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癜风的症状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41222/4541952.html
即将退休时的一场大病,差点击垮我生活的信念。躺在病床上想的最多的人就是离开我们20年的妈妈。妈妈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她是坚强的、直爽的、严厉的,她的教诲直接影响了我的一生。
一
对妈妈有印象的记忆大概是在3岁左右。那是冬天的一个下午,我因高烧不退,爹拉着架子车,妈妈坐在上面,紧紧的抱着、掖着我,前去公社卫生院诊治。赶到卫生院,医生拿起听诊器,在我的胸脯上下听了几下,又拿体温计量了一下体温,便对我爹妈严肃地说,医院住院治疗。这把爹妈吓的血色全无。据妈后来说,听到医院,她的心狂跳不止、浑身抖得筛糠似的,因为我的前面已经有两个哥哥因病在一两岁时不在了,生怕我也有什么闪失。我虽然烧的迷迷糊糊,但看见妈妈眼神紧张、脸色呆滞、泪水涟涟。十几公里的路程,黑天半夜的,爹是怎么拉着我进城的,就不记得了。
家里还有刚出生几个月的弟弟,爹说妈妈第二天是流着泪回家的。有一天,叔叔和哥哥背着馍馍进城看我时,拿出的先不是馍馍,而是一件用各式各样的寸方小块布手工缝制的洞洞子(小马夹)。看到崭新的洞洞子,我高兴极了,随之便穿到了身上。当时,能穿兜下的洞洞子,无疑是奢侈的。我觉得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孩子,认为我的妈妈也是天底下最好的妈妈。
大了的时候,妈妈说,你这个娃子,怀上反应就重,生之前腿肿的连台沿子都上不去。生下后又偏偏没奶,多亏了家里还有只山羊。两岁了都还吃羊奶,是唯一一个生病住院让我扯心的娃儿。
二
我从小就让妈妈操心,做事一向小心谨慎,生怕出错。姐姐说,只有你没挨过爹妈的打和骂。给猪拔草、拾粪、煨炕、拉风箱烧火,我都主动干。在我认为,爹妈就是我们的大树,就是依靠和生命的全部,是不能让生气的,气坏了全家人就得饿肚子。六七十年代,农村穷,孩子多的家庭更穷。农户相互之间借钱、借粮、借衣服、借盐醋、借火柴,是常有的事,谁也不笑话谁。我们全家8口人,全靠爹妈挣工分,每年都欠生产队的钱。我不知道怎么穷的家徒四壁,连个买铅笔本子的钱儿也没有。
没钱的日子太难过。有一年的五月,天下了一周多时间的雨,所有能烧的柴草全下湿了,连饭也做不熟、吃不上。端午前后,粮食青黄不接。就是借,父母也会让我们吃到凉糕和包子。我记得爹在割麦子的时候还穿的棉袄。那时候,爹当生产队的队长,别人说:“杨队长,这么热的天,你穿棉袄不热吗?”爹说:“越热的天,穿棉袄越凉爽。”有时亲戚家吃席送礼,就连一两元的礼钱,也拿不出来。爹都准备好去亲戚家了,妈妈还在这家那家的借钱儿。为了这一两元,妈妈要跑好几家,才能借够吃席的钱......
再穷再苦的日子也得过!
