,他都不愿回去。他觉得你齐王德高威隆,愿意来齐国为你效劳。如果大王不留下他,让秦国迎请回去,对齐国将是一个大大的危险。你是愿意消除一个危险,还是愿意树起一个危害哩。”齐王一听,立刻派人将甘茂接到宫里,马上封他为上卿。从此之后,人们将甘茂讲的江上女子的故事,浓缩成“借光”两字,被广泛地使用了。郑板桥耻于“借光”郑板桥清郑燮《十六通家书小引》:“板桥诗文,最不喜求人作叙。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訕,遭其荼毒而无可如何,总不如不叙为得也。”这段话郑板桥说的很清楚,写了诗文,借王公贵族以显身价是可耻的,求名人名士,会被讽刺挖苦,遭到荼毒还无可奈何,还不如自己作序。但凡有气节的人士,无论是文化人,还是普罗大众,他(她)都会厌恶去依托其他的人,借人家的光来显耀自己。“借光”的社会折射如今,“傍大款”、“走上层”、“托名人”、“模仿秀”等等都是“借光”的现代形式演绎。这些现象有深层的社会原因,但多半是人们缺乏自我认知,自我贬低导致。只有真正认识到,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全自我价值体现,才是一个认知健康,思想成熟,心态乐观的人。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干。其实,人们早就提出任何“借光”行为的短暂性,长久的保障,只能依靠自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