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认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于是就决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提前知道了自己的死亡时间,和具体的死亡方式,就像是命中注定一样,无法避免,只能被迫的接受命运,这个就是古书中的殉葬制度,一个人去世后,为了能够延续自己生前的地位,要将自己的贴身奴仆,甚至是最亲近的人,一并带入寒冷的陵墓,更可怕的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殉葬制度并不是帝王的特权,而是百姓家中的传统,大家好,我是白同学,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

年,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凤翔县内,有一赵姓村民,正在一片荒地之中挖掘泥土,想要以此来修补自家院墙;一铁楸下去,他发现原本黄色的泥土中,掺杂了许多不明来历的红泥,和一些坚硬的碎石,这是怎么回事呢?在这荒郊野外中,怎么还会有人为的痕迹呢?虽然有些奇怪,不过老赵也并没有多想;几天之后,老赵所在的南邓村,来了一支考古队,考古队员在与村民谈话时,无意之间听到了这件怪事,经过一番考察后,没想到在老赵挖掘泥土的荒地中,还真的发现了一处古墓的线索,这处陵墓,就是秦公一号大墓,秦公一号大墓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最可怕的一项制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殉葬制度,在秦公一号大墓中,到处都是殉人的痕迹,包括人殉具,还有人牲20具,人殉与人牲不同,人殉就等同于陪葬,一般都是最亲近的人,而人牲,就等同于是祭祀,一般都是敌人和俘虏。

在封建时期,贫富差距过大,这也就导致富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远远凌驾于普通百姓,人有穷富之分,但天没有,所以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要面对一个无法逃脱的结局,那就是死亡。不管有多少财富,在断气的那一瞬间,一切都会烟消云散,所以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坦然的面对死亡,在贵族阶级中,就诞生了一个叫做“冥府”的概念,也就是说,人在死亡之后,会去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也因此,衍生出来了一个叫做“事死如事生”的概念,就是说,将自己生前所用的一切贴身物品、金银财宝,甚至是妻妾丫鬟和贴身奴仆,一并带入陵墓,以保自己在另一个世界,可以继续享用这些荣华富贵,听起来可笑吧?可笑,而且可怕,但就这么一个毫无人性的制度,竟然会屡禁不止,或许从殉葬制度的发展上,我们就能看出人性的可怕之处。

殉葬制度

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对未知的恐惧,这一份恐惧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同时,也引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恶念;活人殉葬,在恐怖的殷商王朝极为流行,基本上所有的商朝墓穴中,都有着人殉与人牲的存在,其中人殉大部分都是死者生前的妻妾,甚至是与其亲近的奴仆和武士,这些人一般就是活埋,人牲大部分都是战俘,这些人基本上都要被以各种残忍的方式杀害,一直到了商王武丁时期,殉葬的人数开始减少,人们也形成了一些,比较基础的道德观念,到了帝辛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商纣王时期,帝辛一度想要废除这项残忍的制度,结果呢,就迎来了反噬,商朝被周朝覆灭,而殉葬制度,又被替天行道的周朝重新延续,刚才我们所说的秦公一号大墓,就是出现于周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基本上所有贵族都要进行殉葬,原本残忍的制度,俨然已经变成了安葬死者的必要仪式,一些没有能力殉葬的百姓,也开始学着用纸人来代替;周王朝衰落之后,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殉葬的残忍程度,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

例如秦国的秦穆公,死后就有人殉葬,在与群臣举行宴会时,还曾提议让所有臣子都一同殉葬,就是说大家伙在地下世界,重新延续我们的大秦帝国,吴国的君主阖闾hélǘ更为夸张,阖闾的女儿死后,他命人找来白鹤,为女儿送行,白鹤跳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百姓围观,等时间一到,阖闾直接下令将所有百姓赶入墓穴,然后关闭了墓门,这些围观百姓,直接全部变成了阖闾之女的殉葬者,一开始只是帝王使用殉葬,后来太后、王室、贵族甚至普通的富豪,都沿用了殉葬制度,尽管当时百家争鸣,所有的思想家都摒弃殉葬制度,但也是毫无作用,从未有帝王主动废除;秦国统一之后,同样也继承了这个制度,嬴政驾崩后,秦二世胡亥甚至让23个兄弟、10个公主以及后宫所有嫔妃一同殉葬,汉朝也是如此,不过因为独尊儒术的影响,汉朝末期的殉葬制度渐渐废用,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也让寻常百姓明白了生命的可贵之处,汉朝之后,殉葬制度几乎被废除,但没想到几百年后,它又能死灰复燃。

北宋时期,中原大乱,与北宋对立的辽朝又重新启用了殉葬制度,汉人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但边陲的胡人却不懂什么仁义礼智,根据《辽史》的记载来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时,也同样遵循了殉葬传统,甚至皇后述律平,直接杀死了百余名大臣殉葬,除去辽朝之外,覆灭北宋的金朝也是一样,将原本已经退出历史的制度,又重新捡了回来;一个普通人,突然获得大权之后,就会特别害怕失去这种,凌驾于万人的地位,但死亡又无法避免,所以就只能寄希望于死后的世界,给自己一些精神上的慰藉,这就好像是一个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样,宋朝灭亡后,元代不仅沿用了殉葬制度,甚至大肆鼓励殉葬,成吉思汗死后,灵柩所过之处,所有遇到的人都要被士兵处死,一是为了隐藏陵墓位置,二就是为了殉葬,明太祖朱元璋覆灭元朝之后,直接制订了殉葬的规则,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才下令废除了这项制度,但后来的清朝又再次延续,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殉葬的屡禁不止,将人性之中的恶念展现的淋漓尽致,那殉葬的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一定要进行殉葬呢?

