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呼伦贝尔8月29日消息(记者金建军董云静)8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走进乡村看小康》走进呼伦贝尔,探访鄂伦春自治旗多布库尔猎民村。
呼伦贝尔物华天宝,不仅是祖国的绿色生态屏障、向北开放的桥头堡,还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繁衍的热土。这里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少民族”自治旗。其中,鄂伦春自治旗今年迎来建旗70周年。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鄂伦春族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的跨越。猎民们走出大山,开始定居生活。70年来,鄂伦春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全面小康。
“多布库尔”是鄂伦春语,意思为“很宽的河面”。年,鄂伦春旗多布库尔猎民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年,又被国家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多布库尔猎民村(央广网发鄂伦春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两天,多布库尔猎民村的鄂伦春族群众正在编排广场舞。
记者来到多布库尔猎民村,与村民们一起排练广场舞。穿着猎装鄂伦春族青年吹起鹿哨,或手持桦树皮碗,跳着鄂伦春族传统的舞蹈,尽情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年,朝阳猎民村整体搬迁到鄂伦春旗大杨树镇,并更名为多布库尔猎民村,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
这几年为传承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猎民村精心建造了多布库尔猎人部落旅游景区。多布库尔猎民村在结合民俗文化、自然地理优势,复原民俗风貌、开发创意民俗体验、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打造出集文化体验、游学研学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这里一年四季都是美景。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可赏色,冬可戏雪。
记者来到景区的民宿,外观造型源自鄂伦春原始原生态的居住房屋——仙仁柱。仙仁柱是过去鄂伦春族在森林中狩猎时,用动物皮和桦树皮搭建成的简易住所,现在成为了很多游客体验的一个重要项目。
多布库尔猎民村航拍图(央广网发鄂伦春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进入木屋,感觉到这个房间很宽敞,小屋的装修风格简洁、清新,内部配套设施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房间中用品大多选用的原木制品,让人倍感温馨。
这里摆放的都是鄂伦春人的工艺品,基本都是用桦树皮制作的,有针线盒、首饰盒、花瓶,还有雕刻在兽皮上的部落历史。房间墙面是灰白的色调,与摆放的工艺品、家具等共同呈现出鲜明的森林文化气息。
还有一面墙上挂着许多有生产生活印记的老照片,有狩猎的、有打渔的、有在森林中的日常生活照片,反映出鄂伦春人的历史变迁。
这个项目就是浪漫星空之旅。这个仙仁柱的屋顶是用玻璃建造的,在天气晴好的夜晚,屋顶的星光洒下,便会让你瞬间与星空相会。这边摆放的几张照片就是星空木屋的照片,璀璨的星空和星轨,梦幻迷人。
多布库尔猎民村美丽的星空(央广网发鄂伦春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多布库尔猎民村被大兴安岭拥抱,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色,让这个原始村落华丽转变成了旅游小镇,产业致富、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断提升着猎民们的幸福指数。
一排排齐整的鄂伦春特色民居、被绿树和草原环抱的村落、一尘不染的街道……这里就是鄂伦春族关丽的家。
43岁的关丽是多布库尔猎民村里的团结户,“团结户”就是夫妻两人一个是鄂伦春族,一个是其他民族。关丽从小在鄂伦春朝阳猎民村长大,朝阳村位置偏远,条件差。关丽和王魏武两口子只好去镇上做点小买卖。
年,朝阳猎民村整体搬迁到现在的多布库尔猎民村,村里分了免费住房,关丽夫妻俩也回到了村子,在村里开了家小超市,日子逐渐好了起来。年,随着游客的增多,关丽开了村里第一家民宿,一个夏天就能接待三四百名游客。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关丽爱人王魏武说:“猎民村房子不花钱,取暖费不花钱,卫生费不花钱,都是村里承担这些费用的,我们就出个电费。只要努力,肯定能挣到钱。”
如今,猎民村69户居民里已有42个团结户。发展旅游业,让各族村民驶入了团结致富的快车道。
和平花今年快70岁了,她的父辈和兄弟过去都是猎民,随着鄂伦春猎民下山定居,他们学会种地,进入了各行各业。谈起刚刚下山定居时的情形,和平花还是记忆犹新。“刚搬(下山)那时候,男的还出去打猎,肉都交公,到过年的时候再分。一开始还不愿意在屋里住,好像是害怕房子塌了似的,没习惯不是么。”
如今的猎民村,房子的外观还保留着原来“撮罗子”的样子,但是已经变成了集中供暖、有电有网有自来水的“小别墅”。现在猎民村的69户鄂伦春猎民全部参与到了旅游业中,接待游客超过8万人,旅游收入突破万元。年猎民们的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多元。今天的多布库尔猎民村,名鄂伦春村民全都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多布库尔猎民村党支部书记何泽承介绍说:“我们依托鄂伦春民俗特色资源建成了农业生态园、特色养殖区和民俗特色旅游景区。农民成了旅游从业者,农产品成了旅游商品,鄂伦春族村民找到了新出路。”
当地在大力拉动多布库尔猎民村经济产业的基础上,更注重对鄂伦春族文化的研究、传承、发展与展示。当年鄂伦春族人用于狩猎的工具现在还有保留,比如,将狩猎时吸引鹿的工具鹿哨,演变成乐器,编入到鄂伦春原生态的曲调之中,演奏出赋有鄂伦春文化特色的乐曲。
鄂伦春族人过去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山林之中,流传下来独特的桦树皮制作技艺、狍皮制作技艺等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是用麻线掺和马鬃,一起做的,挑水几十年也不烂,碗、盆、水桶都是这个。”葛色荣老人戴着老花镜、顶针,一边认真缝制着桦树皮,一边跟记者娓娓道来。桦树皮器皿、用具伴随着鄂伦春人游猎生活,从古代走到今天。亭亭玉立的白桦林不仅装点了大地,装点着鄂伦春的家园,还默默地为鄂伦春造福,给生活增添色彩。葛色荣老人说,现在很多人家里还在使用桦树皮制品。
“现在我们就放咸盐、茶叶、调料,都放里边防潮。”葛色荣老人介绍说,桦树皮具有柔韧性强,易塑造,富油脂,不易透水和腐烂的特点,经过平整、裁剪、缝制等工序,就可以加工制作成多种多样的日常生活用品。说着又拿出几件自己得意的作品。“这就是我自己画的,这就是鄂伦春的花纹,自己剪完了就那么整的。喜欢好看的就上色。”
用桦树皮制作成的盆、碗、盒等,上面用压印、拼贴、烙烫和绘画等多种手法装饰出花蕾纹、树形纹、花卉等丰富多彩的图案。纯手工的制作工艺,最原始的制作方式,显示出鄂伦春妇女的精湛手艺和艺术天赋。
葛色荣老人说,为了保护鄂伦春文化传统与习俗,多布库尔猎民村所在的鄂伦春旗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投入,每年都按比例安排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这也让她越来越有干劲儿。“老一辈的东西我做成一个很有成就感,就是传承下去呗,这个民族的文化。”
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国共产党成立年来,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奋斗,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