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真有人在B站上看这些内容品玩

林乃卫在B站的第一支正式视频,意想不到地爆了。

这并不是一支十分精致的视频:旧手机拍摄,画质不高清,也没有讲究的构图剪辑,文字选择的是老派的宋体,配乐听上去也更像是父母辈的风格。

但真正吸引观众的是视频里的内容——那是他耗时大约4个月造出一个纯手工自制CPU的全过程记录。

密密麻麻的电路板和各种元件,让人很难相信一个人也能造出一个精密复杂的CPU来。

但他做到了。

这个视频在B站获得了万播放,最高冲上过全站排行榜的第51名,有条弹幕和条评论。

网友纷纷留言赞叹,“原来小作坊CPU是真实存在的。”“新人都是魔鬼。”也有人打趣,“梦回苏联,妇女用针线一针一针缝制CPU。”“你这防止老年痴呆的方法太硬核了。”

媒体也开始找到林乃卫。报道中,在广西北海做程序员的他,被冠上了一个颇有几分霸气的名号——“B站焊武帝”。

与林乃卫一样在B站上发布着硬核的科技视频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内容和人们印象里B站上以二次元和鬼畜等为主的视频类型明显不同。不过,从“焊武帝”们的走红可以看到,原本人们眼中“高高在上”,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才能看懂的科技内容,在年轻UP主们的加工和调剂下慢慢变得接地气,一个气质特别的科技区开始在B站生长起来。

人们发现,原来真的有人,而且是很多人,在B站上看如此硬核的科技内容。

就是喜欢做科技视频

林乃卫最早有手工自制CPU的想法,可以追溯到大学。

林乃卫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报专业之前,他就已经对机械、电子和软件等等技术有了浓厚兴趣。大三就经常会写单片机玩,也是在这个时候,他产生了对程序运行机制的好奇,第一次有了自制一个8位CPU的想法。

CPU是中央处理器的英文缩写,被形容为计算机的大脑,用来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各种数据。因为结构过于精密和复杂,很少有人,哪怕是学习相关专业的人会想到去手工制作一个CPU。但林乃卫没想那么多,他就是对这事儿感兴趣。

“自己做CPU,不仅可以打发时间,还能经常动脑防止老年痴呆,一旦成功了,毕业后可能也比较容易找工作。”他在自己的B站专栏调侃道。当时的想法很单纯,也很实际。

林乃卫设计的CPU部分电路图(图源林乃卫B站专栏)

在完成了前期设计之后,林乃卫花了当时两个月的伙食费采购了一批芯片和设备,并打印好了电路板。只是还没来得及焊接组装,大四毕业设计来了,自制CPU的计划只好暂时搁置。直到新冠疫情,他从之前的工作地深圳回到老家北海,计划才得以重启。中间过去了五年。

“终于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他在自己的专栏写道。

很多搞技术的人似乎都喜欢写专栏博客,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而这些文字里都能看到,他们在做的事情,往往都是兴趣驱动。另一名B站UP主“Ele实验室”也是如此。

去年年初新冠疫情刚刚爆发时,你可能也在各类社交平台看过一支题为《计算机仿真程序告诉你为什么现在还没到出门的时候》的视频。

视频利用一个自制的仿真程序,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向观众直观科普了人群流动意向对疫情传播的影响。尽管其中出现了许多一般人看不懂的编程语言,但好在视频的呈现和解说都足够通俗,整体并不会给普通观众造成太大的理解困难,里面对不听劝阻硬要出门聚餐的亲戚的吐槽,反而令很多人共鸣。

这个在B站获得了40万播放和条弹幕,并一度冲到全站排行榜第三名的视频,正是出自Ele实验室之手。

和林乃卫一样,Ele实验室背后的创作者也是一名程序员,本科学习的都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且也是年生人。在年底成为一名UP主之前,Ele实验室更常“出没”的地方是知乎,喜欢在上面更新一些技术相关的文字笔记;线下的他则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任职,会经常给公司内部的其他同事做计算机方面知识的相关培训。

“当时感觉自己对通过语言和图像来展示一个知识还是蛮擅长的,所以才考虑试一试做一名UP主。”

他起初并没有想到视频能这么火,“心情其实还挺诧异的,不知道为什么它能传播得这么广,诧异过后又感觉,可能确实这个会对别人有一定帮助,还挺高兴的。”

