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过去出了山海关就是常说的关外了,从气候到民风都和关内有明显不一样。也就是今天的东北地区,不知现在的年轻人是否了解,过去在长白山一带最著名的风俗就是“关东三大怪”,那里主要是满族居民聚居区。说到怪,到底怪在哪里呢?它们分别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听起来的确少见呢。
那么,为什么他们有这么奇怪的习俗呢?
先来讲这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要说这糊窗户纸,肯定是要保暖安全,而且也透光呀,过去没有玻璃的时候,乡下农村都是要用纸来糊窗户的。黄河流域、长江地区绝大多数居民房屋,多少年来窗户纸儿都是糊在窗棂里面,这样在屋里看显得平整又美观。可是,为什么长白山区老百姓却将窗户纸糊在外面呢?
原来,在早年间,长白山地区比较贫困,特别是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为了让它经久耐用,人们会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让它在干燥后变得既挺阔又结实,再也不怕风吹雨淋,同时还能对木制窗棂起到保护的作用。
长白山地区的天气较冷,尤其是冬季,气温最低超过零下四十多度,而且风雪较大,如果窗户纸糊在里面,窗棂必然裸露在外,这样容易积存残雪。窗棂上的积雪融化后便将窗户纸弄湿,导致窗纸破碎或脱离窗棂。而窗纸糊在外面,就避免了这种情况出现。
到后来,虽然有了玻璃,人们一方面因为成本的原因,或者由于习惯,觉得安上玻璃之后,在屋外可以把屋内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感到不方便,所以一直沿袭下来。就是现在,还有极个别地方有人仍然使用窗户纸糊窗户。
第二个怪“大姑娘叼个大烟袋”
说到第二个怪“大姑娘叼个大烟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看起来更离谱了,大姑娘在旧社会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做做针线活,怎么在东北竟然如此豪放,堪比现代的女汉子了!
其实人的饮食风俗往往和当地的物产有关,关东早年的特产,主要是大豆、木材、烟叶和麻。每年给朝廷的贡品中,就包括上等的“黄烟”,所以这也是关东黄烟大量种植的原因。关东烟叶有独特的香味,很受老百姓的喜爱。
在过去的长白山地区,满族姑娘吸烟比较普遍,并不是抽香烟,她们多以吸烟叶为主,而吸这种烟的主要工具是烟袋。天寒地冻时,姑娘们在冬天的时候借烟袋来暖手,东北地区又冬长夏短,冬天又是东北乡村的农闲季节,就会到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串门、唠嗑、打牌、抽旱烟,做女工,俗称“猫冬”;夏天和其它季节的时候抽烟袋可以可以熏蚊子,还可以防止被蛇咬,也可以解解乏等。
这还真是十里不同俗,过去关内的女子来到这里,要是看着年轻的姐妹们围坐在一起抽烟唠嗑,可能真是要惊住了,所以这个怪事还真传开了。
第三个习俗,“养个孩子吊起来”
至于这“养个孩子吊起来”,说的是婴儿睡在摇篮里,而摇篮一般吊在天棚上,当家里有孩子出生,大人们就会在房梁或天棚上用四根麻绳拴好,把它吊在离土炕不高的上方,在绳子上拴上孩子喜欢的玩具或彩色布条,在里面铺好被褥让孩子躺在上面自由地来回晃动,当地人称作“悠车”。
孩子睡在悠车里其实非常舒服,尤其是夏天,凉爽宜人。在长白山地区人眼里,“养个孩子吊起来”是平常事,而在其它地方,却是人们感到非常奇怪的事。不过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发明,现代的摇篮不过如此嘛,大人可以一边做事,一边晃动着哄孩子,这无疑是那时的育儿神器。
应该说这种吊起来的悠车不应该算消失了,因为有这么多的优势,它其实作为一种很实用的育儿工具沿袭下来,只是它现在变得更科学、更方便,设计更合理,发展出各种各样的摇篮、摇床,不用在房顶上挂吊篮了,不过它真的是摇床的前身呢。
其实形成所谓的“怪”,归结起来主要原因就一条:气候原因。
东北地处内陆,靠近西伯利亚,气候严寒,三面环山的地形使得寒风长期停留在东北地区。冬季又漫长,农耕间隙时间长,闲暇时间较多。老百姓总要因地制宜去生活,所以要想法适应环境,应运而生各种取暖方式,度过寒冬的方式,民宅设施和生活方式都要适应环境的特异之处。
本来上述的“三怪”是长白山地区的三大怪,后来逐渐延伸到了整个东北,也被关外的人当作稀罕事津津乐道。但是如今长白山地区和东三省上述的“三怪”已经成为历史。
现在长白山区农村,一般人家都换上了玻璃窗,用纸糊窗户已十分罕见;随着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改变,大姑娘叼烟袋的现象也不存在了。另外,婴儿睡摇篮的现象也很少了,很多家庭已被婴儿睡床、睡车等取代。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关东三大怪的现象已经逐渐消失,这样的民俗以后恐怕可能只能在博物馆中看看介绍,只能作为一个历史场景让人们回顾。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是好事,各地区的生活习俗渐渐融合,生活方式的差异也越来越小,对于有特色的风俗的消失还是有一丝遗憾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