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写,就是在原文中某些没有展开写的部分,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情节,扩展开来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进行这种训练,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发展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特别是通过扩写后文章与原文的比较,有助于提高自己驾驭材料,处理详略的能力。那么,又该如何扩写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注意扩写的要求1、扩写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结构、时间、地点、人称等。2、扩写是在原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补充、增添,不能违背原意,另编一套。3、扩写时,首先要确定扩写重点。哪些该详扩,哪些该略扩,要做到心中有数。扩写的时候,不是在原文的每部分都增加文字,而要抓住最能表现中心的句、段去扩展故事情节。要仔细地研究哪些地方可以扩展,哪些地方可以补充,在怎样扩展和补充上狠下功夫。这就需要对扩写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好扩写重点,安排好扩写的主次,做到详略分明,重点突出。扩写的重点可根据题目、内容和扩写的对象来确定。一是根据题目找重点,即抓住题目中的“题眼”确定扩写重点。二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确定重点。凡是最能表现中心的都是重点材料,也就是文章需要详写的部分,和中心关系不大的就是次要材料,要略写。三是根据扩写对象确定重点。如扩写的材料是以写人为主的,要把突出人物的特点作为重点来写;扩写材料是以写事为主的,要把事情的经过作为重点来写;扩写材料是以写活动为主的,应该把活动场面作为重点来写。4、要用事实说话,合理想象,形成情节的再构造。扩写时要找准扩写点、重点和细节。细节活了,全文皆活,特别是要在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上多下功夫。5、要大胆想象。扩写作文的目的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要在扩写当中敢于想,善于想,只要不违背原文的中心和基本情节,完全可以虚构和扩充。(二)掌握扩写的方法1、展开情节。即是对原文情节没展开写的部分进行补充。例如文章《做风车的故事》:二百多年前,英国有位大科学家叫牛顿。牛顿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他在小学念书的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奶奶给他的零用钱,他总是攒起来买锯,买斧头,买凿子。他整天忙着做手工,学习成绩不怎么好。有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风车装好了,牛顿帮奶奶背着一口袋面粉从石磨周围撒下来。牛顿说:“奶奶,回去我也要做一个。”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钻进屋子丁丁当当地忙个不停。过了些日子,一架小风车果然做成了,用扇子一扇,风车就吱吱地转起来。奶奶说:“你的风车能磨面吗?”牛顿天真地说:“能!”奶奶笑了。第二天上学,牛顿把他那小小的风车带去,摆在课桌上。同学们都围上来看。牛顿得意地转着风车,大家也夸奖他做得好。正在这时候,同班的卡特大声说:“牛顿,风车为什么会转,你能讲出道理来吗?”“道理?”牛顿从没想过,做手工还要懂得道理。卡特看牛顿发愣了,笑着说;“讲不出道理来,光会做有什么稀罕呢?真可笑!”同学中也迸发出一阵笑声。不知被谁一推,那架小风车掉在地上摔坏了。牛顿羞得满脸通红。他捡起摔坏的风车,心里难受极了,但是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愤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文中对于牛顿如何制作风车并没有详细说,有一位小作者对此展开了扩写,详细地描述了牛顿制作风车的过程。他翻箱倒柜,到处找材料找工具。他从书架上找到了腊光纸,从火柴盒里取出了一根火柴梗,从奶奶的针线盒里找到了剪刀,又从爸爸的工具箱里找到了一截铁丝。牛顿动手做了,先用腊光纸做风车的叶片。他拿起腊光纸,遇到了困难:叶片怎么做呢?他用铅笔左比右画,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窍门:把腊光纸摆平,两次对折,接着用剪刀沿着对折的缝,剪开一半。再把腊光纸展开,把剪开的纸,拉起四个角,集中到纸的中心,用浆糊粘紧,再用剪刀在中心戳一个洞。而后,削一根小小的棍子,穿在中间,这样,叶片就算做好了。叶片做好了,再做风车的架子,他把铁丝弯成了半圆形。再在两头各扳了个小圈,把叶片上的火柴梗插在铁丝两个小圈里,就这样,一架小小的风车果然做成了。这种“展开情节”的扩写,要注意的是:首先紧接着文中有关的地方开始,结尾的内容要自然地接上原文的情节。像上例,就从“忙个不停开始”,最后又回到“……果然做成了。”另外,要紧扣原文的中心,为原文的中心服务。2、描绘细节。即是在写作时对所要写的人物、事件和环境进行具体地描写和刻画,从而使文章具体、生动、感人。常用涉及到的描写方法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例如课文《揠苗助长》中的话: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作者对这个人“巴望”“焦急”的心理活动没有写。以下的扩写是针对其心理活动展开的。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心里想:这些该死的禾苗,长得太慢了,我每天来看,简直看不出长高,这样下去,要等七八个月,也就是说,要等二百几十天,才能收获,一年只能收一熟。要是能想个办法,让它一天长一节,那该多好啊!他想着想着,不由得弯下腰,抚摸着小苗,说:“小苗,小苗,长呀,长呀。”他说着,下意识地把苗往上拔了一节,一看,苗真的长高了,“呀,我有办法了。”他高兴得跳起来。再如《上学路上》选段:一天,天气晴朗,小明因为听了天气预报,带着雨伞去上学。途中一位同学看他带着伞,嘲笑了他。后来,天果然下起了雨。小明不忍心看着那位同学淋雨,主动请他共用自己的伞,后来又背着他走,使他十分感动。扩写:一天早晨,小明背着书包准备去上学,爷爷拉住他说:“刚才收音机里不是说今天会有大雨吗,带把伞去吧!”小明半信半疑,但还是带上了伞。在路上,小明遇到了自己的同班同学小华。小华见他夹着一把伞,又望一望晴朗的蓝天,嘲笑地说:“咦,这太阳高照的天气,怎么会下雨呢!”小明答道:“我也十分奇怪,可天气预报怎么会错呢?”他俩继续向前走。俗话说得好,“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正是六月时候,刚才还阳光灿烂,却一眨眼就变了。不知从什么地方吹来一阵狂风,沙尘漫天飞舞,路旁的小树也被吹得东摇西摆。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小华大叫一声:“不好啦!快跑吧!”说完就用双手抱住自己的后脑勺,冒着大雨向前冲去。小明不慌不忙地撑开手里的伞,喊道:“小华……”话还没说完,就听见“扑通”一声,原来是小华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小明立即向小华跑去,把他扶起来。小华一脸痛苦地说:“我的脚扭了,不能走路啦!”小明一听,心里“咯哑”一下,这可怎么办呢?他一拍脑袋:“有了!小华,我个子比你高,我来背你吧!”小华说:“不不不,我怎么好意思让你背呢?”小明说:“没关系,来吧!我背你,你替我撑伞!”小华感动极了,待小明蹲下身子,就伏在他背上。雨下得更大了,风刮得更紧了。小华尽量把雨伞向前伸,给小明挡雨,自己的衣服被雨水淋湿了。可是,他却一点也不在乎。到了学校,小明把小华放下来,这才发现小华全身都湿透了。小明明白了一切。两人异口同声地说:“你真是我的好同学!”两双小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小作者为了表现人物的美好心灵,对人物进行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使塑造的人物形象饱满、生动。描绘形象的扩写练习,要注意形象的描绘,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为突出中心,为突出人物的形象,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服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