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何以独爱林黛玉一人因为性格相同

治疗白癜风比较好方法 http://m.39.net/pf/a_4302821.html

曹雪芹塑造的宝、黛形象是空前绝后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情情”,一个“情不情”。二人的爱情虽有“木石前盟”作先导,但是人间的“金玉良姻”却威力无穷,最终“木石前盟”的爱情败在“金玉良缘”的婚姻之下。

读者不禁要问,在众多优秀美丽的女儿中间,贾宝玉何以独爱林黛玉一人?在不允许爱情发生的时代和家庭里,为什么宝玉宁愿出家也不愿婚后继续和美丽尊贵、德行高尚的宝钗生活在一起?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带着这些问题,小编试着分析宝黛二人的情爱关系。经过细读原书,发现宝黛之间的爱情,不同于凡夫俗子的爱情,既带有“木石前盟”的宿命缘分,又带有近代人文主义的爱情特征:比如尊重女性、追求自由平等、人格独立、志趣相投、用情专一等民主色彩。前者虽然太过虚幻,却也是宝黛命中注定相互吸引的缘分;而后者则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摩擦才产生的良好的健康恋爱因子。

他们的爱情最感动人心的还在于他们为了坚持心中所爱而不管环境多恶劣依然彼此鼓励、牵挂、思念,始终保持坚贞不渝的情愫。据曹雪芹设置的“绛珠仙草”“还泪报恩”的因果联系,以及关乎林黛玉命运的“莫怨东风当自嗟”的线索,可以看出黛玉因回馈宝玉的爱泪尽而逝却无怨无悔的精神;同时宝玉也因为黛玉对爱情的理想高度的坚持得以时时净化他自己的心灵,最终变得专情、痴情。本回先从宝黛二人的性格相同点来探讨宝黛之间的情爱关系,这是宝黛爱情得以产生的充分条件。

贾宝玉奇特,源于“正邪两赋”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思想、行为、言语、情感等方面。

思想奇,衔玉而生的贾宝玉自小性情与别人不同。小时候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贾宝玉的精神状态是众人都不理解的,除了黛玉。他叛逆脱俗,打小就厌恶读书、不喜追求仕途经济,交友只论心性而不在乎地位的差别,所以才会跟戏子蒋玉菡、落魄子弟柳湘莲等人亲密交往。宝玉更是钟情女性、尊女卑男的思想特别出格。在那个封建末世,他能把“人”看得高于“物”,培养众位女儿的自由、平等、民主意识,这是进步的思想观,不可谓不奇。

行为奇,初次见黛玉,因为黛玉无玉而摔了命根子的宝玉,在此后的恋爱过程中气急了仍然摔玉,时不时发毒誓赌恶咒表决心,如此不爱惜自己。另外,还有“爱红”的毛病从不知悔改,他只爱在女儿队里厮混,逃避接见外客,包括家里的其他男子。还有,勉强上学之外,通往科举仕途的书他读不进去,但是庄子的《南华经》、戏曲《西厢记》和市井小说却手不释卷。

言语奇,他经常对小厮们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甚至称自己是“浊玉”。在晴雯撕扇子的第三十一回,宝玉还衍生出一段“爱物说”:人高兴了可以败坏东西,东西纵然被毁也显得有价值,但人不可以在生气的时候毁坏东西,因为东西被生气的人坏毁就显得太没有价值了!更有甚者,他还骂其他的读书人为“假道学、国贼禄蠹”,骂官员们“文死谏武死战”是胡闹,还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

情感奇,贾宝玉有“痴公子”称号。他对别人都很真心,细心体贴别人的痛苦,并想办法为别人排解,常常忘了自己。自己淋了雨,反叫别的女孩子去避雨;自己烫了手反问别人疼不疼。他一个大男孩却多愁善感,能对着燕子、星星、河水、杏树流泪说个不停。对待黛玉更是痴情得很,几乎每天都要去给黛玉排解寂寞、逗她开心,比黛玉自己都了解黛玉。他一生的梦想就是和众位女儿厮守在大观园里开心地生活,永远不分开。