朱元璋的殉葬

为什么一定要进行殉葬?这要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说起,刚才我们也说到了,在汉朝之后,因为儒家观念的影响,汉人之间基本上就废除了殉葬制度,后来的辽朝、元朝与清朝时期,都不是汉人掌权,但朱元璋不同,他即是汉人,有着完备的道德观念,但却依旧延续了殉葬制度;总结起来看,在朱元璋之前的殉葬,大多都是因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朱元璋之后,又多了一个新的理由,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帝王驾崩,如果帝王的妃子改嫁,那就意味着背叛了皇家,为了保证皇家的地位,于是就采用了殉葬的方式,至于史书中“为避免后宫专权”的说法,基本上就是一种美化的说法。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帝王,是“家天下”的代表,将国家看成了自己的家,所以从朱元璋的殉葬仪式上,就可以看出人性中恶念的极点;洪武三十一年,公元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元璋的葬礼仪式不仅遵循了殉葬的仪式,而且还制定了殉葬的规则,推行嫔妃殉葬制度,也就是说,制定了统一的殉葬标准,殉葬变成了帝王葬礼的传统,朱元璋天生不近女色,整个后宫除马皇后之外,其他嫔妃只是他延续朱家血脉的工具,从底层爬起的人,更怕别人也用同样的方法篡位,也深知“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的道理,在他眼中,儿子就是封藩镇守的工具,女儿可以用来联姻和笼络权臣,按朱元璋的殉葬制度来看,明朝除了正宫皇后之外,所有嫔妃无论是否生育,都要殉葬先帝,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嫔妃提前得知了自己的死亡时间,可却无法逃避,有人说可以潜逃,但是这几乎不可能,明朝有路引制度,就是一个人想要远离所居之所,必须要由当地官府签发一种类似于通行证的公文,上面都要写明身份、籍贯,去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去几天,甚至还要有担保人,所以几乎不可能逃,因此在先帝驾崩后的几天里,后宫几乎天天哀嚎,因为这些嫔妃知道了自己的死期,但却无力改变,只能一点一点的算着时间,等到葬礼开始的那一天。

殉葬时,新帝朱允炆,先要在皇宫之内大摆宴席,为即将赴死的女人们践行,整个宴席鸦雀无声,她们不能大闹,因为在她们背后还有家眷,还有年幼的皇子,宴席结束后,就到了“升堂”的环节,也就是进入摆放帝王灵柩的大殿,走到这里,有不少妃子忍不住的打颤,因为在这里,她们即将成为一个死人,一般所采用的死亡方式,就是上吊,在大殿之中摆放着几排木桌,站上桌子后,在她们脖子这个位置会有一个绳套,说起来也比较简单,脖子一伸,桌子一撤,就全部结束,不过在此之前,朱允炆还要和这些殉葬者说一会话,问她们还有什么愿望,自己可以帮着去实现,大家都想着不死,但这是不可能的,于是她们只能为自己的家眷谋一些福利,谈话结束后,就轮到太监们上场了,朱允炆负责唱白脸,这些太监就负责唱红脸。

他们必须尖着嗓子、语气急促,催着这些妃子赶紧赴死,越拖就越麻烦,反正躲不过去,千万可别耽误了先帝的仪式,有的甚至要搀扶着嫔妃站上木桌,帮她们把头伸进绳套里,几十多位嫔妃准备好之后,统一撤下木桌,接下来,庄严的大殿中哀嚎声一片,嫔妃们穿着白色的衣服悬挂在空中,有的面目狰狞,有的慷慨赴死,场面十分怪异,人们总说皇宫之中怨气不断,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怨气吧,结束之后,太监们逐一检查,除去上吊这种做法之外,还有注射水银,大概做法就是先给殉葬的活人打一些麻醉药,然后在他们头上切开一个洞,拿着勺子往里面灌水银,加入一定量的水银后,再拿针线缝起来。或者直接给殉葬者往嘴里灌水银。他们死后很长时间身体也不会腐烂。

尽管明英宗朱祁镇曾经废除过这项制度,但没过多久,又被清朝延续了下来,可以说整个封建王朝的覆灭,才是殉葬制度的真正终点。其实殉葬在国际历史上,都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从迷信天象到痴迷冥府,再从痴迷冥府到废除殉葬,这是文明成长的过程,也是一种道德观建立的必然趋势,庆幸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叫做“道德”的种子,这才是一个文明的伟大之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5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