我们不缺母爱父爱,但缺吃少穿。全家大大小小的人穿的衣服都靠妈妈一针一线缝制。虽说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和大的穿了小的再穿,但在每年的寒冬时节,我经常看见妈妈在鸡叫时分起来,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为我们做鞋、缝衣服。一针一线,“胡啦”“胡啦”的,仿佛有节奏流淌着的心血。这种情况天天如此。等到大年初一,我们个个都穿上新鞋、新衣服了,妈妈才能睡个囫囵觉。那时候,我们最高兴的事就是过年,因为能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跟大人到外面看戏看电影。有两件事至今不能忘记。一件是妈妈盖的被子,白天我们焐热炕,棉絮已被扯得不成一体,晚上妈妈睡下时,才一块一块的往身上盖。我看见她睡觉时基本不翻身,只要一翻身,兑好的絮块就会累下来。另一件是妈妈每天都在五更天起来披着衣服纳鞋缝衣服,昏黄的灯光下,寒风“呼呼”地吹打着窗户,妈妈做针线活怎么就不怕冷、就不瞌睡!小孩不知妈妈心。后来长大了,才知道,我们就是这样在妈妈点点滴滴、缝缝补补、无怨无悔、不知寒冷疲倦的朴素中长大成人。妈妈在贫困中尽了一位母亲最大的责任。看似妈妈有着过人的精力,其实都是被逼无奈的选择。我们的吃饱穿囫囵渗透着父母的心血。
三
人穷了,狗见了都要疯咬。
小时候发给我们的购布证根本不够用。越穷的日子,连穿衣服、穿鞋都费,尤其是缝缝补补和做鞋用的边角料、废布料更加紧缺。四五岁的一天,妈妈说我和她去张掖农场拾点铺陈破烂,回来洗了打隔褙子。农场里全是从全国各地来的知青,吃苦能干,穿旧穿破的衣服随便就扔了。农场离我们家不远,娘两个一大早就出发了。刚到农场,还没捡到一片铺陈,一条大狗“汪汪”着朝我们跑来。听到同伴的叫声,一下子来了四条狗,围着我们叫个不停。当时就把我吓哭了。妈妈说:“别哭,别害怕。狗毕竟是狗,它也怕人呢。你只要不惹它,它不会轻易咬人的。”妈妈和我若无其事的捡铺陈,狗则咬了一阵无趣的走了。我觉得妈妈知道的道理太多,连狗的习性和毛病都掌握。后来,我若遇到疯狗咬人,就是不去理他、惹他。
四
那时候全家人平时的开支全靠养个鸡、猪什么的。猪一年就养一口,养多了没喂的。鸡也只能一年孵一窝。长大的母鸡哪个下蛋、那个不下蛋,妈妈抱起鸡屁股上一摸便知。有一天,妈妈在上地前,告诉我和弟弟,麻母鸡等三个鸡儿有蛋,注意收下,别下到别人家的鸡窝里去了。我和弟弟一边玩,一边注意鸡儿下蛋。那天的麻母鸡快到中午的时候没有叫,也没看见下蛋。我和弟弟便抓住麻母鸡像妈妈一样的把手伸进鸡屁股摸蛋。小孩子不会干大人的事,蛋没摸着,却把鸡的肠子给拉了出来,怎么也塞不进去。这下可闯大祸了,兄弟俩被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顿。当天晚上我们虽吃上了久违的鸡肉,但付出的代价是没吃出鸡肉的味道。
看我们几天了还满脸惊惧和恐慌,妈妈说,又不是故意的,掏死的不就是一只鸡吗!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
五
爹爹很权威,妈妈的家法很重。每天中午的大锅面条,妈妈就在给我们盛饭前,先要捞一碗干面,再放点炸好的猪油让爹吃。在我的印象中,家里能吃干面拌猪油的,都是最权威和最苦最累的人。妈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善良、好学、勤俭。我们兄弟姐妹多,玩耍、干活的事妈妈全知道。谁若淘气干了错事,赏罚分明,挨打挨骂是少不了的。小的看见大的挨了打骂,很能安身一阵子,类似的错误是绝对不敢再犯的。放学后干什么,她都会安排好的。拔猪草、挑野菜、拾粪、捡柴火,一个都不能闲。她的心是相当细致入微的,对我们的成长可以说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谁做什么都逃不过她的眼睛。时时叮咛姐姐领好、带好我们,不要离开视线。有一次,我和同伴们到屋后的山丹河洗澡,误入深水区,差点淹死。无独有偶,三弟在学游泳时,也差点出了岔子,吓得我俩好长时间再不敢洗澡游泳。这两次发生的事,后来还是被妈妈知道了,害的姐姐经常跟上我们挨打受气。