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艰苦奋斗,这支部队为何能坚持整整39

“国际勤俭日”即将到来,人民军队一向有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39年前,一支来自上海的部队驻扎在江苏大丰的沿海滩涂上,官兵们感受着凛冽湿咸的海风,甘受寂寞,在贫瘠的盐碱地上建设了一片瓜果飘香的绿色军营。他们就是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七支队一中队。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步伐刚刚开始,伟大的乐章刚刚奏响序曲,一群霓虹灯下的新兵,受领了新的任务。他们收拾行囊告别了繁华上海,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目的地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海滩涂出现在官兵的眼前,随之而来的,是湿咸的海风,像刀子一样刮在新兵们稚嫩的脸上。

“指导员,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啊,全是芦苇荡,我们还能回上海么?”不少新兵非常疑惑,刚刚写信告诉家人,自己在上海当兵,没想到刚刚入伍,就要驻扎在苏北的盐碱地上。

“这就是我们的新家了。”时任指导员吴吉卫安慰道,“从头开始,完成好任务,我们要在这里扎根。”其实他的心里并没有底,除了一望无际的滩涂地,一年四季呼呼刮着的海风,还有不少困难等着他们。

缺水:挑水的“和尚兵”

黄海滩涂,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荒芜”。中队地处川东农场附近,中队营房四周到处都是芦苇杂草,道路也基本都是泥泞的土地,只要一下雨就变成了“沼泽”,交通十分不便;营房是一栋二层的青瓦房,院子倒很宽敞,种了很多大树;训练场地是营房前侧的一个废弃的打谷场。

除了电力限时供应,官兵的吃饭喝水都是大问题,那时自来水没有修通,中队也没有自己的水井,炊事班每次做菜,都要到附近老乡家中提水,一来一回6里路。80年代初,电影《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炊事员老班长幽默地说:“每天一个负重3公里,我们的兵娃娃和李连杰演的小和尚很像啊!”

这样挑水做饭的日子持续了几年,好在老乡十分热情。有一次水桶漏了,小战士急得哭了出来,如果不能及时带水回去,全中队只能饿肚子。路上遇到了老乡,主动把自己家全部的三个水桶借给战士打水,最后还用小推车帮忙把水推了回来。看着老乡带来的三大桶水灌进了水缸,战士们的眼睛都湿润了。

挖沟:与老天的抗争

由于营房搭建时间久,每次下雨屋顶都会漏水,为了方便生活,官兵们去附近老乡家里借了一些打谷草。把打谷草运回来后,同志们纷纷动手将打谷草截成短截,和泥巴混在一起,把屋顶重新糊了一遍,这样在下雨的时候也就不会漏雨了。

房顶的问题刚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中队营区地势较低,营区前侧总会积水,官兵们没法出门。既然有困难,那就想办法解决困难,于是便有人提出了挖沟排水,因为盐碱地土质原因和天气原因,挖沟工作进展十分困难。

大丰老百姓有这样一句俗语:“大丰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尤其又是在冬天,寒风凛冽,风吹在脸上那就像刀刮一样生疼。官兵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挖沟,党员干部带头,许多官兵的脸上、手上都刮出了小口子,还有的战士手都冻裂了。尽管条件艰苦,官兵们干起活来并不含糊,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也没有一个人偷奸耍滑,大家心都在一块,都朝着一个地方使劲,工作进展得很快,仅仅两天便挖好了排水沟,中队门口再也没有积水了。

开垦:盐碱地上的奇迹

中队营区后侧有一块废弃地,由于盐碱地的性质,土地上全部都是芦苇,开垦艰难,无法种植农作物。

“种菜种树,改善生活!”在党支部的倡议下,大家决定在盐碱地上开垦种菜。只要人有心,方法总比困难多,经过深入研究,并向周围老乡请教,官兵很快制定好了计划:“吃苦三年,滩涂变良田!”

党员带头,大家撸起袖子、拿起锄头铁锹,先将土地深耕深翻一遍,确保土地平整,水分下渗均匀,而后采用“上农下渔”的模式,将原本只是一块块坑坑洼洼的土地挖成了鱼塘,既解决了土地的问题也美化了环境。

鱼塘的问题解决后,便把盐碱土就地挖沟深翻,将表层含盐量高的熟土垫在沟底,挖出的深层土放在地表,有效地降低土壤盐分,最后通过设置隔盐层来破坏土体原来的毛管系统,增加土壤孔隙度。官兵还利用地上降雨、灌溉水对隔层以上土壤淋洗盐分,阻隔地下水返盐。经过大家两年的努力,土地终于可以种上农作物!年的秋天,官兵们迎来第一次丰收。

只有荒凉的滩涂,没有荒凉的人生

冬天白茫茫,夏天茅草房。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面对这样艰难的环境,官兵们并没有抱怨,他们相信自己的双手可以改变一切。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面对恶劣的环境,官兵不言苦、不喊累,自己动手垦荒地、建场地、挖鱼塘、盖猪圈,硬是把荒滩变成了鱼满塘、猪满圈、树成行的美丽家园。

官兵们都说:“只有荒凉的滩涂,没有荒凉的人生。”30多年扎根盐碱地,官兵们不光改善了生活,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也成了中队的传家宝。年,官兵们告别旧营区,搬进新营房。相比于以前的艰苦,新营房条件好了很多。

告别了苦日子,留下了好传统

优越的生活条件,会不会弱化官兵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一场大讨论,中队官兵形成了共识:艰苦奋斗不是要当苦行僧,只有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才能焕发新魅力。

官兵住进新营房时,营区四周还是一片泥泞。中队从目标单位要来水泥,官兵撸起袖子自己干,修出了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节省经费6万余元。年,中队四室合一工程启动,他们从布局、装修到各类设备的选用都坚持高标准,同时发动官兵自己动手刷墙漆、铺线路,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综合学习室,省下经费3万多元。如今在一中队,大到各类电器的使用,小到一本图书的借阅归还,都有严格的规定。中队搬进新营房4年多了,营产营具依然如新。

艰苦奋斗已经融入了血脉。日子越来越好,中队官兵仍然掌握理发、缝补、修理营具等技能:人人都有针线包、记账簿,每个班都有修理箱,实现了营具简单修理、理发和补鞋不出营门。在全体官兵的努力下,一中队连续14年被总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5次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许多退伍后回队的老兵,看到中队的变化后,由衷感叹:“一中队送走了苦日子,留下了艰苦奋斗的好传统。”

如今,滩涂上的风依旧湿咸割脸;中队官兵艰苦奋斗的传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也依旧没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4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