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 http://m.39.net/pf/a_4459900.html
这段插队往事是陈淑云老师讲述的。陈淑云老师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曾在陕北插队落户生活了六年多,通过招工离开了农村,后来考上大学回到了北京。
陈淑云是年春天到达陕北插队落户的,她们插队落户的村子叫后李家山大队,那里丘陵连绵,沟壑纵横,土地贫瘠,乡亲们的生活都不富裕,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陈淑云和她的八名同学被分派在后李家山一队插队落户,三名女知青暂时借住在社员李春来家,六名男知青住在了队里的牛棚里,和饲养员张大伯挤在一铺土炕上。
和男知青相比,陈淑云她们三名女知青算是幸运的。李春来家的日子虽然不富裕,可他家有三孔土窑,三名女知青居住的那孔土窑是新打的窑洞,土炕和灶台也是新搭建的。那孔土窑修建好还没人居住,李春来是准备给他家大小子李东生娶媳妇的。
李春来家有两个孩子,老大是个后生,叫李东生,当年二十一岁。小的是个女子,叫李兰花,当年十八岁。家里来了女知青,李兰花就和知青们住在了那孔新打的土窑里。
李兰花虽然只比陈淑云她们大两岁,可李兰花什么农活都会干,什么家务活都会干,她就像家长一样关心照顾着这三名北京来的知青,陈淑云她们都管李兰花叫兰花姐。李兰花不光是勤劳能干,她长得也好看,真的像盛开的兰花。李兰花的哥哥李东生长得也挺好看,个子也高,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就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看到女知青们就脸红,陈淑云她们跟他打招呼,他只笑一笑,连抬头看一下女知青都不敢。
李东生虽然性格内向,可他很勤快,天刚亮他就去水井挑水,不管天气多冷,他都上山打柴。偶尔不出山劳动,天气好的中午,他也像大叔大伯一样,圪蹴在土窑门口晒太阳。听李兰花说,她爸她妈啥都不愁,就是愁肠他哥的婚事,人家和他同岁的后生都订婚了,可他哥相看了好几个对象,人家女子都说他哥像个木头人,话太值钱。
陈淑云说,当时陕北偏远农村的后生都结婚早,订婚更早,有的年轻后生十七八岁就有订婚的,二十一二岁就结婚,现在说起来像个像话,可那时真的是如此,有的都生下了娃娃,夫妻俩还不够结婚年龄。
转眼就是一年,陈淑云她们已在李大叔(陈淑云她们都称呼李春来李大叔)家借住一年了,李大叔一家人对三名女知青很是照顾,家里有一个鸡蛋,也要留给她们吃。队长早就发话了,等李东生定了婚,就让女知青去队里的那孔土窑居住。可李东生左一个右一个,一年相看了足有五六个对象,就是一个也没看上,不是李东人看不上人家,是人家女子没看上李东生。这下可愁坏了李春来两口子,唉声叹气成了他两口子的家常便饭,李东生也是天天蔫头耷脑,就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头都不敢抬。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哥哥的婚事亮起了红灯,一向开朗乐观的李兰花也高兴不起来了,她无意中听到了她爸她妈的对话。她爸的意思是:实在不行,就让妮子(李兰花)给铁蛋(李东生的小名)换亲。这句话就像压在李兰花心口的一块石头,让李兰花心里很难受。
年秋后,还没等李东生寻下对象,队里已经为知青们打了新窑洞,成立了知青点,陈淑云她们三名女知青和男知青们都搬到了知青点,住进了新窑洞。知青们刚搬到知青点的第三天,李兰花抹着眼泪来找陈淑云她们。见到陈淑云,李兰花哽咽着说:“哦(我)爸让哦(我)给哦(我)哥换亲,哦(我)妈说哦(我)要是不答应,她就去跳井。”
陈淑云她们在李春来家住了两年多,她们和李大叔一家的感情已经很深厚了,在李兰花心里,陈淑云她们三个女知青就像她的亲妹子,李兰花教会了知青们烧火做饭,教会了她们干农活,也教会了她们做针线活唱信天游。陈淑云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会了李兰花识字,李东生虽然很腼腆,他也跟着学会了不少字。