“可能这个视频所带来的现实价值、社会价值都非常大,这样会感觉到自己的劳动会带来比以前做的任何其他事情都更大的价值,这本身对我的创作是一件非常有激励的事情。”他接着补充。

在那支爆火的视频之后,Ele实验室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长远目标:成为B站计算机通信领域的头部账号。

一个很累的手艺活

从今年三月重启自制CPU的计划后,林乃卫一干就是四个月。

大学时候完成的前期设计,现在看来已经非常落后,他只能重新进行设计。一般情况下,他会在下班回家后从晚上八九点一直做到十一二点。中间也尝试过持续一个月的高强度制作,一直到半夜两三点,为了“肝”这个视频,甚至会经常头疼。

制作CPU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其零件太多了,组装需要时间,挑bug也需要时间。“这要是扯断根线,不得找半天。”有网友在林乃卫的纯手工自制CPU的视频下留言,林乃卫回复说,“最长的时间是找了两个星期。”

(图源林乃卫B站专栏)

因为涉及到许多专业的原材料和知识,比起像美食、游戏、生活和舞蹈等等其他品类的视频,科技类视频往往需要更久的时间来筹备和制作,也会消耗创作者很大的精力。这也是为什么相当一部分的B站科技区UP主看起来都不那么高产。

Ele实验室目前的视频更新频率是每月更新一次。因为他的内容更多以用计算机手段科普知识为主,这就要求他首先得保证在最基本的知识解读上不出错。

“科普视频本身有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创作者去查阅大量文献,否则很容易给观众带来误导。即使是非常非常简单的知识,在创作的时候也需要去翻很多文献,否则很可能会出问题。”

在B站运营着账号“大谷的游戏创作小屋”的UP主大谷也有类似的“烦恼”。

主职是做游戏开发的大谷自从年产生对AI(人工智能)的兴趣,便开始试着去边学习边做一些应用,比如利用AI作曲、绘画和修复老照片等,并将这些发到B站上。

许多人还记得他做的《我用人工智能修复了年前的北京影像》。视频里,他将拍摄于-年、原本是黑白色的几段老北京影像利用AI技术成功还原为了彩色。

类似的视频大谷还做了很多,目前基本保持着每个月至少更新一条的速度,这很不容易,因为视频制作十分繁琐。

比如验证AI还原出的颜色是否合理的过程,就需要非常细碎的工作。

因为AI是自动上色,参考学习的是数据库里的图像,如果遇到某个数据库里没有的物体,最后上的色便很容易和现实有出入。在做年前北京影像的AI修复时,大谷就主动去了解了许多关于故宫的历史资料和论文,做了很多查证,比如里面衣服、建筑等等的颜色到底对不对。

大谷视频中的AI还原对比图(图源受访者)

“我不希望一个作品最后产生误导观众的效果,尤其是当视频有了一定受众之后,会更加鞭策自己去把内容做好,避免让观众产生一些历史歧义和理解偏差。”大谷说。

除了准确,他们也要考虑视频的传播度。

“因为一个科普视频,它可以讲得很深,也可以讲得很浅,不仅仅是要把你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还需要在深浅之间取一个合适的折中。如果讲得太浅,很多人就会说看了个寂寞,如果太深,很多人又会说看不懂,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说。

今年刚满19岁的手工科技UP主“_凌十七”,在B站已经有了37.5万粉丝。此前他制作的《造一把小刀》,“高燃”的剪辑最终带来了.8万的高播放量。他觉得,播放效果好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这个视频能让人看懂。

这也是他认为自己所有作品中最特别的一个,因为足够简单,能让观众持续看下去。两个礼拜的制作,最终浓缩进了一个只有约5分钟时长的视频里,为了能让呈现更加通俗,他放弃了很多对于步骤的解释,“基本上已经没有过程了”。

观众在视频里看到的,只是他全部制作过程的冰山一角,“虽然在视频里也能看到不少过程,但相对于实际的制作,比例一定是非常非常小”。

为什么是B站

这些UP主所制作的视频,似乎并非B站赖以快速崛起的视频类型。但他们似乎都认为B站是最适合这些硬核科技视频的平台。

事实上,吸引他们的并非这里有没有科技视频的土壤,而更多是作为用户感受到的来自创作者的启发,以及社区的氛围。

今年刚上大一的凌十七正是一名典型的B站用户,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时,他身边的同学也几乎都会玩B站。最开始,凌十七也没有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9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