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复发 http://m.39.net/pf/a_4786538.html
陕西宝鸡又名陈仓,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资料记载,年,宝鸡城内只有六千七百人左右,到了年,城内居民已高达近十万人,除了从华北沦陷区迁徙过来的难民之外,还有许多从河南逃来的难民。因为在此期间,中原大省河南经受了两次惊天大劫难:年6月的花园口决口和发生在年的河南大饥荒。
本组图片拍摄于年,照片中所记录的人们基本都是花园口决堤的受灾者。
花园口决堤年6月9日,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日军夺取郑州、继而进攻武汉,动用工兵炸开了郑州花园口的黄河大堤,致使黄河奔泻而出,制造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灾难。
流离失所花园口决堤后,不受约束的黄河之水奔腾而出,淹没了河南、皖北和苏北四十余县的大片土地,导致万人受灾,89万人死亡,近万人逃离家园。
背井离乡作为重灾区的河南,想要活命的百姓只有一个选择,就是逃难谋生。无数灾民爬上陇海铁路线上的火车,拥挤在寒风凛冽的车厢顶上,开始向西北逃亡。
宝鸡火车站附近当时,宝鸡是抗战的大后方。随着陇海铁路的西宝段(西安至宝鸡)的通车,以及沦陷区很多工厂的陆续迁入,这座西北小城也变得异常繁华热闹,很多逃难的灾民便在此下车并安顿下来。
灾民区这些赤贫的灾民来到宝鸡城外,在河滩上搭起了一座座小窝棚居住下来,慢慢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灾民聚居区。
灾民的家这些窝棚是用木棍和茅草搭建起来的,低矮而简陋。窝棚之内几乎连最起码的生活用品都没有。但勤劳的灾民们还是尽可能发挥聪明才智,在窝棚前搭起一座小小的凉棚,以遮蔽西北的炎炎烈日。
几名妇女坐在凉棚下一面干活一面聊天,旁边放着竹篮子和小板凳,这种样式的竹篮有着鲜明的中原地区特色,它跟随主人一路漂泊而来,里面曾装着主人的全部家当。
两名勤劳的妇女正在做着针线活,旁边还有一个抱着小孩子的妇人。看孩子的年龄应该是在宝鸡当地出生的。虽然还很贫穷,但起码不会过度挨饿,生活平静而充满希望。
为了使灾民的子弟接受教育,当地办起了很多所小学校。这是一间民居改成的教室,墙面粗糙,墙上头还摞着杂物,课桌也不统一。但教室里的孩子们一个个目光炯炯,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上课的教室另一间教室里的孩子们,他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正齐声唱歌。这些孩子是幸运的,虽然逃难途中经受了千辛万苦,现在却可以坐在宽敞的教室中学习歌唱。比起上一间教室,这里要整洁得多,墙上贴着标语,还有一张宣传画,上面写着“来了先生要行礼”的字样。
女人们在家缝补衣服,男人们则出外工作。这是宝鸡城墙之外的一个汲水点,地上摆放着无数只洋铁皮桶,为了提高效率,做工的男人都是挑着四只水桶。河南人的吃苦耐劳由此可见一斑。
一群扛着木头的男子经过一座桥梁,又长又粗的圆木扛在肩头仿佛玩具一样,只要能吃饱饭,大家是不惜卖力气的。
参加“工合”劳动“工合”是“工业合作社”的简称。为了支援前方抗战,当时的“工合”运动正在宝鸡如火如荼地开展。灾民们也纷纷加入其中。图为一名中年妇人正坐在芦苇席上缝制毛毯。
正在“工合”劳动车间里制作麻绳的儿童,工作得非常专注。面前的纺车架上写着“路国青”三个字,应该是这个小工人的名字。
一个大院子里的工作场景。院子围墙的墙体已严重损毁,一群人正坐在岌岌可危的围墙下整理麻绳坯子。中间穿着短裤者记录着大家的工作量,以给予相应的报酬。
齐上阵“工合”运动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努力干,一起干!”从图中可以看到劳动者中不但有女人和老人,还有不少的孩子。所有人都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生产自救。
挑着一串大蒜头的年轻男子,戴着已经有些破损的大檐草帽,面对镜头,已经全然没有了灾民的沮丧,而是充满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