林黛玉的奇特,与贾宝玉相比,在书中虽然被弱化,但依然存在。作为书香家族的千金小姐,黛玉的行为有符合封建淑女的一面,琴棋书画、针线活、待客之道她还是懂得的。她的奇特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能够和宝玉站在同一立场,因此也可谓是“出格而奇”了。黛玉与宝玉“心情相对”、志同道合,整个贾府整个大观园里头,也只有黛玉能够识得宝玉。宝钗、湘云都劝勉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唯有黛玉不曾劝过,所以宝玉对黛玉格外赏识。而黛玉也认他是知己,其余的红楼女儿纵然再优秀,断然不会想到去与宝玉做什么“知己”的,他们和宝玉之间最缺乏的就是心灵沟通,而宝黛二人在这一点上正好互相匹配,他们的这种共同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基础。

根据脂砚斋的一段评价宝玉的话:“……古今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缺一字),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重点是最后一句“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就很经典地揭示出黛玉也是奇特之人一个。另外,在当时的世家大族或者书香门第的清贵之家,女孩子要有淑女的样子。所以宝钗时时刻刻以淑女风范和主子身份规范自己,可黛玉不在意这些,譬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对她根本不起约束作用。她爱看书,闺房摆设“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所以刘姥姥叹道:“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第四十回)明眼人便知,刘姥姥的文化欣赏本来不高,黛玉要像一般女子那样设置房间,便也不再是清奇高雅的黛玉了。

所以,饱读诗书的黛玉能够不拘泥于现实的腐朽教条而跟宝玉一起读《西厢记》,能够对身为丫鬟的香菱自夸道“我虽不通,大约也还能教得起你”,这是黛玉本性清澈爽朗,故发声亦令人喜欢听,而不是卖弄。所以,后来当宝钗笑话香菱学诗弄成了呆性“定要疯了”时,宝玉却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她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这一番话,可惜黛玉不在场,若在场,听过之后肯定会心花怒放的。宝钗不赞成女子读书学诗,可是宝黛二人却乐此不疲,心灵相通至极,两“奇”正堪般配!

宝黛二人的性格难道真的是奇怪的“奇”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很明显,作者“一把辛酸泪”创造出来的两个主人公其实是太过美好了。高标见嫉,不过是不被当时的俗人所认识、理解、欣赏罢了。宝黛二人追求的是心灵契合的爱情,把真爱看得重于一切,而不是没有感情的“夫荣妻贵”的模式。当时的男子人人希望积极考中科举进而当官显贵、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故而时常迷恋科举,使自己“以心为形役”,宝钗、袭人、麝月之流正好喜欢这种男子。但宝玉对此“事业”无动于衷,他更欣赏心灵自由、与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快乐的事。这种行为不能说没有志向,而是他始终坚持“人各有志”、“人生短暂”,深深体会着青春易逝、美好易逝的哀愁,故而应该选择珍惜守护与纯洁美丽的姐妹们的情谊而不是去进军仕途。

黛玉最大的竞争者是宝钗,但宝钗常劝宝玉走科举功名道路,以振家声,以显富贵。站在她的角度,虽是为了宝玉好,但宝钗并不了解宝玉那颗‘童心’,对宝玉的任性乖张不以为然,所以难以获得贾宝玉的炽热的“赤子之心”。在宝玉生活的女儿国中,唯有黛玉一人没有劝过他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因为她知道宝玉要走的是追求心灵自由、人格独立、有情有爱的人生道路。所以宝玉说“林妹妹从来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了,我也早和他生分了!”可见黛玉在宝玉心中地位很崇高。而黛玉听了是又惊又喜:“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第三十二回)他们作为彼此的心灵知己,崇尚的是志同道合、心有灵犀的爱情,而不是世俗包办的没有爱的婚姻,这才是爱情生活中的高级境界!

宝玉重情胜过其他,就算给他官做,也会辞去的,后来宝玉考中科举却依然遁入空门即为明证。与宝玉一样重情胜过其他的唯有黛玉一人。黛玉虽为女流,却铮铮傲骨,将爱情看得比一切物质和虚华都重要。她做的《葬花吟》将对真挚高洁的理想爱情的追求和知音难遇的伤感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好被宝玉所见所听,二人的“痴”与“呆”得到相互理解,心灵和情感追求得到升华。黛玉的《五美吟》,借西施、虞姬、明妃、绿珠及红拂,表达自己为爱不怕牺牲的决心和痴情,宝玉看了“赞不绝口”,这些都说明他们二人的精神境界的纯洁美丽,他人难以企及。

