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30日,刘邓大军率军出征,重庆解放。
一军旅作家随后赶去找未婚妻。在他预想中与爱人久别重逢的欢聚一幕并没有发生,迎接他的却是冷冰冰的现实:原来她已壮烈牺牲。
这位军旅作家名叫邵子南,他寻找的未婚妻子,就是在对敌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李青林。
图
李青林
大家可能更为熟悉小说《红岩》,书中的“江姐”江竹筠原型就是李青林。李青林的原名是方琼,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她改名为李青林。
李青林和她的红色恋人邵子南因为《新华日报》相识。
那时,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卓绝的时期。李青林的革命道路也发生了一些转变。
年,李青林的党组织关系被转到了中共四川省委妇运组秘书蓝健。李青林为了开展工作,时常到新华日报社。长久以往,她和邵子南从相识走到了相恋,当时,邵子南是报社的采访部主任。邵子南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能写一手好文章。李青林被邵子南身上的儒雅气质深深地吸引。没过多久,在蓝健的牵线搭桥下,这两人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图
邵子南
李青林和邵子南相处了一段时间,就对彼此许下了一生的诺言。两人准备步入婚姻的殿堂。
年2月27日,李青林感受着即将新婚的喜悦,兴高采烈地跑到县城去买喜糖,第二天就是他们二人新婚大喜的日子。
28日凌晨,她在从县城回来的路上,双手提着喜糖满载而归,想着要和报社的同志们分享自己结婚的好消息,她的脸上就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可是,危险却突然降临。就在凌晨2时,国民党集合了大批特务和军警包围了新华日报社。敌人的这场异动毫无征兆,时间紧迫,党只能强行命令工作人员全部撤返延安。
手里还捧着喜糖的李青林呆立在门口,她被军警挡着,只能在人群中远远望着。看着同志们混乱的身影,她才恍然惊醒,心里十分焦急,却一时无计可施,只能先回牛角沱(tuó)华西公司的姐姐家。只有她知道,自己的心中无限悲凉。
一想到还在报社的未婚丈夫,她不禁流泪了,眼里的哀伤就要溢出来。
但是她没有沮丧很久,立马从伤感上回转过来,形势容不得她继续伤春悲秋。
突然,她心中做了一个决定,告诉家人,自己作为邵子南的家属,要去敌人封锁区陪自己的丈夫。果然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尤其是余宁、曾仲牧几个表兄弟,他们对当时的形势再清楚不过。
曾仲牧告诉李青林:“你在报社没有户口,敌人很可能不放你进去,又不让你出来,扣押,坐牢,丧失革命活动的自由。”
李青林逐渐冷静下来,听了这些话,她沉默了很久,就在大家以为她想通了,她却坚定地说:“让子南去吧,我留下继续战斗!”
新华日报社被迫撤离,邵子南也去往延安,李青林却留了下来。没想到,这竟然是他们的永别。
直到重庆解放后,邵子南才有机会去找她,却不想得知李青林已经牺牲的悲壮消息,气急攻心,他哭倒在地,痛苦不堪,然而换不来爱人的生命。
在烈士追悼大会上,邵子南写给昔日爱侣一副挽联。在邵子南心中,李青林不仅是他爱情的寄托,还是勇敢无畏的烈士,在挽联中,邵子南这么写道:“求自由惨遭屠杀,可歌可泣,可称民族英雄;为主义壮烈牺牲,不屈不挠,不愧女中豪杰。”
李青林的革命意识觉醒得很早。早在中学时期,她就十分厌恶甚至痛恨恶势力。
她自己是商人家庭出身,却十分同情贫苦百姓,对他们的生活疾苦很能感同身受。
年农历的冬月19日,李青林出生在泸州城营沟的一个商人之家,自幼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在书中看到一句诗:“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愿将一己命,救彼众苍生。”自此,这句话成为了她的座右铭,在革命道路上激励着她,她也用生命在践行着誓言。
她的家庭虽然是商户,却没有腐败污浊的风气,父母都是斯文的体面人,算得上是书香门第了。
李青林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长成了落落大方的样子,性子很像男孩子,刚正坚毅。
后来,在乱世中,她的家庭也没有幸免于难。父亲在经商时,遇上了小人。当地反动官员和团防看她父亲是个富商,就打起了她们家的主意,多次勒索她父亲,遭到拒绝后,企图屈打成招。
她父亲被一顿毒打后带着满腔的愤恨离世,随后母亲也因为家境破落而抑郁而终。父母相继意外去世,当时还未成年的李青林深受打击。这也让她彻底看清了旧社会的黑暗,她暗自立誓:要用自己的双手推倒旧社会。
年,李青林从初中毕业,顺利升学到了泸县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在这里,她开始正式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任镜明、高宝书和邓本容都是她在走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他们因为同样的志向聚在一起,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们聚会的时候,经常自由地讨论社会的时局,还有将百姓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的途径。这些萍水相逢的朋友对她的影响是很大的。
当时,泸县南城的一位小学老师闵勉生,其实也是一名地下党员。他的身份在小人的陷害下暴露,立马被驻泸军阀杨尚周抓捕起来。在闵勉生被公开处决的时候,李青林也在人群当中,革命战士不为革命事业献身,却死在了同胞的手上,这是何等的悲痛!
