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秘方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74090.html
故乡的乡亲们并不喜欢穿新衣服,或许这种不喜欢只是一种故意表现出来的不喜欢,而不是真的不喜欢。但他们平时就是不穿新衣服,要是赶大集的时候,或者出席婚礼的时候,就会穿新衣服了。
在物质条件不丰富的年代,人们一个比一个穿得破。有的肩膀上补了一块粗布补丁,灰色的,和衣服一个颜色,不认真看看不出来。灰色的补丁和灰色的衣服统一为一个整体,还不失美感。可能打补丁的妇女有着一双做针线活的巧手,能给男人找一块和衣服一样灰色的补丁,密密地缝了吧。
有的女人不讲究,给男人缝了一块和衣服颜色不一样的补丁,譬如在灰布褂子肩头缝了一块红色的布块,或者在绿色的裤子膝盖处缝了一块灰布的补丁,有的竟然在裆部缝了一块红色的补丁,还有的在裤子两个屁股蛋子的地方缝了两块屎黄色的补丁,以至于经常被人拿来开玩笑。
鞋子也是要修补的,一般都是大脚趾的地方有破洞,需要用一块结实的帆布补上,要是开了胶,就用针线缝,要是用胶水沾一下就要费钱了,还有的竟然用烧红的铁条烫一下塑料的帮子,竟然能烫结实,尤其是夏天穿的凉鞋,大多用塑料制成,钎子的地方经常掉落,要用烧红的铁条烫一下。有人竟然用烧了的铁条烫头发,算是别出心裁了。
乡亲们要下地干活,不能穿得人五人六的,谁要是穿了干净衣服或者没有补丁的衣服下地,谁就会成为被讥笑的对象,被说成人模狗样的。或许,他们违背了乡亲们的价值观,也违背了下地干活的规矩。
下地干活就要穿破衣服,穿宽松衣服,毕竟,干活要流汗,要接触土壤,甚至要和庄稼的秸秆亲密接触,要是穿了新衣服,一定会被弄脏的,甚至要被挂得成了乞丐服。曾经一家给孩子买了一件毛衣,那孩子穿着毛衣到地里玩,只是在玉米秸垛上打了一个滚,就变成了浑身粘了毛刺的绵羊,立刻就失掉了新鲜劲儿,成了灰头土脸的模样,也成了孩子们的笑料。
那个年月,人们都要下地干活,不劳动是可耻的。人们平时穿的就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鞋子上也是补丁,只要洗干净就不失体面。有一个老光棍,下地的时候穿了带破洞的衣服,只是他衣服上的破洞都用绳子绑住了,弄成了一个一个的小疙瘩,还不如让衣服保留破洞呢,不然连要饭的都不如了。
后来,我读到《五柳先生传》的时候,看到陶渊明写自己:“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就想到了我们村的那个“短褐穿结”的老光棍。
条件好一些之后,孩子们穿着光鲜一点了,有了卖的毛衣,人们就给孩子买,而不会自己买了毛线织毛衣了;有了皮夹克,人们照样买;有了羽绒服,人们还是买;有了西装,人们照样买。孩子是大人的招牌,只要孩子穿了新衣服,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孩子穿了新衣服,就能代表大人的脸面,给大人长脸,让大人觉得底气十足。
乡亲们手里有点钱之后,就想开了。有人会说,自己挣钱让孩子穿,凭什么自己不穿几件新衣服?
这话似乎获得了广泛的共鸣,于是,过年的时候,人们都要到集市上买一件新衣服穿,尤其是年轻人,正值找对象的年龄,绝对不会亏待自已,也绝对不会甘居人后,要在衣服方面下手狠一点。他们逛遍了服装城,还要逛遍了几个集市,花上百块钱买一件自己喜欢的新衣服,还要到理发馆理发,男的弄成三七分,照着张学友、刘德华那样的发型来搞。女人在服装方面下手更狠,一连买好几件新衣服,换着穿,还要买了香水和雪花膏,买了新的自行车,还是坤式的,穿上高跟鞋,走路的时候“嘚嘚”地响。路过一条街,整条街都带着香味儿。要是爱笑,就更能迷倒小伙子一片了。
衣服上档次了,人也就精神了;发型好了,人也就年轻了;皮鞋锃亮了,也就显得高雅了。
不过,很快人们就不再满足于一两件新衣服了。主要还是人们能挣钱了,在地里去干活的时候,只是穿旧衣服,但旧衣服上绝对没有补丁了。穿有补丁的衣服会被人笑话,甚至会被说成“给社会主义抹黑”。谁也不愿意背负那么大的罪名,就要穿没有补丁的旧衣服,还要洗干净了穿,而不能穿破衣烂衫,也不能穿别人不穿的衣服了。
以前,家里的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直到不能穿了,才打了浆糊,弄成鞋帮,再纳了鞋底子做成鞋,继续利用。还有的人居然穿了外国进口的化肥袋子做成的背心,在地里干活。只是因为化肥袋子用类似于绸子的纤维布做的,乡亲们觉得扔了可惜,就做成了背心,穿着干活都觉得可惜,但后来人们传说穿那样的衣服得病,就都不穿了,扔掉了。当然,背后背着几个外国字,翻译过来就是“XX化肥”的意思,不会翻译的还以为他们穿了外国名牌呢!要是会翻译的,就知道那是外国化肥的包装袋,说出来不好听。但是,现在某些化肥企业发的一些印有广告的背心仍然大行其道,乡亲们穿着仍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干活就穿,出门也穿,透出一股朴实的劲头。
现在人们穿衣服不再节俭,竟然受了互联网购物的影响,一个劲儿地在网上买衣服,有的衣服买了之后根本就没穿过,等到要穿的时候才发现,已经过时了。他们就会弄一包衣服,直接扔掉。我奶奶九十多了,还拄着拐棍在街里走动。只要她见到人们扔了衣服,就走过去捡。
她捡了好几件好衣服,有夏天穿的裙子,还有春秋季穿的毛衣和呢子褂子。幸亏她住着我家的老房子,就把老房子塞满了捡来的衣服,不然捡来的衣服还没地方放呢。她让我娘穿那件呢子褂子,我娘不穿,还给她买了一件新衣服。她很高兴,但又说浪费了,捡的衣服就够穿了,何必要买新的?她让我婶子穿呢子褂子,我婶子也不穿。
后来,直到她去世,那件呢子褂子还压在箱子底儿,很新的样子。我猜,呢子褂子最终还是要被扔掉,毕竟没人穿。而我那活了一百零一岁的奶奶始终都把呢子褂子当成宝贝,从来没舍得穿一下。就是我娘给她买的新衣服,她也没舍得穿,只是捡着旧衣服穿,却把新衣服压在箱子底儿上。
我娘收拾老房子的时候,看到箱子底儿上她给我奶奶买的那件新衣服,抖擞开看看,完好无损,眼泪就下来了。
现在生活真的好起来了,乡亲们都穿新衣服,要是进了城,都变成人模狗样的,要是不说话,人们就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村里的农民还是城镇的干部。
人们买了房子,买了汽车,就更对衣服不在乎了。或许,时代真的进步了,从衣服的进步可以看出来,从人们对衣服的态度也可以看出来。
不过,当人们看到一些妇女穿着像特殊职业妇女的时候,就只能慨叹世风日下了,或者是自己的思想落伍了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