宝黛二人还拥有别人不具备的浪漫率真的个性,平等待人,一直怀有赤子之心。贾宝玉的浪漫率真在初见黛玉的时候就体现了,源自他摔玉的那一刻。结果虽然摔了玉,却赢得了敏感孤僻的黛玉对他的赤子之心的感动。贾宝玉的心灵,像女孩儿一样的人品,也爱惜照顾女孩儿,平易近人,就像是大观园里群花的保护伞,哪里有女孩儿受到压迫,他就去哪里伸张正义,甚至代人受过,“投鼠忌器宝玉瞒赃”,这样的事干了不止一两次。另外,他可以陪着众女孩儿饮酒作诗,虽然“落第”,但他心悦诚服,“宝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得公’”,一点也不摆男人架子。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书中描写的黛玉也不负宝玉的期望,她的“俏语谑娇音”、“爱使小性儿”的天真可爱及平等待人、骨子里的诗情画意,……这些特质深得宝玉最爱。脂砚斋在批语中赞黛玉“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西园主人也曾用这样一段话来评点黛玉形象:“林颦卿者,外家寄食,茕茕孑身,园居潇湘馆内,花处姊妹丛中,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丽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洵仙草为前身,群芳所低首者也。”这些评语可谓道尽了黛玉的灵魂深处的美。

黛玉平时不会讨好巴结任何人,反而是心怀坦荡地不拘小节。即便是对待下人们也很平等友善,这一点与贾宝玉很相似。看黛玉对待紫鹃和香菱、晴雯等人的态度,就可以知道她的性格也是十分的平等、友善的,虽然言语偶尔尖酸刻薄,但是是针对爱情和自尊受到威胁的时候。敢问莺儿能像紫鹃一样地对大家闺秀薛宝钗说,我们是极好的,一时一刻离不开对方吗?她又能像香菱拜黛玉为师学写诗一样拜宝钗为师吗?通过比较就能知道,真正亲近下人,不端小姐架子的是黛玉,而非宝钗。而这些细微的差别,常年混在女人堆里的宝玉恰恰是洞若观火的,他更欣赏喜欢黛玉无做作的自然纯真之美。而黛玉素感他是个知己,对宝玉的“美好”自然也比谁都清楚,焉能不交出真心?

贾宝玉的悲剧性格经常体现在他对美好生命的流逝的把握不住而多愁善感。虽为贵胄公子,可文中经常写他提到“死”。如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里宝玉忙笑道:“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这是痛极而作的痴语。

第二十八回黛玉葬花时:“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从这可以看出宝玉平日心中包藏了多少的忧愁!确为“精神负担最沉重的人”。

同样的,林黛玉的骨子里也带有浓厚的悲剧意识。她的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感,她不被别人理解反而遭到别人的嫉妒诽谤的忧愁,她的自尊自爱,她的要强的外表下掩饰着内心的孤独敏感,她的身体的每况愈下,她对艰难的爱情的执着追求等等,都让她经常活在忧郁之中,只能以泪洗面,以写诗与抚琴为心声来默默倾诉她的心事和抗争命运。这些人当中,只有宝玉是最懂她,最怜惜她的。爱情的悲剧是宝黛最大的悲剧。贾宝玉知道自己是家族里的“无用、另类”之人,被长辈们一直逼迫走正途教育,与他的心性相违背。没有取得功名,不受父亲和叔辈们的喜爱,单凭贾母的庇护,保全自己都不能,如何成全跟林妹妹的爱情婚姻呢?眼看林妹妹的身体每况愈下,宝玉怎能不忧虑,所以也消瘦忧伤,因而说出“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等疯癫语言。这是在宝玉内心极度忧虑不安,担心与林妹妹的爱情不得始终的悲谶之语。

林黛玉由于常年生病,其性格又不得长辈和下人们的喜爱,又由于年纪渐大,苦于无父无母为自己做主,她的一腔心事,只能每到夜里就以泪洗面,独自伤感。何况还有王夫人的意思以及满园盛传的“金玉良缘”的话,困扰着宝黛二人,以致越吵架越伤心,折磨宝玉的同时,黛玉的心也在哭泣流泪。爱情,是宝黛二人相互慰藉的心灵之药。而黛玉,本身比宝玉更加的敏感地觉察到他们的爱情的艰难,但是仍然得鼓起勇气爱下去。《葬花吟》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的不是花儿,而是她那颗玲珑剔透的心和逐渐消耗的青春,以及跟宝玉之间美好又艰难的爱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5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