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
朱敦儒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这首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年间,当时朱敦儒致仕居于嘉禾,过着闲旷清逸的生活。此词描绘了一片花竹交错、娴静宜人的小园景象。词人匠心装点闲庭,在其中过得畅情自由,经久不迭的物事不仅没有消磨掉词人的兴致,反而令其更加沉醉,甚而让词人欲隐此处缘尽余生。
上阕主要写景。词人勾绘了一幅清丽活泼的园林图。其中紫白相间的木槿花,郁郁葱葱的丛竹,随心围建的篱笆和草庐均出自词人的良苦用心。从这番雅致精细的住所不难感知洒脱无羁的词人所向往的理想生活。“山家风味”表现了词人对于质朴纯粹的农家生活的喜爱。“等闲池上饮,林间醉”是词人日常生活的写照,展现了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状态,也说明了古时读书人对于农隐生活的追捧。
“都为自家”在全词之中起承上启下的妙用,写词人每日在自家小园儿里自在过活,不为俗世侵扰,每日与花竹吐露心事,朝夕长谈,以致“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末三句层层递进,一“争”一“趁”表现了词人随心作乐的胸怀。心意得称过后,词人坦然地估算“剩活人间几岁”,再次显现了其不因生命有终尽而仓促行使执念之乐的人生态度。“洞天谁道在,尘寰外”就像是诗人突发的一句玩笑话,表明其不为空物所诱的理智和对自家小园及当下生活的满足,此句神境的引入,又将词的意境开拓得异常深远。
浣沙溪
周邦彦
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晴。
这首词约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作者任溧水县令时,与《隔浦莲近拍·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为姊妹篇。本词勾绘了一幅雨后初晴的小池景象,清新和谐。虽然没有明写人的活动,却能感受到观赏者平静、闲适的心情。
上阕描绘了春雨过后青竹幽幽、初荷凝露的小池景象。“翠葆参差竹径成”写错落有致的苍竹装点的小路,显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由此也可窥见词人对竹由衷的偏爱。“新荷跳雨泪珠倾。”雨打新荷,一个“跳”字将雨水落在荷叶上滚动的情形描摹得惟妙惟肖。竹径的静与新荷的动将这初春表现得意趣横生,表露了词人的舒心感受。另有曲折蜿蜒的栏杆横斜婉转地环绕着池亭,极尽曲环往复之致。
下阕承应上阕,主要书写歌曲作罢的休憩闲赏。凉风过境,轻摇垂柳,抚弄纱帘,这片倒映在水中的虚景和这柔波作祟,使那逐戏的鱼群纷纷逃窜。“归燕急”一词将春景的降临写得十分地急切,在此也衬托出了春风的力量,联系上文可知,春物已然回归,但生灵未曾感知,而这一春风却召回了劳燕,故此句乃是词人的夸张之笔。“水摇扇影戏鱼惊。”突然卷来的春风,既吹了柳条、帘衣,又吹了池水,另外还有赏景之人摇扇的动作倒映在水中,在这双重搅扰之下,戏鱼不得不惊。“柳梢残日弄微晴。”“残日”一词即指夕阳西下,值此时分,万物都沉寂下来了,仅剩垂柳借着余晖丝丝弄碧,延续余春。词人以象征性的手法写意,抒发了对美好春光的依恋。
鹧鸪天·博山寺作
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这首词是辛弃疾落职后闲居江西上饶铅山带湖时期所作。铅山与永丰相邻,博山寺即在永丰县西南的崇善乡。辛弃疾在寺旁建读书堂,闲居期间经常到这里来读书。这首词就是他在博山寺所写的一首遣怀抒情之作。
壮志凌云的词人空怀一腔抱负却无法施展,奈何只能选择僻壤山林之间,自宽自慰,自嘲自讽。词中借用了好几个典故,字里行间饱含词人的辛酸郁愤。
上阕交代自己如今又过起了闲居的生活,弃置功名,离开了官场,悠悠乐乐于山水丛竹之间,与僧人夜话,了放余生。词人原本满腔热血,一心只为忠君报国,而动荡离乱的政治时局消磨了词人的激情,沉沦隐居也实属无奈之举,因此思想由儒转道,借用老子和庄子的两个典故聊以自慰。这种选择其实蕴含了词人无限的辛酸与郁愤。
下阕将避世自处的心境交代得更进一步。作者宁愿与松竹花鸟为友,从此做一个朴实平淡的农夫,归隐躬耕,也绝不因为富贵功名而迷失了自我,丧尽了人格与操守。词人浅出淡语,看似心平气和,但依据上文的自嘲自讽看来,一股无法掩抑的苦闷悲愤依然流露其中。
忆王孙·夏词
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李重元的《忆王孙》有春、夏、秋、冬四季词,都是以女子的口吻述说四季景色,抒发相应的情感。
这首诗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夏令闲坐的仕女图,图中呈现了一派清风徐水、芙蓉沁芳的情景,诗人对静物的勾勒,映射出了仕女们倦怠慵懒的情态。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昨夜,雨一直下,落在含苞的莲朵里,汇入沉寂的小池中,今晨,曙光放野,时有一阵柔风卷过,波光粼粼,菱叶闪着晶莹的雨珠,粉嫩的芙蓉凌风舒展,溢出满园的荷香,仕女们集于亭内,一边做女红,一边话情长,感受着这温润的初晴。“猎猎”一词用得清奇隽秀,小风微拂,小池微漾的场景相继迭出。诗人全方位感官角度的描写:凉风、涟漪、晶莹剔透的雨珠、粉嫩的初荷与幽香洋溢的亭台水榭,让人如临其境。“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待到正午,烈阳当空,溽热难消,仕女团团围坐,竞相品尝这凝珠带露的冰镇瓜果,以掠过舌尖和心底的丝丝凉意来驱散暑气。一番周折过后,有的仕女收拾着残局,有的仍旧拿起针线活请教起来,更有甚者,一时难解疲乏,便瘫身在竹席吊床之上,晃晃悠悠地睡去。诗人看似不着一字描写仕女,实则将其言情动作均映射入了静物之中。在燥热干渴的夏日,从清凉芳香的瓜果就可令人想象出仕女竞相品尝的热闹盛景。“竹床”与“针线”各显仕女情态,其倦怠慵懒的神色也跃然纸上。
踏莎行·秋入云山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这首词是宋孝宗淳熙五年(),词人独自登高秋游,赏万山秋景,有感而发,创作的词作。
词的上阕以“秋入云山”开始,用舒朗的语言和笔调描绘出一幅非常美丽的秋天的山、秋天的云融为一体的图画。山中的景物非常秀丽,不同的景物争艳斗奇。“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重点写枫叶之美,众多的枫叶已经尽染了万山,并且一直连绵到云边。而在山岩之中,我们又看到无数的菊花,点点洒下。下阕“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写出了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人人欢度。这是从写意转向写景,重点点出了“一轮明月”。最后两句写道:“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这是说词人常与山野之中隐居的人相约饮酒,情投意合,并且能够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这就体现出了作者淡泊的心境,展示出自己对闲适山居乐趣的喜爱。全词情志优美,丝毫没有作者应制诗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