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在儒家,道家,佛教等三大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简单的用九个字概括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即: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这样浅显的比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轻易地领会这些精髓思想,而受益匪浅。面对如此有学问的大家,当有人向他问道“什么才是天底下最高级的学问”时,他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他只说了8个字:同情弱者,帮助弱者。有一天,有一大一小的两个和尚来到一家饭馆化缘,饭店老板很慷慨,给了他们一人一个大饼,正准备开始吃时,从门外走进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他依次走过每一个饭桌,眼里看着那些尚未被清理的残羹剩饭,准备拿起来吃,小和尚不解的问:为什么他要吃别人吃剩下的饭菜呢?老和尚回答:因为他没有钱去买。小和尚继续追问:为什么他不乞求饭店老板施舍一点给他呢?老和尚说:他是个有“骨气”的人,不会接受别人的施舍,只吃别人不要的东西。小和尚听后若有所思,停了片刻,小和尚快速的咬了手中的大饼一口,然后跑到那个人的面前,把饼放在了桌上就走开了,那个人有点诧异,但很快就反应过来,拿起大饼囫囵吞枣了。老和尚望着小和尚,给了他一个肯定的微笑。什么样的精神最可贵?其实就是南怀瑾大师所说那八个字: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弱者之所以成为弱者,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原因,如果从佛学的角度来说,是因为之前造就了不好的“因”,而导致了今天的“果报”。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们事出有因,本该无条件的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是他们毕竟是弱者,我们应该“感同身受”,去怜悯他,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不仅利人,还能利己,提升自己的修养。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有一个弟子是残疾人,眼睛看不见,但是还是坚持自力更生,自己缝衣服,有一次,他无论如何都穿不起针线,想请身边的同学帮忙,可是他身边的都是有修行功夫的罗汉,都在那打坐入定,没人听见他的求助,佛陀知道了,就亲自走下来,为他穿针引线,并教他如何缝制,这名盲人弟子感动不已,激动的说:老师,你怎么亲自来了,弟子如何担当得起啊?佛陀平和的说道:这是我应该做的。并借机说法,告诫每一位弟子都应该这样,要去帮助贫穷,困苦,身体有残疾的人。这是我们的本分。同情,帮助弱者,是佛弟子的本分,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的本分。当你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并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的时候,内心深处的大慈悲心便得以体现,这就是无比高尚的人格,南怀瑾大师说,这就是天下最高级的学问,又有什么过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9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