她说:“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命是自己的,任何时候都不要侥幸。”因为我俩的不听话,那次妈妈好长时间不与我们说话,连叫妈妈也不答应。得不到妈妈的关爱,我们的心里空落落的,好像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我们都惧怕父母。妈妈最不喜欢的就是相互告状。她说,出去不要惹事,也不要相互争理,谁做的对、做的好,我能看得见和感觉得到。不要有事无事、大事小事,都相互叽叽。我们出去玩,和其他的孩子发生矛盾和争执,回家是万万不敢说的,即便打架吃了亏,如果让妈妈知道了照样挨打挨骂。她对我们说,大人和外人的批评教育不管有无道理,当面不能顶嘴,也不能解释和狡辩。这是最不好的毛病,事后了自己斟酌对错。
全家人吃饭、生活的事都是妈妈一手操持,妈妈自己舍不得吃,但给我们做的饭却很好吃,什么都难不住她。虽然白面、玉米面都短缺紧张,缺油少肉的,但会变着花样做给我们吃。尤其是她的手工臊面是地方上做的最好的。大队里有县乡领导来,都会安排到我家吃妈妈擀的臊面。她说,会做饭是为了自己不挨饿。我们都喜欢跟她学做饭。她还经常鼓励我们从小就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她说,人要勤快,懒了什么事都干不成。我们按照妈妈的教诲,知道了如何做人做事和操心地干活,日子过的周正、规矩,快乐、阳光,坦荡、豁达,天真无邪、淳朴厚道,身上蕴藏着浓浓的率真、自由、民主之气。
六
妈妈省吃俭用把一口锅用了十几年。我们家只有一口车头锅,做饭炒菜都用它,时间长了,锅底就裂了口子。据妈妈说,这口锅是我生下以后买的,但我都上中学了,这口锅却还在用。每次箍轳好,过一段时间就又漏了。每顿做饭,妈妈就先在灶膛生火,哪里能看见火星,就用面渍到哪里。顿顿做饭都这样,我知道不是妈妈不嫌烦,而是那年月真的穷的买不起一口吃饭的锅。年的春天,妈妈让我和三弟去东滩挖了两周时间的硝,拿到城里卖了,才买回了两个钢筋锅和铝锅。
年秋天,我考取了大队学校的民办教师。月月10元的补贴,这可把爹妈高兴坏了。生产队每个工3、4角钱,年底依然是队里的欠款大户。妈妈看见大队的服务部收发菜,每斤3元,就让我带着弟弟妹妹去东山脚下拾发菜。那个冬天,我们拾的发菜一共卖了三十多块钱。那年春节,妈妈破例给我们买肉过年,还表扬了我们勤劳生财的做法。她说,过日子不能忘了挣钱,穷人是没人看得起的。后来,三兄弟成了养鸡领域的大户,其实当初也是妈妈的主意。
我现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进城不能给妈妈买个凉粉和面条吃。年左右,我经常骑自行车带妈妈去城里看病,但看完病却又饿着肚子回家了。年轻人,消化快、肚子饿,每次提议先吃点东西再走,可妈妈就说,娃子,馆子我们就不下了,饭也不吃了。一斤菜才二三分钱,一碗饭就两三角,用我们俩吃饭的钱,买成菜全家人都可以吃到。进城买菜不吃饭成了惯例。当时想想也对,但这却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到老了我都后悔的要命。当年的我竟是那么不知心疼和体恤母亲,我把妈妈的忍饥挨饿当成了我的听话服从,好像多么苦、多么累、多么饿,都压不垮妈妈。只要全家人吃饱喝足,妈妈就会高兴。她在,我们的福分就在。其实不是妈妈不想吃,而是生活的穷,把妈妈穷怕了。
七
妈妈背后不议论是非,不说人坏话。但她却经常给我讲村里谁家的孩子有出息,谁家出了好事喜事。高中毕业回乡当农民,何去何从本来就心烦和焦虑,可妈妈偏偏时时讲这样的故事和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刺激我。还对我们几个提出硬性要求。一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农民家的孩子不学习永远没有出路。你买什么我都会过问,但只有买书看书我支持。二是做事要懂规矩。没有规矩比穷苦更可怕。做事要尊卑有序,大是个大,小是个小,不能粗暴无礼、偷懒耍滑、使小心眼。三是要善于向有出息的人学习。爹妈没文化,对如何工作生活做人说不出个道道来,但有的是懂道理、会做事的人。悄悄地默默地学,好东西拿来就能用。四是学会忍让,不要惹人、不要沾染是非。