看李兰花那样伤心难过的样子,陈淑云问李兰花:“兰花姐,那个换亲对象你见过吗?那后生怎么样啊?你也到了订婚的年龄,那后生要是勤劳善良人品不坏,也可以相看一下再做决定。”“那人是咱山后刘家沟的,都二十六七岁了,长得难看不说还好吃懒做,是刘家沟出了名的二流子。”李兰花哽咽着说。
当天晚上,陈淑云她们三名女知青一起来到了李大叔家,她们是来阻止李兰花给她哥换亲的。陈淑云对李春来说:“叔,现在提倡婚姻自由,你不能让兰花姐去换亲,这样对她不公平。”
李春来长长叹了一口气说:“这也是木(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凡有旁的办法,谁愿意拿自己家的女子往黑水坑里垫呀。你东生哥眼看着就二十四岁了,再不娶媳妇,就得打光棍,人家比他小的后生,娃娃都满地跑了,不换亲,你让我咋办嘛?”李大叔说完,圪蹴在土窑的脚地上,低垂着头,就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
看着圪蹴在脚地上的李春来,陈淑云心里也很难受,她小声说道:“叔,我东生哥和兰花姐都是你的孩子,就像你的两个手指头,咬哪个都疼。要是让兰花姐去换亲,我哥是娶上媳妇了,可我姐的日子咋过啊,刘家沟那后生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咋忍心让我姐去他家受苦。”“那咋办呀?人家还等着回信哩,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你让我咋办呀?”李春来难受地摇着头,眼睛里转动起了泪花。
陈淑云沉默了一会儿,小声说:“叔,要不这样,这事先缓一缓,咱们慢慢想办法,尽量不让兰花姐去换亲。”“哦也不想让兰花走这一步,哦可怜的娃啊……”话没说完,李大叔哭了,陈淑云她们也都流泪了。
之后的日子里,陈淑云她们在出山劳动和收工回来的路上,都尽量和李东生一起走,跟他说笑,还在大家面前夸李东生勤劳善良,夸他是个好后生。在田间地头休息时,陈淑云她们还主动教李东生识字写字,还拿来报纸让李东生给大家读。
第二年秋后,公社要求后李家山大队派两名后生去县农机站学习驾驶拖拉机。当时大队书记计划让北京知青去县里参加学习,理由是知青们有文化。可社员们都觉得这样不妥,以后知青们要离开的,学了也是白学。大队书记觉得社员们说的也有道理(当时已有招干去县里工作的知青),就决定让队里的年轻后生去县里学开拖拉机。
在知青们极力推荐下,李东生去县里参加学习开拖拉机了。两个月后,李东生圆满结业,他成了后李家山大队的拖拉机手。年夏天,在陈淑云的撮合下,李东生和本队一名叫刘麦香的女社员订婚了。刘麦香虽然长得不算好看,个子也有点矮,可她勤劳善良人品好,出山劳动从不偷懒,队长经常表扬她。当年秋后,李东生娶了刘麦香,婚后的日子很美好,他夫妻俩从来不吵架。
哥哥娶了婆姨,压在李兰花心口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她也公开了自己的恋情,李兰花喜欢的是她们生产队的记工员张秋明,起初大队书记很想让张秋明去县里学开拖拉机,张秋明却说自己胆量小,实际上他是想把这个机会让给李东生,这也是李兰花和女知青们的主意。年初夏,李兰花嫁给了张秋明,婚后李兰花和张秋明恩爱有加,互谅互让,生活得很美好很幸福。村里的乡亲们都说兰花和秋明简直是天生的一对,都说是天作之合。李兰花却说她的幸福是陈淑云她们给她争取来的,要不是陈淑云极力阻止换亲,她一生的幸福也就彻底毁掉了。
年秋后,陈淑云被招工到县汽车站做了一名售票员,离开了她插队落户生活了六年多的后李家山大队,跳出了农们。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陈淑云考上了大学,回到了北京。
四十多年来,陈淑云年年都能收到陕北寄来的土特产,有李东生两口子寄来的,也有李兰花和张秋明寄来的。
今年(年)初夏,陈淑云去陕北看望了乡亲们,看望了她的兰花姐和东生哥哥,他们就像亲姊妹亲兄妹一样亲。陈淑云已经和兰花夫妻和哥嫂约好了,今年秋后北京见,她做东招待哥哥嫂嫂和姐姐姐夫,带他们在北京好好玩几天。
时隔这么多年,每当说起在陕北插队的往事,陈淑云说她永远不会忘记陕北乡亲们曾经的关心和帮助,她说她在陕北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情就是阻止了兰花给她哥换亲,挽救了这兄妹俩的一生幸福婚姻。
作者:草根作家