但是看着闵勉生慷慨赴死的无畏神情,她深深被震撼住了。在革命这条道路上,流血牺牲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只要前路是光明的,这些流血牺牲就是值得的!
在女子师范学校就读的两年,是她思想发生巨变的两年,她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坚定与他们对抗。
年,她成为了一名朴素的小学老师,和孩子们打交道是最纯洁天真的。年底,国民党泸县政府组织了一个小学教育人员训练班,李青林认为自己和国民党反动派绝对不是一路人,坚决拒绝了这个机会,学校领导就认为她不识时务,把她给辞退了。
李青林也并不灰心,后来又进入了泸县大北门小学教书。
当老师的这几年,是她渡过难得的平静时光,但是李青林并不沉湎于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开始了全面抗战。李青林沉寂的热血立刻被点燃了,她知道自己投身报国的机会到来了!
她积极参与到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当中,哪里有需要,她就应组织要求去到何处。
李青林正式入党是在两年后。
她身边环绕着很多共产党员,他们都是党内的优秀同志,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着李青林。
余宁早两年入党,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抗日救亡工作上,整个人的状态焕然一新,李青林清晰地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
还有,她的同窗邓本容同志也早于她入党,为了支援抗日,把家里的银筷子和她丈夫新定做的西服捐出来了。
年2月,在老党员邓本容同志的介绍下,李青林申请入党,泸县党组织欣然接纳了她。
此后,她暂时留在家乡泸县开展工作,在她入党后的几个月后,就遭遇了重大的考验。
当时我军的空军建设还没起步,日军却突然派遣空军进行轰炸,泸县就在其中,损失很大,李青林的家也在这次空袭中被炸毁了。
繁重的灾后重建工作让李青林立马离家前去县城,投入到救死扶伤的抢救工作。为了安稳民心,她还组织建立了“抗敌后援会”,对有伤亡人员的家庭进行慰问和补助。但是,组织上财力也有限,李青林想到了公开募集筹款,为贫困家庭解决困难。
在那段时间里,李青林一直住在城里,根本顾不上回家。难得可以稍微休息松口气,但是李青林是个闲不下来的性子。看见没有家人照顾的伤兵,她一个姑娘家还会主动上前给伤患喂药、喂饭。
李青林在灾后建设上,给组织上帮了很大的忙,她身为女性,胆识和韧性却丝毫不亚于男子,组织上对这位年轻党员越发器重。
到了年底,李青林重返小学老师的岗位。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她参加了泸县寒假小学教育人员训练班。在这里,她得到了更加专业的指点,她自身学习也十分刻苦,在结业时作为第一名,很受瞩目。
后来,李青林的良好教学成果让她“官升一等”,被调到泸县教育科担任督学。当时,一位女性教师能做到这个位置上,说明她是很了不起的。接到这个任命的李青林第一反应,不是感到荣耀,而是到了更高的平台上,开展的工作就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了!
