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了,服了,真是服了。
最近,记者被诸暨市草塔镇南山村大山下自然村岁的黄雅青老人“征服”了。
这位传奇老太,从90岁开始用废弃布料纳鞋垫送人,至今已做了1万5千双,其中有双还通过玄外孙女带出国门,送给美国友人。
正月里,老人也不停工,打算做完手头已制版好的20多双鞋垫,就解锁新的技能——做袖套。“亲友们送来的布料太多了,我怕年纪再大吃不消,趁着现在还有劲,改做袖套多用些布料”。
采访时近下午3点,老人就坐在床后的椅子上,戴着老花镜,在给一只鞋垫包边,那专注的神情令人动容。
劳作到90岁,怕无聊做起鞋垫
老人因何痴迷纳鞋垫呢?
“那是年纪大了后,她没办法做重力活了,又不想闲着,便在90岁时,开始纳鞋垫。”黄雅青老人80岁的二女儿徐凤仪告诉记者,老人出生于年,90岁前她还喜欢独居,生活完全自理,种菜、喂猪、拾柴火没一点问题。90岁那年,一次出门劳动摔了一跤,幸亏没啥大碍,在床上躺了几天后还想下菜地,被全家人劝阻,才停下了农活,并开始住到女儿家。
老人的一生很不容易。16岁嫁人,年过40就丧夫,留下3个女儿,都是靠着她全年无休的辛勤劳作养大的。
“她们读书的时候遭遇‘文革’,初中没毕业就去大队搞生产。”听徐凤仪在说以前的事,老人立即来插话了,“我们都吃亏在没文化,我只读了一年小学,现在不少电视都看不懂。”
原来,老人喜欢看新闻,很关心国家大事。她坐的位置旁边就是电视机,界面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电视声音很响,二女儿解释说:“妈妈这几年听力差去了,我们说话都是大嗓门。”
一天一双,已经做了1万5千双
老人一向手巧。年轻的时候,各种针线活都会。80多岁,还跟着孙辈学打棒棒衫。
外甥女许瑛说起外婆一脸自豪:“她文化不高,但是很好学肯摸索,学什么像什么。我们小时后的棉衣棉鞋是外婆做的,美国读书的女儿小时候穿的线衣线裤也是外婆织的。”
黄雅青老人90岁开始纳鞋垫。布料来自亲友们换下来的衣服或被面。“现在生活水平好,衣服大家换得快,有的还七八成新就不要了,被面更不用说,老的贡缎布被面基本不用了,不少人家换了就扔或者烧了,实在浪费”。老人就要来,用浆糊把这些废弃布料一层层叠成布帕,叠到五层厚,再阴干两三天,徒手剪出一只只鞋样,一般男42码女37码,然后纳鞋底,包边成一只鞋垫。
徐凤仪说:“无论是做布帕、剪鞋样,还是穿针线、纳鞋底……都不需我们帮忙的。夏天,布帕糊好,天热阴干后往往不平,她就准备好烫壶,把布帕熨平。”
老人每天基本上早上9点开始做,到下午3、4点收工,一开始一天可完成好几双,现在年纪太大,一天基本只能做一双,一双鞋子要走上千针。从90岁到如今做了双,基本都是送亲友、邻居、村民。采访当天上午,他们村里有定居美国的村民去上新年坟,经过徐凤仪家看望老人,老人又拿出10多双鞋垫送他们。
老人说:“这鞋垫都是棉布料,穿了脚不臭。缝针的时候,我从来不在鞋底打结,鞋底有结穿了要不舒服的。”
问长寿秘诀,儿孙孝顺加乐观
老人现在生活还可基本自理,活动范围就是家里家外。平时胃口不错,每餐一小碗饭,菜吃得比较清爽,不爱荤腥,蔬菜为主。
常常有人问老人为何如此长寿,徐凤仪说:“主要是妈妈乐观,比较看得开,年轻时什么苦都吃过,但她从不抱怨,总是积极面对。”而且老人喜欢劳动,对她而言,做鞋垫就是每天的工作,从不偷懒。近几年,亲友和村民都知道她做鞋垫的事,送来不少废布料。“妈妈怕自己做不完浪费,今年正月一开年就说,要改做袖套,多利用点布料掉”。
老人则夸自己长寿是儿孙们的功劳,“他们为了照顾我,岁时专门请了保姆看着我。保姆一个月要元”。“你看我房间里装着空调,它一年四季都运转的,电费都是小辈一起来分担的”。
许瑛说:“外婆现在和大表哥家一起住,外婆吃饭,大表哥就坐在外婆边上给她夹菜,大表哥60多岁,还外婆这里撒娇卖萌。”
黄雅青老人现在五代同堂,家庭成员多达58名。怕老人老呆家里无聊,儿孙辈常接她“搞活动”:如周末有空,大家开车轮流带老人看望亲戚或者进城逛逛;老人98岁时想看海,家里组个10人家庭保镖团陪她到宁波和舟山看海;老人担心女红失传,许瑛的老公、当美术老师的外甥女婿,接她去学校看小朋友学手工,让老人教孩子们纳鞋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老人说:“现在的生活就像在天堂,我很满足。有能力,就该做点事情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