你和别人没有关系,努力过好自己的日子。与己无关的事少染少听少传播。等等的话我们都已稔熟于心,听了无数遍,但我心里不乐意听,又不敢表现出不高兴。秋里我考取民办教师后,妈妈又耳提面命,让我像城里工作的两个表哥学习,哪怕每月能挣二三十块钱,也要靠学习跳出农村、走出穷窝。她说:“当农民连肚子都吃不饱。你要为弟妹做出样子,走出农村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一年的夏天,我替父亲看场,夜晚睡在麦草窝里,听着山丹河水哗哗的流声,望着满天闪烁的星斗,打着耳旁嗡嗡叫唤的饕蚊,我觉得母亲说的太对了,要走出去过城里人的日子。
当年10月,我参加全张掖地区的民办教师转正考试,顺利录用。民办转公办,这对我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遇!可偏偏大队支部经过研究,不同意我走,原因是“人民群众离不开我”“我走了人民群众一个班的学生咋办”。审批表发下来已经三天,大队里就是不盖章,审批表也按时报不上去。妈妈知道这件事对我意味着什么,就和父亲不吃饭、不睡觉、不干活地坚持找大队领导,几乎到了死磨硬缠的地步。事后,妈妈说:“娃子,你记住,只要真理、道理在手,就不能轻易认输认怂。”大队里有的是叼人、恶人,但妈妈不怕。她说,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怯事。对心眼儿不正的人,不能惯着和一味忍让。
八
我转正以后,介绍对象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当时的我傻乎乎的,连什么是爱情和婚姻都不知道,但妈妈以年龄太小替我一概拒绝了。后来我才知道,她把自己的干女儿也拒绝了。她的意思是既然已经成了公办教师,就不要再找农村的姑娘做媳妇。某姑娘虽然很好,无可挑剔,但等于又把家安在了农村。年少不识愁滋味,年轻时不懂爱情。当时虽觉得妈妈的武断也是为了我好,但还是认为那么好的姑娘成了别人的新娘,我心有不甘。后来看了小说和电影《人生》,我觉得我就是那个忘恩负义的高加林。但这事不能怪妈妈,只怪家里穷,我的意志太薄弱,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
九
妈妈认为人老了不能给子女添麻烦。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妈妈的肺心病又犯了。一大早,我告诉妈妈,我陪她去吃个医院看病。用自行车把她带到物资局十字的时候,她说要下来走走,但不足米的路妈妈足足走了十几分钟。那次,我看见了妈妈和广场晨练老太太的身体健康差距,看见一向好强的妈妈声音嘶哑,走路“呼噜”“呼吃”的吃力费劲样子,我心生心酸,感到极为羞愧,是我们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压垮了妈妈的身体。我觉得我妈就是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可敬、善良、宽厚、包容和坚强。她强忍着病痛的折磨,依然不说什么,流露出对生命的从容和淡定。岁月不饶人,也不饶我妈。她说:“子女长大了,老人就活着没啥意思了。再说,一旦成为孩子们和社会的累赘,活多大年龄都没有意思。”这是我听到妈妈说过的最富哲理的一句话。
妈妈痊愈后,在妹妹家住了几天。一天下午,我过去看妈妈时,她说想吃些卤肉。我出去买了卤肉,顺便还要了点卤汤。那天的卤肉拉条子把妈妈吃了个香。她说吃拉条子能吃到卤肉就是比过年还好的日子。没想到那成了我给妈妈最后一次买肉吃。
妈妈因心脏病突发,极不情愿地离开了我们。她在悲苦中顽强挣扎,苦累了一生一世。她没有出过远门,更没潇洒地外出旅游。“最远去过场上,最高上过房上。”妈妈的付出是儿女永远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子欲孝而亲不在。父母是子女最早最近的老师。子女的成才大多与爹妈的教诲、胸怀、眼光直接关联。妈妈朴素的话语,让我受益终身;妈妈走了,才知道有多少言行值得铭记。妈妈永远是天底下最可敬、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