她在督学身份的掩护下,有时候会去下乡巡视小学,她还会趁机向学生宣传党的思想和伟大的革命事业。
当时的社会,女性还处在一个十分弱势的位置上。李青林力所能及地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利。
她会邀请学校里的女性同事和办事处的女职员,在李青林的牵头下,大家集资办了一家“沱江女子商店”,一家以女子商店在当时是多么石破天惊的稀有事啊!
她们还会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手帕和枕头,放在店里售卖。店里的收入用来支援敌后抗日救亡工作,同时,也发动了女性同志的力量。李青林真乃巾帼英雄!她的魄力连许多男子都比不上啊!
国民党开始在抗日上态度消极,又一次掀起反共浪潮。当时,李青林在开展工作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被国民党所嫉恨,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密切监视。
李青林所在党组织身在国统区的包围圈。在上级指示下,组织之后也转入地下工作。
年,李青林被迫转移到重庆。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她改名为李潭,这是她作为李潭新的开始。
她没有继续到学校教书育人,而是选择考入全国慰劳总会工作队,在这层身份掩饰下,她加入了重庆的地下党工作,也从此走进了更加惊心动魄的革命岁月。
在重庆,李青林结识了邵子南,两人即将结为伉俪(kànglì)时,却由喜转悲,两人自此分离。
李青林继续留在重庆工作,陷入了举步维艰的时刻,她的内心更加孤独了。原来,新华日报社被迫全部撤走,这意味着她的爱人和同事全部离开了,她和组织的联系也从此中断。但是她的革命事业却没有因此中断,煎熬孤寂的时期,她也咬牙熬过来了。
直到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去了万年县。
就在年7月,她成为了万年县县委副书记,在这里她捡起了自己的“老本行”,继续做一名小学老师。她还肩负别的重任,就是在当地宣传党的思想,吸纳有为青年,在当地发展党员,把万年县的党组织发展壮大。
她当时在清泉乡第6保国民学校任教,这是她对外的身份。
党的地下活动被敌人察觉,一份被无意发现的《挺进报》是最初的导火线。
图
《挺进报》
当时,李青林所在的学校,包括她在内的三名老师都是地下党员。她们每次都用寄信的方式来接收学习材料,在李青林来了之后,也延用了这个老办法。
可是,百密总有一疏。一次,当地一个反动分子在一封寄给第6保国民学校的“张明静”的信件中,看到夹杂在其中的《挺进报》,这可是重庆地下党的机关刊物!他发现了这个秘密,就在暗中留心。
阴险狡诈的反动派竟然准备顺藤摸瓜,他将这封信件放在了一个显眼的位置,等到李青林的同事贺辉去取的时候,凭着她敏锐的观察力,总感觉有哪里不对劲,为了谨慎起见,她假装路过,没有中敌人的圈套。
她把这件事情如实告诉了李青林,两人商议后,一致决定放弃这个通信办法。
但那封《挺进报》还是引起了敌人的注意。
年4月,重庆地下党的《挺进报》不幸被破坏,一位同志涂孝文的身份被揭露了。在敌人的刑讯逼问下,他软弱地供出了其他地下党同志。
当时,李青林有事正准备去雷震同志家里,那时她还不知这位同志已经身在险境。她到了同志家中,迟迟不见主人的身影,房子外面还有些乔装打扮的生脸孔,她已经有所察觉:情况有变。
她扮成来访的朋友,不凑巧,想见的主人不在,只能离开。走出一个路口,她立刻差人带一张纸条给学校的同志,纸上只有八字,却字字珠玑:“打扫清洁,有客人来。”这是她们的暗号,意思是让贺辉把学校里的重要材料赶紧销毁!
李青林是个很有胆识的人,她的对敌经验也很丰富,为了掩人耳目,她还特意去理发店换了个发型,在街上晃悠了一圈,直到快天黑才回到学校。
一回到学校,关起门来,她就一改轻松闲适的样子,立马严阵以待起来。和其他两名同志商量了以后,只能等到第二天卖掉一些谷子,筹些路费,才能撤离。
可是,敌人来势汹汹。
第二天,李青林正打算午间休息会。午后静谧的气氛却被突然打破了。
贺辉的伯父的喊声从外边传来:“启惠,有个先生找你。”
在这个特殊时期,李青林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她立马带着同志们从侧门撤离。本来她是可以顺利离开的。但是,她突然又折返回去,因为突然想到还有机密的文件没有带走,那些东西绝对不能落到敌人手中,否则会给党组织带来很大的麻烦。就在她跑到校门口的时候,被特务抓住了。
李青林被敌人带了回去后,竟然有人向特务头子雷天元告密道:李青林是其他人的领导,要问讯就要先拷问她。
当天晚上,敌人就准备突击审讯李青林。
敌人去的时候很是自负,认为晚上必定有所收获,哪里知道李青林的骨头很硬。
无论特务们怎么软硬兼施,一整个晚上,硬是没有从李青林口中套出一个字。恼羞成怒的雷天元,无计可施之下,只能气急败坏地命令手下的人给李青林用刑。无论多痛,她始终咬紧牙关,后来腿骨都被折断了,根本没有办法医治。特务也没有这么好心帮她叫医生,这样剧烈的疼痛,只能生生地熬过去,一夜无眠到天明。
李青林一直被反动派关在牢房里,由于双腿饱受折磨,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床上休养。虽然处境很艰难,李青林也保持对前路的乐观心态,对这样的生活她安之若素。
李青林待人真诚的性子,让她在狱中也结识了一些朋友。她的针线活很不错,就力所能及地帮其他人缝补些衣服,报答别人照顾自己的恩情。有时候,她躺在床上心里觉得过意不去,就算拄(zhǔ)着拐杖也会帮别人洗洗衣服。
大家为了苦中作乐,还组织起了各种名义的联欢会,李青林每次都很捧场地参与其中。敌人虽然企图把她们拘束在那一隅小天地,但人贵在会思考,人的精神世界是无法被压制的!
一次,特务还将李青林带到了一个房间,让她和已经叛变的涂孝文“对质”。
涂孝文还没张口说话,李青林就大声怒骂他,即使是特务诋毁污蔑她自己的时候,李青林都没这样大的反应。李青林骂他追求自己不成,就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只字不提自己的党员身份。涂孝文在她对面,任由她痛骂,一个字也说不出口,低垂着头,连和李青林对视的勇气都没有,活像一具行尸走肉。
年11月14日,李青林、江竹筠等三十位革命战士被特务带出了监狱。敌人把他们带到了荒草地电台岚垭(yā)。李青林他们一路上,目不斜视,心已如磐石一样坚硬顽强。他们知道,是时候为了革命事业流血牺牲。
李青林看着远处萧瑟的秋景,这样悲壮的场景,和当年泸县南城的闵勉生英勇就义一样。他们口中高呼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
敌人的枪声响了,李青林倒下了,年仅37岁。
李青林的一生定格在这一刻,但是她的故事在《红岩》中继续留存了下来。
罗广斌和杨益言创作出《红岩》小说,在年12月出版,在之后的时间里,发行量达到了上千万册,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
读过《红岩》的读者们一定会对小说中,“江姐”带着狱中姐妹们绣红旗的情节印象深刻。
其实,这个情节是虚构的,实际上,这是罗广斌自己的故事。
那时,新中国成立了,这一消息传到了重庆白公馆。罗广斌当时在狱中,他得知这一消息,整个人激动极了!
图
罗广斌
结束了放风时间,他急忙赶往牢房中告诉同志们。狱中一下子沸腾了,大家一扫在狱中的苦闷,纷纷喊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热烈的氛围一直持续到晚上,大家激动地失眠了。他们围坐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讨论,中国国旗的样子和形状会是什么样的?
罗广斌觉得应该是一面五星红旗,他们甚至可以自己动手做一面,到时候就带着它冲出牢狱。这个提议没想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大家通宵达旦,绣出了一面特别的五星红旗。后来,这面五星红旗被罗广斌亲手交给了党组织。
重庆的很多地下党员在对敌斗争中壮烈牺牲,他们用鲜血换来了重庆的解放。李青林同志,就是这样一位英勇无畏的革命斗士,她和红岩精神已经成为了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